李鸿章的西方文化论文

李鸿章是晚清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继承了老师曾国藩的事业,打开了中国看世界的眼睛。他是中国真正的学者和官员。他的世界观当然比林则徐大。林则徐也是一个看世界的学者和官员,但他属于旧文人和旧官员,所以他发动战争的目的是试图把所有外来者驱逐出中国,最后以失败告终。

李鸿章想把中国工业化,军事化,教育化,但只成功了一半。中国真的在他的倡议下进步了,而且进步很大。它在工业上不比日本小。到1890年,中国海军在东亚领先于日本。工业也领先于日本。这在当时西方人的文章中可见一斑。日本对中国的领先,在于宪政,在于常备军制,在于国民的积极性,在于国内政局20多年的稳定。

具体来说,中国在政治制度和人民的勇气和探索精神上落后于日本。我们中国在汉唐时期曾经有很多这样的东西。其他微观因素还包括:一是连年灾荒,迫使翁同龢缩减海军军费,去赈灾(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跟李鸿章个人意见!!翁与李私交甚好。翁多次向李求助,李都答应了。)。第二,中国的国家和政治局势不稳定。每十年都有一场战争,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每次都选在太后长生不老的时候,这也是太后不愉快的事情。中国国力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每年还要向外人借钱来弥补军费。第三,国民素质太低,现代文明教育比例还是太低。教育的内容还是过去2000年科举制度的内容。虽然有一些实用的内容,但明显落后于当时西方国家的科学几百年。第三,人民没有爱国热情。在那个满人掌权,汉人受压迫的年代,汉人是不会真正为满人做贡献的。一切都由满族人的意志决定,汉族人听天由命。弘阳之后虽有曾、李、左等大臣的拥兵名额,但显然不可能号召全国。所以李鸿章倡导的事业只能在北洋、南洋有开拓性的进展,其他地方没有动静或动静不大。第五,士大夫没有忧患意识,李鸿章再怎么着急也无济于事。还没有一个官僚阶层争第一,为中国的崛起而奋斗。这比中国强几十倍。第六,即使是真正像李鸿章这样看世界的人,也并不完全了解世界大事。我们看到的世界主要是实用的,比如军事、工业、教育等。,却看不到背后起作用的因素,比如法律、科学、政治制度、民族关系。所以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民族体制、社会法制都不可能改革。所以孙中山虽然敬重李鸿章,但也指出了他的缺陷。第六,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德性束缚了李鸿章等人的手脚。他们只知道效忠国家,不管上面的决定是好是坏,他们总是言听计从,什么都不敢违抗。与孙文那一代相比,这也是他们那一代的一大缺陷。

因为这些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了,李鸿章也失败了。失败后,李鸿章没有灰心,而是周游世界。他是中国走得最远、最多的中国学者和官员。无论他到哪里,都受到热烈欢迎。在这些欢呼声中,他保持冷静和尊严。他更多地了解了泰国西部的政治、经济、工业、人文以及治国之道。与俄罗斯结盟,以工业为诱饵,赢得了英国、比利时、德国、法国等国的青睐,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来到中国。

李鸿章自己失败了,但是他的事业并没有完全失败,他把它转嫁给了袁世凯。袁世凯比李鸿章的一个优点就是脑子大,有决心,有毅力,有勇气,有计划性,所以最后能成功。但这种成功的起点应该是曾国藩和李鸿章。这三个人相辅相成,谁也不能漏掉谁。所以现在我们可以说,中国近代史可以追溯到林则徐、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

当然,李鸿章也不是完美的。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如果有,也是自欺欺人之谈。李鸿章和所有伟人一样,不是靠自己的成败,而是找到了让中国强大的事业,并选择了接班人来传承这个事业。这也是李鸿章留给中国最有意义的遗产。

我们评价李鸿章,不需要解释他的失败,不需要掩饰,不需要粉饰。我们没必要无缘无故地生气指责他的失败。我们不需要把他描述成一个无关逗八哥的人,无关讨好太后和皇上的人,无关小女人的人,无关厅上翁同龢的人。

李鸿章是中国的学者和官员。有中国文人和官员的主要特点和缺陷,也有中国人的骨气、智慧、勇气和见识。我们应该把他看作中国人的一部分,去理解他,去批评他,去赞美他,去爱他,去纪念他。

李鸿章是一个历史人物。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历史人物。成为历史人物的人,必然有值得载入史册的事情和功绩。在对待历史人物的时候,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强迫他们达到一定的高度。如果他们达不到,他们就会被降格为一无所有。这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同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能为时政、政党、时事服务。追随我者荣,反对我者亡。历史人物是背景,不是陪衬。这是事实,不是面团。李鸿章也是如此。我们必须在真实事实的基础上错误地对待他,而不能只凭个人的好恶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