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地勘行业改革与发展调研报告
(一)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以下简称建材地质勘查中心)
* * *有30台。除建材地勘中心外,下辖29个单位,其中勘查单位26个,地质研究所1,地质印刷所1,云南昆明职工中专1。截至2006年6月65438+2月31,团队规模为10588,其中员工5351,退休员工5237人。三个行业从业人员分别为:地质勘查3290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7265438人,中级技术人员954人),工程勘查施工65438人,矿产开发65438人,其他行业849人。2006年职工薪酬为9458.38万元,比2005年增长65.438+065.438+0%。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离退休人员经费6959万元,比2005年增长6.8%;实际支出82180700元,比2005年增长7.6%。
建材地质勘查中心是专门从事建材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地质队伍。从业人员5351人,专业人员2269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721人,中级专业人员954人。改革开放以来,建材地勘中心及下属地勘单位先后组建了26个勘察院(所),18个基础工程施工单位,其中一级施工企业2个,一级工程勘察企业20个,一级勘察企业4个。基本形成了地质勘查、工程勘查施工、多种经营的产业格局。50多年来,广大建材地质工作者为我国建材非金属矿产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建材工业70%以上的原料矿和主要非金属矿由建材地质勘查中心勘查,80%已开发利用。积极开展对外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在亚非欧十多个国家承担了地质勘探、工程勘探等任务,工程质量受到好评。自1988国家矿产资源委员会开展报告评奖工作以来,建材地勘中心先后获得地勘报告厅局级奖项200余项。
改革开放以来,建材地质勘查中心围绕资源地质等工作的需要开展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奖项,促进了系统的技术进步和科学研究。几十种非金属矿物(包括硅灰石、石灰石、石膏、高岭土、石棉、宝石、玻璃硅质原料、石墨、纤维状海泡石、绢云母、杂卤石、霞石正长岩、蓝晶石族矿物、装饰石、水镁石、粘土等)的系统资源状况分析。),出版专著或图集,完成《非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和《中国非金属矿床成矿地质图》。最初发现并勘探了十多种矿产(如杂卤石矿床在四川首次发现并评价,石膏在东北首次发现,滑石矿床在广西龙胜发现,硅灰石矿床在湖北首次发现并勘探等。),以及物化探方法(如地球物理勘探在石墨、石膏勘探中的应用,无线电波在岩溶勘探中的应用,深穿透地球化学在石膏勘探中的应用等。)和遥感技术(例如,在石头评估和矿物勘探方面)
近年来,建材地质勘查中心加强了地质技术设备的投入。该中心拥有实验室检测、航测、遥感等现代化设备。每个兵团都配备了钻探、测绘、测试等一系列设备。几个大区所在的兵团都配备了相应的物探装备。每个军团都配备了现代化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如全球定位系统接收器、全站仪、绘图设备和MAPGIS软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勘探技术和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二)本地区、本系统具有地质勘查资质单位的情况。
截止到2006年6月365438+2月31,共有各类资质的勘查单位249家。其中:地质勘查资质161;4 .环境评价资质;非煤矿山安全评价资质2级;地质灾害资质24项;22 .测绘资质;工程勘察施工资质36项(勘察22项,施工14)。
职业资格分布:区域地质调查(乙级16);水文地质工程环境地质调查(乙级14,丙级12);固体矿产勘查(27甲级);液体矿产勘查(乙级3个,丙级8个);地球物理勘探(甲级1,乙级4,丙级11);化探(乙级1,丙级8);遥感地质勘查(乙级1);勘查工程施工(12甲级、9乙级、5丙级);岩矿鉴定与测试(甲级1,乙级16,丙级10);冶金加工(乙级2个);环评(甲级1,乙级1,丙级2);非煤矿山安全评价(A级1,B级1);地质灾害(6个甲级,10个乙级,8个丙级);测绘(4个甲级,15个乙级,3个丙级);工程勘察(甲级20个,乙级2个);施工(一级2个,二级8个,三级4个)。
二、国有地勘单位的经济发展
(1)基本经济情况
截至2006年底,建材地勘中心下属26个地勘单位总收入67284.95万元,同比增长22.4%。其中,地质勘查业累计收入30343.52万元,同比增长12.8%;工业探矿业收入27122.56万元,同比增长43.1%;其他行业收入9646.74万元,同比增长9.3%。总支出62522.08万元,同比增长22.7%。
图1产值与利润增长对比
截至2006年底,地勘单位资产总额为654.38+0096756.3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408.0778万元,专用仪器设备654.38+0610623万元),比上年增长654.38+00.2%。负债总额为53,768.73万元,比上年增长65,438+04.7%,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2.8%。由于历史、行业原因和经营特点,地勘单位的资产负债率一直比较低。而辽宁、吉林、安徽、江西、河南、广东、四川、新疆等兵团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分别为67.1%、70.3%、61.3%、64.3%、75.6%、64.7%、69.6%、62.2%。
表1产量增长对比表
从以上统计反映出创收增速比去年同期略慢,签约后产值高于去年。目前,国家对一些行业的宏观调控已经明显表现出来,对地勘单位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受此因素影响,承担的地质勘探任务受影响最大。国家对某些行业的宏观调控对矿山地质影响最大,对工程勘探影响不大。2006年,经营形势保持良好趋势,特别是创收趋势,主要依靠工业探矿行业。工业探矿行业的合同、产值、创收均较去年同期快速增长。地勘等行业比重较去年有所下降。
从总体上看,2006年地勘单位的经营形势是好的。与去年同期相比,创收和利润大幅增加。所有26个单位都超过了年度目标。特别是河北、四川、贵州兵团和北京地勘院超额完成年度目标50%以上。
2006年实现利润总额2886.22万元,比上年增长72.6%,超额完成年度目标。特别是河北、内蒙古、吉林、江苏、福建、山东、湖北、广西、四川、贵州、陕西等兵团超额完成全年目标20%以上。
但同时也要看到,工业探矿行业增长很快,而地勘等行业增长缓慢。地勘单位应进一步开拓矿山地质市场,加大产业调整力度。
(二)主要问题
(1)《决定》下发后,部分省份采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加强矿业权管理。目前大部分省份实行招拍挂政策,矿产多为非金属矿产,给建材地勘单位争取矿权带来很大困难。
(2)前几年一些地勘单位对基础找矿工作重视不够,地质资料缺乏,申请矿权较少,给矿权管理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已发现大部分地表矿体,今后需加大深部找矿投入。
(3)我国大多数地勘单位已经属地化,实行分省管理。各省加大了省级财政对地质工作的投入。这给中央地勘单位争取地方项目造成了很大困难。
(4)工程勘察和桩基施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价格相对较低,利润空间已经很小。另外,资金到位率低,导致资金过多,周转困难。
(5)近几年地勘单位经济形势不景气,招的大学生比较少。现在老技术人员陆续退休,导致技术人员短缺,甚至断档。
(三)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建材地勘中心获得中央财政拨款2740万元,地方财政拨款640.3万元,地勘费中有300万元用于公益性地质工作。其中:国土资源调查654.38+0.8万元,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770万元,中央财政补助654.38+065.438+0.4万元,国外风险勘查650万元。新发现矿藏20余处,基本保证了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新发现矿区的主要矿产有水泥原料、石膏、石墨、萤石、高岭土、叶蜡石、滑石等建筑材料和非金属矿产,其中高速铁路骨料、坡缕石、含碘凹凸棒土和高纯硅原料为我系统首次勘查评价。同时,矿产也从过去的非金属矿产发展到能源矿产(煤炭)、金属矿产(铁矿、铅锌矿、钛铁矿、铝土矿、多金属钼矿、冶金白云石),找矿也从国内发展到国外(北京兵团、云南兵团老挝铝土矿、广西兵团越南铁矿)。通过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批找矿和普查的地质成果,为地勘单位开展商业性地质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基本情况。
2006年共开展地质项目约150项,总投资6485万元,完成钻探总工作量约78281米。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确保了资源地质学在地勘单位的支柱地位,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矿产开发的基本情况
2006年矿产开发投资约3000万元,涉及石膏、电工用石灰石、凹凸棒石、石材等。总收入约1575.84万元,其中矿业权出让1372万元,矿产开发203.84万元。
(六)工程勘察和建设的基本情况
2006年,建材地勘中心各地勘查单位积极开拓建筑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下,承包了工程勘察、岩土工程、水文凿井、桩基、路桥、测绘等267项建筑工程。,实现年收入27122.56万元,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七)其他行业的基本情况
建材地勘中心部分地勘单位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积极盘活房地产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先后建成酒店、招待所、综合楼、房屋租赁,年收入达9646.74万元,形成了一批相对稳定的产业。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的主要经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两个文件”精神,加快建材地勘经济体制改革,近年来,在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部署下,地勘中心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措施和指导意见,对推动和深化建材地勘单位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下发《建材地质勘查经济体制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
(2)制定并下发《中国非金属矿产工业总公司关于地勘行业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
(3)《中国非金属矿产工业(集团)总公司关于加快地勘单位企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出台;
(4)三年内制定出台建材地勘行业结构调整意见;
(5)根据国务院发[2001]2号文件精神,为加快地勘单位企业化进程,地勘中心分别在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组织召开了加快地勘单位企业化进程座谈会,并下发了相关会议纪要通知;
(6)2006 54 38+0在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组织下,抽调专门人员成立了地勘改革办公室,并聘请了相关中介公司的咨询专家帮助指导改革工作。经过对部分地勘单位的深入细致调查,在反复讨论、研究、修改的基础上,制定了建材地勘经济体制改革方案。
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和重大措施的出台,无疑对深化建材地勘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但目前这项工作还没有质的变化,因为国家对地勘事业单位改制的一些重大政策还不明确,还有很多政策边界,比如养老保险、事业单位性质的改变、人员身份的转换、生存待遇、后勤社会化等,至少在现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可能会造成不稳定因素。因此,地勘体制改革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在当前的政策背景下才能推进。
地勘单位改革的模式选择:
模式一:地勘单位以经营性资产出资,整体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地勘单位保留事业单位职能。
模式二:地勘单位投入经营性资产,新项目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地勘单位仍履行现有职能,地勘单位与有限责任公司的关系是投资关系。
模式三:地勘单位所属企业转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地勘单位仍然履行现有职能,作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人之一,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投资。
四、国有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思路
地勘单位“十一五”的工作方针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按照集团确定的指导方针,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各项事业,继续深化改革,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地勘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形成地勘产业优势。
(一)大力发展商业性地质勘查市场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竞争,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收入来源。要继续坚持“走出去”战略,在老挝铝土矿风险勘探等现有国外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一方面,积极配合集团承接海外水泥项目和其他建设项目,开展海外相关非金属矿产资源和工程地质勘探业务;另一方面,寻找与国内外其他大企业合作的机会,积极开拓海外地质勘探市场,树立品牌;还要结合集团非金属矿产的勘查、开采和加工,逐步向海外延伸,参与国外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地质工作。
(二)加强矿权管理
要加大找矿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重视矿权登记和保护,同时对开发前景好、经济价值高的资源加强勘探深度。有条件的,要适时进行独立或合作开发,部分矿权可根据具体情况有偿转让。鼓励地勘单位成立矿业开发公司,开发优势矿产,做好矿产深加工,延伸产业链。
(三)深入研究地质勘查市场
做好“十一五”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补助方案的编报工作,多申请国家和地方安排的地质勘查项目。要加强对战略性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及其市场需求的分析研究,加强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重点加强对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好、需求周期长的矿产资源的保护。
(四)继续探索和实践地勘单位推进企业化进程、深化内部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
深入贯彻国办发〔2006〕4号文件及其配套文件精神,积极稳妥推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推进地勘单位企业化进程。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开拓新思路,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地质延伸产业,形成各自的特色产业格局。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多种形式培养地质人才,进一步加强矿产评估师、矿产储量评估师、注册地质师队伍建设。
动词 (verb的缩写)对策和建议
(一)主要问题
1.住房补贴
国家实行货币化住房分配改革后,职工可按政策享受住房补贴。据调查测算,建材地勘中心系统职工如果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进行补贴,预计需要2.6亿元(住房补贴人数8000人),主要是京外单位的住房补贴和部分单位在住房租金补贴。目前,这些补贴没有资金来源。
2.基础设施债务问题
2001以来,随着国家取消行业地勘部门非经营性基金,国家的投入基本都花在离退休人员经费和地勘工作上,单位积累不多,地勘单位很难从自有资金中解决基建问题,地勘单位基建欠账较多,给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困难。
我们中心所属的很多地勘单位的办公楼、仓库、职工住宅楼都是上世纪70年代,甚至50年代修建的。设施陈旧过时,急需重建和新建。预计成本约为654.38+0.7亿元。
3.医药费
因为不加入医保我们每年都会面临巨大的医疗费用,我们系统大部分都是通过积极努力加入的,但是没有补充医保,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也是相当大的。另外,退休人员还没有进入医保范畴,这部分医疗费用比医保要大。但根据国家政策,退休人员的医药费必须及时足额报销,只能挤出其他资金缓解退休人员医药费的不足,这对单位的经济发展和在职人员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的隐患。建议国家增加拨付给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及时补贴不足部分。
4.关于同城待遇
近年来,为了提高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待遇,陆续出台了很多补贴政策文件(尤其是针对退休人员)。这些补贴政策的实施由地方财政买单,地方化的地勘单位享受地方财政资助的生活补贴,而在地方的中央地勘单位享受不到。这部分补贴很大。据不完全统计,如果按每人每月补贴1,000元计算,建材地勘中心一年就要花1.3亿元补贴,更何况地方补贴的标准每年都在不断提高(比如以我中心云南总队为例,与地方政府的累计差距已达1.7万余元;吉林兵团欠吉林省地方地质单位的内陆地区补贴、高寒津贴等补贴总额达720万元)。而中央财政所在的地勘单位由于执行中央财政预算,在批复的预算中没有落实地方补助的专项资金,无法解决这方面的待遇问题。特别是一些困难单位的退休职工对这个待遇问题反映特别强烈,已经造成了不稳定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5.地勘单位生源严重不足
因为地勘单位是艰苦行业,待遇比较低,很难吸引到人才。近几年,我中心在各省的建材地质总队招大中专毕业生相当困难,单位内部有能力、有能力的专业人才留不住。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另一方面,一批40-50岁的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已经提前退休。导致目前地勘单位专业人才断流,钻探人员进退两难。这种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地勘单位的生存和发展。
6.项目更难拿下。
近年来,为加强建材非金属矿产的基础地质工作,有关部委在申报国家矿产资源项目审批方面给予了一定支持,为我中心进一步提高建材非金属矿产勘查评价工作提供了有利帮助。但是在安排矿产资源项目的过程中,建材-非金属矿在国家经济建设中一直处于考虑和从属的地位,所以这一块在国家项目安排中的份额相对于一个从事建材-非金属矿的专业队伍的规模来说是比较小的。在商业性地质工作过程中,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争取地方资金进行地质项目的难度越来越大。
(2)建议
1.加强对地勘行业改革的统一领导。
根据国务院[1999]37号文件和温家宝总理的指示精神,地勘单位转企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但由于地勘行业体制改革,原来隶属于中央的地勘队伍大部分已经属地化,其余进入中央。近年来,虽然这些队伍的隶属关系和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地勘行业的性质和特点,地勘队伍之间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这种体制上的变化,以及对国务院[1999]37号文件的理解不一致,对地勘队伍改革进程和政策措施的意见不一致,使得地勘这一特殊行业的改革定位存在真空,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没有明确的政策措施保障。不考虑地勘队伍的现状,有些改革进行得太快,造成遗留问题太多,不利于地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在深化地勘行业改革问题上,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决定》关于地勘单位改革的精神,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属地化和中央地勘队伍全国一盘棋,加强组织领导和部署。要制定统一的政策措施,出台一般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国家地勘队伍的改革和健康稳定发展。
2.养老保险统筹
地勘单位整体进入地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是国务院[1999]37号文件规定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地勘队伍改革的关键。鉴于建材地勘单位大多未进入地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体系,建议国土资源部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进行反映和协商,尽快妥善解决。第一,争取免交入场费,降低入学门槛;二是国家对地勘单位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第三,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就像当时全国242个科研院所转制一样,前一年视为入门。
综上所述,地勘单位事业要取得长足发展,除了国家针对地勘行业的特殊性给予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外,尽快解决地勘单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当务之急。使地勘单位像当地企事业单位一样,在统一参加社保的前提下,对退休人员实行社区管理。只有这样,地勘单位才能无后顾之忧,轻装上阵,企业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改变。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地质勘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