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传奇》中1900的心理分析

1900不曾离舟,生在舟,长在舟,死在舟。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悲伤的故事,一个关于他的传说。现在就让我们揭开影片的神秘面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传说吧!

一、分离焦虑引发的灾难

1900没有父母,她的养父很小就去世了。他始终无法与他人形成相对稳定持久的依恋关系。约翰·鲍尔用“依恋”这个词来描述我们与生活中某个特定的人之间强烈的情感联系。出生几个月后,个体逐渐与照顾者形成亲密的感情去练习。很多宝宝组成基础公司后,在妈妈或依恋对象离开时,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比如15个月的孩子看到妈妈出去逛街就哭,甚至想跟妈妈一起去。孩子的这种反应叫做分离焦虑。一般分离焦虑出现在6-8个月,14-18个月达到高峰,之后在婴儿期和儿童期强度和频率会逐渐降低。然而,学龄儿童甚至青少年在不得不长期与亲人分离时,也会表现出焦虑和抑郁。

那么,为什么孩子会因为与依恋对象分离而感到焦虑呢?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其实婴儿面临的很多情况其实都包含着天然的危险信号;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这些环境如此频繁地与危险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人类对它们的恐惧成为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自发反应。一旦宝宝有了分辨熟悉和不熟悉的能力,熟悉的守护着分离,宝宝就会本能地害怕陌生的面孔(在古代很可能是野兽)和陌生的环境。

而1900是怕着陆点位置而不是去登陆。当他要为那个美丽的女孩下船时,她中途停了下来。我看到远处纽约城的摩天大楼,浓烟滚滚,一望无际。他迷路了,最后回到了船上。正如1900自己所说:“城市这么大,看不到尽头。它在哪里?我能看看吗?连街道都数不清。找个女人,盖个房子,买块地,开辟个景观,然后一起走向死胡同。太多的选择和复杂的判断,不怕精神崩溃吗?土地太大了。它就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和一条漫长的航线。我宁愿放弃我的生命,也不愿活在无尽的世界里。反正现在这个世界上没人认识我了。我中途停了下来,不是因为看得见,而是看不见……”于是,即使我为这位美丽的姑娘担心,他还是不敢壮着胆子下船,因为在穿行乡村的过程中,面对着比船大无数倍的城市和数千条街道,他不知所措,退缩了。

小时候,他的养父曾对他说:“陆地上有大鲨鱼,会吃人。”虽然这听起来很可笑,但是1900确实感觉陆地上有“鲨鱼”,位置危险,选择太多。虽然这艘船也很大,但它一次只能载2000名乘客。这艘船有头和尾。钥匙也是一样,有头有尾。但是地在1900好像没有尽头,而且是很长的路线,太浓的香水,太漂亮的女人。这一切都超出了1900所能预期和控制的范围。

影片最后,麦克斯找到他后试图说服他下船重新开始。但是1900对土地的执行有一种焦虑和不安。他说,未知的东西太多,选择太多,那一天会精神崩溃,他宁愿放弃生命。而且他没有身份。他生在海里,长在海里,死在海里。除了马克斯没人记得他,他的生命在船上终结。

1900没想过下船吗?除了那一次作为女生,内心深处,他是期待着着陆的。他在想象和梦想中无数次得到了一个大国的土地。当他第一次见到马克斯时,他描述新奥尔良就好像他在那里住了很长时间。事实上,他只是通过给陌生人打电话和别人交谈才得到这些信息。但是,他的欲望只停留在意识层面,没有勇气,也去不了陆地。

第二,标新立异但自我约束。

片中的1900外表温和,但有时喜欢挑战常规。。丹尼意外身亡后,无意间来到头等舱舞厅,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弹奏钢琴,引来无数惊讶好奇的乘客。机长惊讶地走上前去说:“1900,按规定,你不应该在这里弹琴!”“年纪轻轻,1900说:“去他妈的规矩!“爵士鼻祖雪莱登船挑战1900。1900在为自己高超的钢琴技巧感到羞愧之后,站在船上说:“去他妈的爵士!“而且在平时的演奏中,他经常即兴发挥,乐队的其他人也要经常提醒他:“1900,请按曲子演奏!“不幸的是,这样的提醒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随着1900的灵感闪现,动人的音乐从他手中随意流出。马克斯第一次登上弗吉尼亚号的一个晚上,风很大,浪很大,整艘船都在不停地摇晃。马克斯晕船,摇摇晃晃地呕吐起来。这时,1900出现了,他们坐在钢琴前,松开脚刹,开始弹琴。他们两个像流水一样随着琴声滑行,那么无忧无虑,那么洒脱,仿佛在自由飞翔。他们在动人的音乐中滑过走廊,撞进了船长室。

可见1900页是一个喜欢打破常规,不怕常规的人。但在是否上岸的问题上,他把船变成了大笼子,把自己变成了囚犯。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年轻个体在探索外部世界时,最初是以其依恋对象(通常是父母或其他喂养者)为轴心,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超过一定范围后,个体会感到不安。但有了依恋对象的安全基础,个体就会逐渐摆脱焦虑,积极探索外部环境。而1900是缺乏强大的安全基础,超出了飞船的范围,他无法清晰的控制自己内心的焦虑。她不想屈服于外界的权威和常规发展,但又不得不屈服于自己内心的局限。

第三,缺乏认同感

除了对未知的恐惧,1900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认同感。片中多次提到:1900没有出生证明,没有生日,在陆地上没有身份。好像这个人从来没有出生过。死后上天堂,上帝会觉得奇怪,这个人生在船上,长在船上,死在船上,从来没有踏上过陆地。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青少年发展最重要的障碍是获得自我认同感——对自己是谁、要去哪里、在社会中处于什么位置的稳定而连贯的感知。自我认同是在处理很多选择中形成的:我想要什么样的职业,我在世界上属于哪里,等等。埃里克森用身份危机来形容这些青春期个体在思考自己现在是谁,决定“我能(应该)成为什么样的自己”时会经历的困惑甚至焦虑。如果青少年能顺利度过这次危机,他们将走向成熟的人生道路。影片中的1900似乎一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却始终无法圆满解决。他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不知道如果能活下去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大千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所以,他只能留在船上,不断重复颠簸的旅程。

第四,想象另一种结局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1900真的是为了女生来登陆的话会怎么样?童话结局是他会找到一个女孩,然后恋爱,结婚,幸福的生活一辈子。但理性思考,他在船上有一个身份,一个弹钢琴的;他是有价值的,游客从他的音乐中获得快感;他有朋友,钢琴是他的朋友。倾听他的心声。没有这一切,他会遇到一系列的适应不良问题。他没有身份,没有亲人,只认识那个女孩和他的父亲。他习惯了船上颠簸的生活,上岸后恐怕也适应不了陆地的稳定。他晚上可能会失眠,在陆地上的房子里很难入睡。他没有其他技能,只会弹钢琴。但是,他弹琴很随便,只是出于兴趣,而不是功利。他习惯了孤独,不善于和人打招呼,所以他只有一个朋友,马克斯。他可能不敢出门,因为陌生人太多,街道太复杂太混乱,他会无所适从。他可能会心慌,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

恐怕1900考虑完这些后决定再也不下船了。他已经和飞船融为一体,无法分离。他弹琴的灵感往往来自船上的客人。头等舞会上的形形色色的人,比如谋杀丈夫的老妇人,沉湎于过去的中年人,看透红尘的妓女,偷着礼服期待艳遇的三等客,都成为1900弹琴的不竭灵感来源,而1900也用这些灵感来解读众生的内心世界。世界上的一切就像弗吉尼亚号上一半的乘客。上车,下车,上车,再下车。它不停地在船头和船尾之间来回跳动。对于1900来说,整个世界都与他擦肩而过,任何伪装和面具在流动的音乐面前都是那么不堪一击,一览无余。有了1900徐大妈的手轻抚琴键,一个人的人生才能在音乐中得到精神上的写意,所以虽然在海上,但在路上已经看遍了世间的繁华与孤独,辉煌与苍凉。

影片中有一个片段是三等舱乘客在1900左右开心地,听他即兴弹琴。就在这时,突然有人喊道:美国!所有人都砰的一声跑了,留下1900孤独的脸。是的,船上所有的乘客都有理想和抱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宿。但是1900没有,他没有目的地,他只是像一片树叶一样四处漂泊。他也有和别人交流的欲望。他会给陌生人打电话,随便聊聊。也许他想通过电话与外界形成某种联系!在热闹丰富的舞会上,他无拘无束,慷慨大方。然而,更多的时候,他的身影特别孤独。幸运的是,他遇到了马克斯,一个音乐和灵魂上真正的朋友。

影片最后,1900毅然选择与巨舰* * *,同生共死,但Max的劝说无法让他回心转意。所以Max尊重1900的决定,让他留在船上,真正实现了“生于海,长于海,死于海”。这个坠入凡间的仙女终于要回天堂了。天堂里有钢琴吗?肯定有,因为天堂就是有钢琴的地方。虽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1900,他应该是一个有特定心理问题的人,至少是一个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完善的人,但我更愿意把他看成一个守护理想的人。在弗吉尼亚号即将被拆除的时候,人们都在争先恐后的撤离大海,而1900却冷静的面对人群和即将沉入海底的弗吉尼亚号。最后在“Boom”的整个生命中,冲天的火焰升起,1900和“弗吉尼亚”一起消失在蓝色、清澈、吞噬的大海中。他像一个理想主义者带着他虚幻的乌托邦走进了天堂,冷静和从容是他最后的情绪。欢喜与痛苦,悲伤与绝望,都与这些困扰人类的感情无关。在大海里,1900完成了他的使命和理想。从此1900传遍世界,只有那个被Max藏在钢琴里,被琴行老板粘在一起的神秘唱片模板。

其实还是有希望的,就像1900说的:“只要你有一个好故事,有人听你讲,还是有希望的。”影片结尾,麦克斯的身影渐行渐远。他还有他的小号,他的故事和他的希望。我相信此时,1900正在天堂弹琴,想着这个浪漫又悲伤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