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人的思维是有动力的。当你有了一定的动力,你的思维就会得到开发和利用。因此,激发思维的动机,产生行为的内在动机,是培养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于知识的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希望你喜欢!

由于思维惯性的影响,人们总是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选择中纠结。但思维方式并不总是非此即彼,完全可以超越眼前的问题,放到更大的思维空间中去处理,比如创新思维。

关于创新思维的谈论很多,但对于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却众说纷纭,以至于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创新思维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中。只是因为受太多权威思想的影响,不敢越雷池一步,压抑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才会导致今天创新思维不畅的局面。换句话说,要发展创新思维,首先要摆脱根植于头脑中的僵化的思维方式,也要为创新思维创造一个自由的天空。

例如,当我们在公园里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的美女石像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感受到美的真实,并对雕塑家赞叹不已。普通人怎么看?但有创新思维的人不会这么想,他会认为美女的形象其实存在于一块顽固的石头中,雕塑家所做的无非是把遮盖美女的多余石头去掉。一个好的雕塑家和一个差的雕塑家的区别只是在视觉和技法上,但无论哪个雕塑家都永远不可能雕刻出最美的形象。因为什么是最美的,凡人无法知晓。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和有创新思维的人区别的例子。

再比如美丽的花朵。花在种子阶段就已经“计算”出未来花朵的形状和颜色。只要种子保持纯净,那么每一代都能开出完全一样的花。这种“算计”取决于花的基因。现代仿生科学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这种看似理性的思维方式,其实是一种创新思维。换句话说,创新思维与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并不矛盾,或许只是隔着一层薄薄的纸。

区分这三种思维的标志是:感性思维追求感官和欲望的满足,理性思维追求本质和直接利益的得失,创新思维追求综合效用。在现实社会中,只有综合效用才是最实际、最实用的。

那么创新思维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束缚的呢?其实所谓的创新思维,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升华版,也可以从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中达到,出发点不同,但最终归宿相同。但由于世俗利益的阻挠,普通人目光短浅,无论走哪条路,终其一生都无法打开创新思维的大门。这是人类的不幸。

所以,究其根源,要从人都有两面性这个片面的常识入手。这种双重性主要表现在,人既有感性思维,又有理性思维,两者相互干扰,相互交融。大多数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知道是感性思维还是理性思维在起作用,也不一定能选择感性思维还是理性思维来正确处理事情。

换句话说,很难真正做到“身心合一”,更谈不上“知行合一”。往往需要理性思考的时候容易冲动,需要感性思考的时候又在理性思考中固执,不够灵活。所以总是容易被权威思想所引导,最终形成思维定势,被其所束缚。所以我们在区分一个人或者给一个人贴标签的时候,往往会习惯性的说这个人比较感性,这个人比较理性。其实这种区分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感性的人不一定能理性思考,理性的人不一定能凡事保持理性。权威思想总是有意无意地引导着我们,把我们限制在要么感性思维,要么理性思维的选择上。

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是混在一起的,不分彼此。只是多了一点或少了一点。一般来说,感性思维侧重于欲望的满足,理性思维侧重于利益的比较。但从思维能量消耗来说,感性思维显然比理性思维消耗的能量少,感性思维相对来说也没有理性思维那么伤脑筋。换句话说,大多数人更喜欢感性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感性思维主要是通过人的各种感官感知周围环境的刺激,所以主要是针对当下,追求短期效果。而理性思考主要是通过精神分析,为了整体利益,追求长期效果。但是,无论是感性思维还是理性思维,总是局限于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从来不考虑问题是否值得解决或者解决到什么程度,从来不考虑是否通过模式转换把问题变成问题。

所以,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之间,不能说谁一定要超越谁,谁比谁强,但都是更低级的思维方式。人们会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价值观,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有时候人不得不理性思考,因为在遇到人生抉择、风险规避、胜败之战时,不得不依靠理性思考。总的来说,大多数人采用的是感性思维,毕竟很少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头脑清醒。所以,所谓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不过是人类的两个武器。当然,作为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感性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换句话说,要真正掌握和运用理性思维,需要一定的训练或磨难。但是,思考的高度远远超出了理性思考。

当然,指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局限性,并不是要绝对排斥它们。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诗人一旦失去了感性思维,代之以理性思维,是否还能继续做一个合格的诗人。同样,当一个严肃的数学家已经忽略了基本的逻辑关系时,很难想象他还能不能继续从事数学家的职业。所以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都有一个通过不断训练不断强化的过程,不是一出生就注定的。

需要指出的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都不是创新思维,也不是用理性思维代替感性思维那么简单,因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都有固化的模式。但创新思维没有模式,只有一个原则,即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或自然规律,是否是最优或最合理的模式。人们习惯了感性思维或者理性思维,所以有时候会对创新思维视而不见,因为即使是创新思维看起来也很普通,没什么特别的。但只要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环境,创新思维就会有不同寻常的光彩。从表现形式上看,创新思维更多地表现为相关要素的重组,比如集成创新就是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不仅在处理业务和技术上,而且在政务、思想和意识上。《吕不韦春秋》中有一个“我求马”的故事,其中心思想是“与人交谈,信口开河”,这其实是一种隐性的创新思维方式,讲究综合功利。现在我们看到孔子的思想似乎有些老生常谈,但在当时,为什么不是那个时代伟大的思想创新呢?从根本上说,创新思维不是为了显示思维方式的优越性,而是从最经济、最快的角度,从根本上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所以,当创新思维成为一个人的本能选择,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脱离普通人的行列,进入智者的行列。其实古今中外智者的精髓就是这么一个东西。

在当代商业案例中,苹果的乔布斯是一个忠实的禅宗实践者,他本身就是一个感性的人,这样他会更真实地考虑到用户的感受和近距离体验的需求,从而要求苹果的工程师以设计师为中心,优先服从设计师的意见。虽然看起来是感性思维成功的例子,或者说用户看起来只是单一产品的成功,但实际上是乔布斯所做的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制造流程、服务创新的最佳融合。其实有时候我们眼中看到的和实际存在的并不一致。相反的例子是台湾省的例子。台湾省的宏碁、HTC更注重制造技术,只注重产品的创新,说明设计师要重视工程师的意见,从而有意无意地疏远用户,忽视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制造工艺、服务创新的融合。结果,他们在市场上节节败退,市场范围逐渐缩小。这也反映在诺基亚和黑莓的运营上。表面上看是过度理性思维导致的失败,实质上是创新思维存在缺陷或曲解。创新的本质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这是客观规律。

事实上,今天的时代再次进入了一个感性的时代,同时也进入了一个多因素系统的时代。很多诱惑比比皆是,前途迷茫。用户渴望参与和体验,从而确认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获得安全感。因此,贴近和满足时代需求,提升用户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创新思维的根本。因此,我们应该超越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不要被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虽然创新思维和感性思维或者理性思维有时候有点难以区分,但美就在于相似和相异,这需要理解。

要超越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最简单的入门方法就是先判断做一件事是为了谁,需要选择性整合哪些决定性因素。或者说,谁来为你的创新思维买单?你会得到多大程度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