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篇儒家议论文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奠定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从它们的基本思想来看,儒道是两种对立的思想体系。实际上,在具体的表象对立背后,儒道两家是有内在联系的,也正是这种* * *相似性,才能最终决定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儒道两家的哲学观与其美学观融为一体,哲学上的交流自然会体现在美学上。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儒道两家的审美观来阐明它们的一致性。

程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人学和美学中儒家的宗法社会本位思想和道家的宇宙自然本位思想。

程先生用“超越自然”和“超越自我”论述了审美的“超越自然”和“超越自我”两种走向,前者必然呼唤人的主体性去改造客观世界,后者呼唤人的内心自由去改造主观世界。前者是倾向和实践,后者倾向于道德。

在程先生看来,儒道两家都是“超越自我”以获得自身存在的意义,* * *两家都指向道德层面,是儒道合一。

程先生在论述儒家美学时,首先认为儒家是人学。他从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的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儒家倡导“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将“仁”界定为儒家核心的合理性,并将儒家的作用定位为“以道德属性为基础,以社会理性为基础,以人的自我约束为基础。”然后,把他的儒家人格概括为“克己复礼”和“用财物藏”来实现道德的自我约束。当儒家人文主义在美学中付诸实践时,程先生认为儒家美学的精髓在于义,美不在物,关心人,关心人的精神,关心人的内在伦理人格。美的作用在于美德。美是主体伦理人格的外在实践的表现和内涵。

儒家美学是一种善的美学,美的具体表现在于善。善在于“仁”。“克己”的目的在于“复礼”,“行”就是“用”向善。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只是一种手段。美不在于这些内容,而在于这些内容背后的道德伦理结构。“美,声量的繁荣;好人也美。”(《朱四书注》)儒家思想是社会伦理集体精神的代表,是社会理性的文化产物。对人类的“超越自我”和个体感性是一种身心的约束,对人类达到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是极大的否定。

程先生在论述道家的美学时,指出了儒家的美学。首先,他用“人的外表是空的”来概括道家的观点。他认为道家通过“否定人”(否定仁义,否定文化,否定人的根据),彻底否定了儒家的人本主义。道家否定一切之后,必然有自己新的诉求。道教在审美上回归“天地境界”和“天地人”,体现为“道是物,只是模模糊糊的淡泊”的审美境界,也是一种“体验”的审美境界,表现为“淡泊无限,一切美皆随之”的审美理想,从而建立了道教的审美体系。其“三弃三精”,“见元素而抱之,少私心而少欲”,在于返璞归真,“除玄学”,达到一种无意识的状态,顺应天道,“无为而无不为”。道家的美在于“无为”和“自然”,即随天之美,自由之美。有事物,有人物,有思想,有文字,都不美好。所谓“大象无形,声音洪亮,道隐而无名”。

儒家美学的“克己复礼”和“用物藏物”的实践美学,通过对个体感性的约束来维持社会实践的可能性,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审美理想。道家美学通过否定人的一切,即战胜人的一切,达到一种“天”的审美理想。他们的最终目的地是一个极其理想的自由王国。儒家和道家的理想都是为现实寻求出路,结果是殊途同归,都是对个体感性的排斥和对“为人”的否定儒家把人定义为“仁”,道家把人定义为“自然”。前者以伦理否定现实的人,后者把人带入自然,否定人的本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