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的技能培养模式的构建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的技能培养模式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综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摘要:通过虚拟实习公司、项目化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的技能培训模式,并对如何建立有效的技能培训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

20xx年底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准确定位为“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突破口”。这意味着中等职业教育要紧密结合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和标准,注重满足个人对技术的探索和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技能培训模式的构建

任何有效的职业教育都应该充分满足当前和未来的行业需求,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结构要符合能力本位的思想,增加技能训练在课时中的比重,以“必要和充分”作为理论教学的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系统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只有在一定的职业环境和职业经历中才能有效获得。所以,培养学生技能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把他们放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境,真实地感受他们未来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虚拟实习公司

对于一些专业,尤其是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专业,可以通过虚拟实习公司进行技能培训。虚拟实习公司是由学生自己组织管理,以教师和商业伙伴为支撑,模拟真实商业环境的公司。这个模拟公司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经营活动。虽然虚拟实习公司还没有真正实现货物和资金的流通,但它可以进行所有的商业活动,如收发订单、开支票、管理财务记录、支付员工工资等。借助这种虚拟商务办公环境,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解决问题、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公司内部设置不同的职能部门,如接待、人力资源、市场、档案、生产、财务等部门,学生可以在各个部门轮流实习。在模拟的商业环境中工作,学生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其他专业能力。

虚拟实习公司的好处是整个模拟工作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不依赖老师,不仅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课外能力,还可以自己安排工作流程,使学生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二)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的实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模拟团队合作和项目开发的真实环境。在项目谈判、项目开发、项目评估等环节,需要项目成员密切配合,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应用和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计算机专业软件开发项目为例,其主要工作流程包括:(1)调查分析客户需求,编写客户需求分析报告。(2)完成可行性研究,提出方案。(3)设计应用程序,根据客户反馈修改方案。(4)开发软件,请客户评估。(5)提供客户服务文档和帮助文件。(6)在提交软件之前,对其进行测试,并编写软件测试报告。(7)编写和提供体系文件。(g)提供两周的客户支持。

在这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涉及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职业技能,学生可以很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合作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项目开发、客户服务的全过程,全面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在项目团队内部,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成员之间紧密合作,确定同一个团队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经常开会交流和沟通。项目团队的外部伙伴是客户和其他项目团队。团队内部的分工合作和团队外部的交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增强了团队协作和团队管理的能力。

(三)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教育可以以产学结合的方式培养技能,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过程、质量标准等教学活动应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开展。学校一方面吸引企业员工到学校兼职,用最新的职业技术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帮助学校建立实训基地、提供实践教学设备和教材、设立奖学金、接收学生实习等方式参与学校教学,有利于学校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可借鉴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

在相互调研的基础上,为加快培养贴近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学校与企业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建立联合办班模式。每学年学校负责向企业推荐各专业的学生。经企业确认后,双方将根据市场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各自的资源优势,制定出校企融合的实施教学计划。学校将独立成立以相关企业名称命名的企业班,负责日常教学管理;部分教师由企业派出,提供企业文化和专项技能的教材,并提供实习场所和设备。通过这种模式,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意识和专业忠诚度将得到显著提高。

校企交替模式有些专业可以同时在学校和企业建立教学基地。在校学习基础文化课一年的学生,是倒退到i-2年的专业课。在专业课的学习阶段,双方制定了教学实施方案,各学校和企业轮流承担一半的教学时数,即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培训基本技能的时间约为10周,在企业培训实践环节的时间约为10周。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内容逐渐深入,最后一年是在企业实习。这种校企交替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但如何更好地使培训内容既有重点又有互补性是重点和难点。

“厂中校”模式是适应校企合作的发展思路,强化职业教育服务于行业、企业、社会的意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学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吸引企业直接在校园内设立车间甚至整厂,形成“工厂在学校”的联合培养模式。理论学习场所毗邻技能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真实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学校跟踪管理及时到位。(四)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

工学结合,学生在专业理论的指导下,在技术大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己自觉的实践操作,不仅可以学习理论,还可以学习技术,增长技能。需要注意的是,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学生尽早进入社会,了解、熟悉并逐渐适应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就业都是有利的。

勤工俭学模式在课堂上、放学后、周末或寒暑假安排学生工学结合。比如让维修专业的学生去社区实习;让酒店服务专业的学生去酒店实习;让旅游专业的学生去当地景点给游客做导游。

学校根据教学或社会需要,组织、参加社会技能竞赛,组织专业实践活动,参加大型社会活动等。,实行实训与工作相结合。比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参加社团组织的设计比赛,商科专业的学生每年都会在校园里组织大型的慈善义卖活动。

勤工俭学学校与人才中介机构合作,推荐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短期勤工俭学项目,让学生获得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比如商科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节日期间去大型商场勤工俭学,这样可以更好的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

建立有效的技能培训评估体系

对技能培训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整的考核机制,技能培训很可能流于形式。针对技能培训难以像理论教学一样制定统一标准的情况,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制定评价体系。但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以绩效为基础,绩效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重在社会和行业的认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的技能培训评价体系的建立正是基于这一核心思想。整个体系要以企业或社会的认可度为核心,其他指标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指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一步说明技能培训的质量。可以建立包括以下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

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培训期结束后,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职业资格对技能培养目标进行评估。

培训责任书已经达成。学校、企业、学生签订培养责任书。在每个培养对象的责任书里,针对学生各自的技能,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责任书详细描述了对学员技能提升的要求,并将其纳入考核内容。明确的培训目标为培训工作的实施设定了工作方向,也为评估工作设定了检验标准。

学生就业率学生就业率是衡量技能培训效果的最佳指标。如果学生有真本事,能胜任岗位要求,就容易找到工作,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下一届学生的成长和就业。这样学校招生就会很容易,也就是“出口顺畅进口才旺。”学生就业率包括初次就业率(指毕业时的就业率,不算之后的再就业)、专业对口率、专业稳定率、专业晋升率等指标。这主要是基于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进一步考虑。专业对口,工作稳定,升职更快,体现了更高的就业质量。

就业收入状况这是指学校培养的学生相对于同类学校学生的工资收入水平。一般情况下,学生技能水平高,如果被企业重用,工资也相对较高。这个指标可以分解为起薪、工资增长率等等。学生的就业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他们在社会上的认可和尊重。

合作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认可度指标,用于评价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比如可以通过合作企业或用人单位的问卷了解学生在岗位上的表现,获得企业对学生的认可程度。

评价时要结合日常跟踪评价、阶段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可采用以下方法:一是要求受训者根据日常生产工作中的技能应用和训练,写出“工作现实主义”,这是日常评价的主要方式。实践证明,“工作现实主义”对于及时发现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落实技能培训点,完善培训措施非常有效。二是在培训期间,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以通过率评定。第三,不定期与培训对象和相关企业召开座谈会或问卷调查,了解学员的技能成绩和学习需求,及时调整培训计划,确保培训工作朝着既定目标稳步推进。

总之,职业学校要树立“大教育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发展环境、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和新变化,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