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论文提纲如何写

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以服务社会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全生命周期为研究对象,规划人才的教育与发展。其主要目标是:降低人才开发成本;劳动周期更长;能力好;符合社会需求,有一定的预见性。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充足是解决一系列会计信息化问题的关键。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素质要求出发,从四层人才开发主体的角度进行论述,强调终身教育和人才的有效配置,最终实现会计信息化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人才工程;终身教育;人才配置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滞后,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停滞不前,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特别是高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缺乏。本文将重点研究会计信息人才工程系统。

人才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决定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是否以及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工程体系,是探索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课题。充足的高素质人才是解决现有和潜在问题,促进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素质要求及现状

会计信息化人才作为专业人才,既有一般特征,又有特殊要求,二者密不可分。共性的提高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是人才成长的宏观环境;特殊性要求的强化有赖于行业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这是专业人才发展和提高的一个相对微观的环境,也是会计信息化行业的目标。认识的过程是从普遍性到特殊性,又从特殊性到普遍性,周而复始地发展。在认识会计信息化人才素质要求的过程中,要从人才的共性中进一步研究其特殊性,从而丰富我们对人才的一般认识。本文的目的是探讨会计信息人才的工程系统,所以着重研究会计信息人才的特殊性,其一般特征和特殊性不太讨论一般功能。

(一)会计信息专业人员的一般特征

人才是一个系统结构,是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相统一的整体。心理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和品行,身体素质包括精力、体力和体质。在这个体系中,身体素质是基础,能力是核心,性格是关键。会计信息化人才作为会计信息化行业的专业人才,必然属于上述结构和范畴。会计信息化具有辅助设备复杂、知识更新快等特点。在有针对性的保护和锻炼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基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能力是人在系统中作用的上限。它以知识为基础,结合个人的经验、智力等因素,使个人的潜能得到有效发挥。能力体现在人才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上,是人才发挥系统效率,尽快适应系统的决定性因素。受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能力应包括科研能力、开发、应用和运营能力、专业能力、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外语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性格是需要注意的关键因素。它是人的能力对系统贡献的乘数因子,决定了系统效能的大小和方向。在信息系统中,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影响系统的能力扩大了。人的性格一旦发生偏差,对系统的破坏能力和作用就会被有效放大,所以要特别注意性格的培养。培养人才的工作热情和道德修养不仅是会计信息人才开发者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德、智、体三结合是对人才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会计信息人才的一般特征。

(二)会计信息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

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特殊性在于其知识结构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人才的特点及其发展途径和方式。因此,首先确定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是挖掘会计信息化人才特殊需求的最有效途径。在确定人才特殊要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每个参与者从自己的角度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发展提供动力和环境。

信息环境下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应包括四个层次:常规知识、会计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业务知识。

1.常识。深厚广博的常规知识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的素质的体现。作为会计专业人员,员工应该掌握以下常识:外语、数学、经济学等等。

2.会计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审计、会计理论、职业道德等。需要强调的是,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应该停留在书本、标准、系统上,而应该融会贯通,应用于专业判断和分析,解决非常规问题,灵活应变。

3.信息技术知识。在信息社会,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不仅是职业需要,也是生活需要,所以从常规知识上强调。会计人员必须掌握以下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检索与获取、办公自动化、与业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包括:电子数据交换、电子汇款、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文化基础、常用软件工具的使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与维护、系统分析与设计。

4.商业知识。包括金融、税收、法律、市场营销、管理、宏观经济和商务礼仪。

上述知识结构是由会计信息行业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决定的,是对会计信息人才的群体要求。个人要根据不同岗位有选择地积累知识和接受教育培训,并根据能力和岗位的高低,按照初级系统操作能力、中级系统管理和分析能力、高级研究创造能力和深度系统应用能力的标准,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实施,特别要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

(三)会计信息人才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我国符合上述素质要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数量非常短缺。从素质上看,无论是能力还是知识结构都很难达到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相关标准。

产生上述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变化。不仅是信息技术本身发展迅速,这种发展也促进了一些过去难以实现的理想的管理方法和理念的实现,促使会计信息系统不断更新和完善,对相关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研究、开发、应用、评估、监督、审计、咨询都对会计信息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这就要求会计信息人才的知识必须不断更新。然而,人才教育培训机构无法及时满足这种剧烈变化的需求,人才开发者本身也无法及时赶上需求。不仅他们的知识难以满足培养对象的客观需求,教学内容也难以跟上信息化的发展。同时,由于会计信息化行业缺乏标准体系,会计软件也多种多样,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发展的要求。

会计信息行业日益精细的分工使人才开发人员陷入两难境地:如果实行专业教育,将导致开发人员批次多、批次少,开发人员总量增加,培养规模成本增加,不符合我国目前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如果实行通识教育政策,就会面临会计信息化人才跨度大、要求高的问题,缺乏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导致具体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满意度下降。因此,如何处理好具体工作能力的培养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度,值得人才开发人员重视,也是解决我国合格会计信息人才短缺、提升能力、延长工作周期的根本途径。

二、建立科学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体系,为会计信息化发展提供动力。

建立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贯穿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以人的整个劳动周期为研究对象,使各个环节和要素紧密联系,为共同的目标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有机的统一。会计信息人才工程以服务于社会的会计信息人才的全生命周期为研究对象,规划人才的教育与发展。其主要目标是:降低人才开发成本;劳动周期更长;良好的能力(包括适应能力);符合社会需求,有一定的预见性。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信息人才开发的参与者及其关系

人才自身发展、教育培训机构培养导向的学生发展、单位使用导向的员工发展和行业部门政策导向的会员发展是人才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四个因素。在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开发和使用上,各级开发主体要以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体系的目标为总体目标,个人、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行业管理要齐抓共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层层负责,环环相扣,针对高、中、低三个层次的需求,挖掘人才潜力,为会计信息化发展提供充足的高素质人才。

1.自我发展。人才自身可以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在客观评价自身兴趣能力和一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或借助其他发展学科,更好地掌握或掌握更高层次的科学技术。“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基础,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①内因是决定性因素,意识和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会计信息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会计信息人才根据需要随时随地通过自学不断学习和积累,尤其是在新的软件应用或软件升级过程中。自学是快速了解产品性能的重要途径。培养人才的自学能力和兴趣是各级人才开发主体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目标,因为会计信息时刻在更新,所接触的软件也经常发生变化,所以自我开发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经常的。自我发展是培养特定能力和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会计信息行业的需求,这是其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或更快适应新岗位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审计和监管,其接触的软件复杂多样。如何尽快掌握软件性能,熟悉会计信息系统,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自学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培养发展。包括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即教育和培训。教育的作用是缩短人类知识的传承期,培训的作用是缩短与前沿知识的距离。培养发展的具体目标是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指导,培养人才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品格和知识基础。会计信息化教育培训机构应根据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制定教育目标和方案。正规教育旨在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学术知识、社会文化知识、基本技能和品格,发挥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为会计信息化人才提供重要指导;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职业经验和技能,提高其特定的工作能力,特别关注对工作要求少、知识更新快的特定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需求,如IT审计人员、特定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人员等。在培养的过程中,要借鉴软件工程中的结构化方法,即把人才的培养需求分成几个具体的需求。如果具体的需求无法通过具体的培训科目来解决,可以继续分解,直到每个需求都可以通过跳槽来引导。这种“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的方法,可以使培训主体本身易于更新知识,为培训对象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更即时的知识。

3.可用性开发。按照现代教育学的观点,人们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只占他们在生活中使用的知识的10%,90%的知识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学到的。因此,实践发展对人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会计信息化人才更难停止学习。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管理范围;另一方面,管理理念不断提升,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岗位变了,即使是同一个岗位,要求也不稳定。因此,会计信息化人才要根据岗位要求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用人单位也要重视人才的潜力,整合矿单位的人力资源,提供培训环境和机会,提高人才的使用效果,发挥制度的有效性,促进单位和个人的发展。

4.政策制定。以民族地区和行业领域为发展主体,制定符合行业实际、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扶持和引导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使用和引进人才。会计信息行业应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尽快制定和实施适合本行业的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政策,促进会计信息行业的发展。制定会计信息化制度、规范体系、标准体系,促进会计信息化人才发展,是行业部门的重要手段和任务。制度、规范和标准化体系可以规范人才的行为和素质,不仅直接影响人才的管理标准、培养标准和质量标准,而且通过制定软件产品的标准化,如会计信息系统的性能和质量控制标准、安全控制标准、评价标准等,对人才产生积极影响,可以减少具体会计信息系统之间的差异,提高人才知识和经验的可重用性,使通用能力的培养更具普适性。

在以上四个层次中,人才本身是发展的内因和决定因素,决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行业管理是外因,要充分发挥这一层面对人才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同时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反馈机制。教育培训机构要考虑用人单位当前和未来的需求,用人单位不能只以“需要工作经验”来表达对教育产品的不满,而要将需求反馈给教育培训机构;行业管理部门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用人单位与教育培训机构的沟通。只有这样,会计信息化人才才能层出不穷,繁荣会计信息化行业。

(2)重视和实施终身教育计划。

终身教育是当代一种有影响的教育思潮,是一种完整的、彻底的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体现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过程,社会各行业、各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进行教育。个人应该随时根据需要接受教育,社会也应该随时根据需要提供教育。在会计信息化行业,由于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化人才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延长工作周期,否则不仅很难提高系统效率,也很难维持原有的系统,如技术进步带来的系统攻击成本的降低,系统攻击风险的增加。在终身教育计划中,个人教育是决定性因素,所以在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中要注重培养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使个人具备自我培养的能力和意识,认识到终身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参与后续教育的热情和紧迫感。

(三)会计信息人才的有效配置

人才的有效配置是人才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可以防止人才的浪费,充分发挥其效益。另一方面,合适的工作也是人才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人才和岗位的关系就像生产力和生产的关系一样。人才适应岗位,就会互相促进。人才不适应岗位,就会相互制约,最终打破契约关系,浪费资源。会计信息行业,工作分工更专业,知识结构更复杂。因此,需要搭建专业的信息平台,促进人才交流,避免布朗式的人才配置模式,大力发展以中介传播为导向的人才配置模式,提高人才配置的规模效率。同时,鉴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多样性,为提高人才利用率,避免人才闲置,防止企业大量聘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在系统运行中得不到高效利用,应成立人才管理中心,将人才作为资产有偿出租,单独管理,以解决用人单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多样、多变、应急的需求,避免人才浪费,同时人才本身也得到更多。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多样性及其在系统建设和使用中角色的多变性,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平台建立和完善这种以业务租赁、人才资本运营、智力服务为基础的人才配置模式。

第三,结论

“山不在高,仙不在名,水不在深,龙在灵,陋室在陋,我在贤。”中国自古以来就深刻认识到人在制度中的决定性作用,人才是决定制度执行效率和效果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会计信息化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会计信息化人才的专业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同一岗位的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也需要不断变化。如何制定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发展规划并实施,如何尽可能延长他们的劳动周期,是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面临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涉及的具体问题需要人才自身、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管理单位共同解决,比如教育机构需要制定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体系,管理单位急需制定人才标准体系和能力评价体系。所有这些制度的制定都要在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这一系统工程的目标指导下进行。只有在首先制定会计信息化人才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各级人才开发主体才能进一步细化培养、使用、引进人才的计划,最终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实现会计信息化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杨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探索。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主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