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括号的词干是什么?

什么是半括号?括号是屏幕上的语气和表情,是快节奏高效的合作礼貌,是聊天时给自己留的勇气和出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括号成了社交网络语境下的常用符号;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只有一半”(),但功能是一样的。

谈完生意,我精疲力尽,一无所有,加个支架,像个隔音室,还有八卦:

老板说他将在下周完成这个项目的复工。

-好的,看现在的档期,可以完成了(老板,最近是不是逆水行舟?他每天都很臭。

很难拒绝一个不合理的要求。没事的。括号就像面具。如果你躲在后面,你敢说:

-亲爱的,我最近很忙。我有一份小组会议报告、一篇期末论文和我的修改稿。你能先帮我做小组作业吗?

-啊,真的很难...(我不这么认为。你最好告诉老师...

不知道这个笑话对不对,没事,放在括号里加个“大错”:

-嘿,看我的新发型!

-哇,真漂亮!它要弯了(大错特错)

100多年前,当荀歌尔在《外国小说简例》中首次引入括号时,他当然没有想到,在微信逐渐侵蚀严肃的语境和选词标准的百年后,当代人竟然把他做成表情包,同时还能玩转括号这个本该被快节奏抛弃的标点符号。

甚至有人开玩笑说“我们只敢在括号里说真话”“真不知道没有括号怎么聊天”。

括号是屏幕这边的语气和表情。

我们在现实中面对面聊天时,会收到除了口语之外的各种非语言交流信息,比如从音量上判断场景是否合适。

我们不会在安静的图书馆大声喧哗,也不会在会议室讨论八卦。有时在微信上加括号,是模仿在真实的言语情境中降低音量,小声说话,可以显示情境的不恰当,推断说话人的情绪状态。

”(只是分神了..)”上图中模拟了上课时的窃窃私语,表达了说话者上课走神的尴尬。

除了“音量”,实际上我们在真实对话中传递的非语言信息还有很多种,比如从对方站立的距离判断熟悉程度,从对方的表情和姿势判断话题是否恰当,从语气节奏判断对方是紧张还是放松,从表情判断对方是热情还是敌意...

行为可以传达大量的信息,包括人际交往中除了言语和句法以外的几乎所有人的行为,可以提供信息,表明说话时的情绪状态和说出的话的真实意图;能调节互动,如果表达的兴趣强烈,那么对方就会知道我们对交流很感兴趣,那么交流就容易多了。这就是现实中的沟通方式,既依靠言语内容,又依靠微妙的非言语线索与对方对话,这样整个沟通过程才能顺利进行。

但微信聊天时,我们看不到对方的脸,找不到那么多非语言的线索,只能通过表情包补充一些面部表情传达的情感信息,助推聊天进度。

但是表情包没有真实表情那么好理解。即使是很普通的表情符号,也有人认为上面的表情是害羞,有人认为是皱眉。这样的两个人聊天,难免会产生误会。

相比图片表情包,括号内的文字表情包含义更清晰,既能有效避免误解,又不失图片表情包的可爱感。

括号是快节奏和高效的合作方式。

写信时,我们会先写“展新安”;会议开始前,我们先介绍,先打招呼;甚至微信借钱都要先问你好。为什么?

本来我们天生利己,总想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收益。在对话中,最经济实用的方式是相互合作,双方保证用自己的语言传达的信息真实、恰当、相关、清晰——这是语言应用中的四个基本合作原则,让我们花最少的力气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但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时,不能像理想情况下那样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否则我们不打,也会被挂在网上:“八百年不跟我聊天,打个电话就借钱。要不要做这样的朋友?”

为了“挽回面子”,说话人有时需要违背合作原则,放下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想法,而是尽量减少对听话人的“伤害”和自己的“利益”。这是语言语用学中又一重要的“礼貌原则”,由英国语用学家利奇首次提出,包括以下内容:

得体原则:减少对他人有害的意见表达,尽可能让他人受益。

慷慨原则:尽量少让自己受益,吃亏也无所谓。

赞美原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多赞美别人。

谦虚原则:尽量少表扬自己,尽量贬低自己。

一致性原则:尽量减少与他人的差异,增加与他人的一致性。

* * *感情原则:减少自己和对方的感情对立。

在这些礼貌原则的指导下,即使我们不同意对方的观点,甚至有正当的理由反驳对方,我们也很少采取正面指责、否定和拒绝的策略,而会间接地、委婉地表达出来;即使开始交流的目的是生意,也不能直奔主题。而是应该先对对方嘘寒问暖,这样才能拉近情感距离——虽然效率低,但是对方的心情会好一些,这样现实中的交流才能进行下去。

但是现在交流太快了。《车马来信慢》只在晚上出现在朋友圈,抑扬顿挫、滔滔不绝的风格不适合微信。否则这样的信息怎么会发布到网上呢?“甲方每次通信任务都是废话连篇,我心里好累。”

对话开头出现的括号,省去了两者之间的矛盾:

“(突然)”(请不要急回复)”(虽然晚了,我还是问)”这种括号既体现了一点礼貌,又不会太突兀;够短够快,不至于拖慢当代人的效率。

然而,在交际中,我们有时会违背“礼貌原则”,启动“损人”模式:

说对方“不是人”?这看起来不“体面”也不“赞”。如果在现实中你指着一个人说“你根本不是人”...这比“你在看什么”杀伤力大得多。

但也有“(不是)”(不是)”甚至更简单的“(x)”(。)”有了这样的括号,我们觉得这样的贬义言论不是真的骂人。这种括号来源于“误打误撞”“大错特错”,原本是动漫用语。一般用在动漫评论中,经常出现在句末的括号中,表示文章作者故意歪曲原文想法或表达不良个人思想,用“错误”提醒读者是错误的。

在微信对话中,一个不符合“礼貌原则”、看起来很不礼貌的笑话,加上一个“(不是)”,可以表达“这种无礼是假的”。“虚假不礼貌”一词也是由Leech提出的。在他看来,除了礼貌原则之外,还有“反讽原则”和“玩笑原则”。讽刺是一种虚假的礼貌,即以友好的方式明显带有攻击性;笑话是表示友好的无礼方式。比如“根本不是人”用“(不是)”其实是一种虚假的不礼貌。说话者的真正目的是在说出明显不真实和不礼貌的话时,做到真实和礼貌。上图中的“根本不是人”,其实是表达了对对方能力的钦佩。

语用学的原则那么多,从礼貌解释到“不礼貌”,几乎可以涵盖所有人的交际;然而,有时人们会故意回避这些原则。比如故意违反表面上的“合作原则”,听者就能透过说话者话语的表面含义理解其中的含义,从而表达另一种意思,这就能产生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