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一、朱自清散文的写作背景
对于作家来说,散文作品的思想往往是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由自己的内心感受引发的,所以要想深入理解文本所包含的内容,就必须了解贯穿作者当时的创作情况。
(一)社会背景
众所周知,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大多是在旧中国军阀割据、皇权日益猖狂的时期。目前,祖国在与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就像暴风雨中的一颗小沙砾,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知识分子的处境岌岌可危。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散文作家,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微臣不敢忘国”的思想贯穿其一生。所以很多老师的散文都洋溢着时代的声音。
(2)家庭背景
朱自清出生于一个官员家庭。他父亲是秀才,做过小官。虽然官位不大,但我对大儿子朱自清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孝敬祖先。从小接受非常严格的封建教育的朱自清,在青年时代就萌发了新的思想。他在一腔青春复仇的时候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父亲的封建家长式思想与朱自清的个性自由解放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多年来一直没有缓和,内心的波折也常常体现在散文的细腻描写中。著名散文《背影》最能体现朱自清对父亲的怀念、彷徨和羞愧。
第二,朱自清写的经典
(一)“匆匆忙忙”
《匆匆》是朱自清的即兴创作。看到眼前的春色后,他不禁感叹。触景生情,持物抒情,用燕子、杨柳、桃花等物描绘出一幅淡淡的画面,表现了大自然的衰败与辉煌,时间的飞逝,使大自然的新陈代谢与其看不见的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透露出自己的失落之情。
《匆匆》写于五四退潮时期,现实给了朱自清不断的打击。站在“中立主义”的立场上,他执着地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却只能在堕落的社会中彷徨、彷徨。全文流露出他对自己躁动不安的心灵的低诉,也反映了当时知青的普遍心情。
(2)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通过月光与人交流,淡化了梦境与现实的距离。把老婆孩子睡觉的梦幻状态和黑暗中独自面对月光的氛围结合成梦境和现实的统一。利用梦境与现实的错位描写,发泄自己压抑已久的愿望,企图让自己走出世界的黑暗政治。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面对这个黑暗的世界,朱自清既迷茫又愤懑,却又无法摆脱。他怀着悲伤的心情写了这篇文章。体现了朱自清在大革命失败后内心的仇恨却无力拯救世界,不愿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崇高思想。
三、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1)情景交融,描绘意境
朱自清的创作风格一直是‘画中有文,画中有诗’,朦胧的月色,田间的荷叶,潺潺的溪水,都在他的作品中刻画得十分细腻。在朱自清的笔下,好风景、好东西都是美好的。他善于用风景来抒发内心,不太夸张也不太委婉,只是在潜移默化中宣泄自己。虚实结合,景物与情感交融,会使读者在绘画中有一种氛围,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错觉。
(二)文艺而丰富,充满感情
朱自清的散文有着强烈而真挚的情感投入。或温柔,或平淡,或伤感,或幽默,感动自己的同时又扣人心弦。王先生本来就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人。在当时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世界的情绪波动很大。朱自清经历过封建教育,又在生成中发展了新思想,自然有许多感触。所以每一篇散文都被赋予了强烈的镜头感,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感情不会因为展现在纸上而减少一半。
(3)用词细腻、细致、恰当。
朱自清的写作特色是独特的。他的散文虽然大部分篇幅不长,但往往能在长篇大论中描绘出一幅别人无法完全呈现的画面。在散文中,往往有一种描述动静结合的方式。王粲先生不仅描述了运动和静止的状态,而且通过不同的文字生动地表达了运动和静止的程度。散文中的每一句话都一丝不苟,恰如其分,铿锵有力,搭配巧妙,节奏感强。读起来还挺有美感的。
(四)朱自清散文引发的世界情怀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常常给世人一种难以忘怀的亲切感,朴实的文风推动他只写身边,不写天边。风景或事物,字里行间都是生活中最平凡的场景,通过自己的感受,真挚的描写,拨动人们的心弦,触发世人的心灵。无论是当时旧中国时期的人,还是当代人,都能通过文章感受到王先生的情怀。正如作家赵所说: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从来不谈哲学,只谈鸡毛蒜皮的小事。虽然只是淡淡清香般的几笔,却往往把真挚的灵魂展现给读者。正因为王先生的真诚和大度,后人才能感同身受地去读,去充分理解。几句简单的真话,却总有无形的力量,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朱自清先生作为一个生活在黑暗背景下,却又能细腻地保持自己赤子之心的作者,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唤醒世人麻木的心。他的情怀是时代赋予的,他描绘意境、情景交融、深思熟虑的态度是王先生给我们后人最好的榜样。王先生通过自己散文的鲜明特色,有力地证明了白话文也能出佳作,这也使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