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价值规律与宏观调控
任涛
(1)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所以,价值只有作为社会关系才具有客观实在性。价值只能通过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和交换价值的形式来表现。货币出现后,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相对表现为货币的使用价值,即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在货币中的相对表现。商品等价交换的比例是以它们所包含的价值为基础的;商品等价交换的实现要求价格符合价值。价格宏观调控的目的是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使价格符合价值。
但是,在价格自发形成的条件下,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偏离价值是常见的。由于商品生产中内在价值规律的存在,由价值决定的价格对价值的偏离是有限的;反映供求现状的价格可以反过来调节供求,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成为价值规律作用的体现。这种供求和生产的调节具有及时性和灵活性的优点,因此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因此,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价值规律,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为资源配置奠定基础。原则上,国家不能干预自由价格及其波动。这是价格宏观调控必须遵守的大前提。
同时也要看到,企业作为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对社会生产、供给和需求的具体情况并不是很清楚。在自发的市场调节条件下,企业制定的市场价格对价值的偏离不能准确反映供求的实际情况。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提价,加剧了市场价格的波动,从而使市场商品从供应不足走向过剩。可见企业行为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这种自发的、滞后的市场调节必然会导致社会劳动力的浪费等不良影响。因此,国家需要从宏观角度控制市场价格的波动,避免大起大落,及时为企业提供市场供求信息。控制市场价格波动是价格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马克思揭示了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包含的另一层含义。他说:“事实上,价值规律并不影响个别的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影响由于分工而相互独立的各种特殊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每个商品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不同种类的商品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使用必要的比例。这是因为条件仍然是使用值“[(1)]。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前提,价值规律离不开使用价值的前提。当一个特殊生产部门生产的产品超过社会的需要,于是部分社会劳动时间被浪费掉,这时,市场上这种商品量所代表的社会劳动,比它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要小得多。因此,这些商品必然会以低于其市场价值的价格出售,有些商品甚至可能根本卖不出去。如果情况相反,结果也会相反。这在社会表面上表现为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只有当供求相容时,这种商品才会按其市场价值出售。因此,马克思说:“价值不是由生产者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某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总量决定的”[2]。
不难看出,不同的生产领域往往力求保持平衡,这是价值规律要求的进一步体现。因此,需要维持社会供求结构的平衡。如果供求结构基本平衡,可以防止部分产品价格因全社会供求失衡而长期大幅波动。
因此,国家应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在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前提下,在社会总供求协调的条件下,处理好两大部门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在商品经济中,平衡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价值的运动,建立计划、财政、金融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机制,加强对社会供求结构的规律性调节,从而稳定物价。至于一个地区由于局部商品不平衡而出现部分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可以通过公有商业企业来控制,调节供求关系。这里的条件也是使用价值。
可见,物价的宏观调控并不妨碍市场调节。而且,由于这里所说的价格宏观调控是建立在社会供求结构平衡的基础上的,而供求结构的平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市场价格因供求不适应而大幅波动,从而使市场调节正常化,减少其危害。价格自由化和宏观调控实际上都是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调控的两种手段,即市场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中国,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作用。要把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更好地结合起来。
(3)
过去对价格的宏观调控问题是从商品内部矛盾和价格与供求关系两个方面来解释的。现在还需要从商品内部矛盾的外化和价格与纸币的关系来进一步分析。
纸币来源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功能。它是金钱的象征,一直在流通。因此,纸币的发行仅限于其象征性代表的实际金(或银)量。如果纸币的发行超过这个限度,流通中的纸币总量就只能代表原来的金量,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量就会减少。因此,它的价格尺度功能发生了变化。这时纸币贬值,从而影响所有商品的价格。虽然商品价格没有变化,但总体价格水平有所上升。
因此,国家应以货币流通规律为依据,通过有计划地发行纸币,有效地把握货币流通,控制物价总水平。而纸币过多,在我国,往往是因为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因此,不仅要平衡社会供求结构,还要平衡供求总量,才能很好地控制物价。我国社会总需求的过度,一般是由国民经济一些重要部门特别是基础产业的过度产品需求和资本投入推动的。因此,要抓住重点,防止社会总供求失衡。平衡的方法是减少需求,增加供给。这两种方法应该结合起来。在减少需求和投资的时候,如果收钱收得太快太紧,部门不分化,可能会影响经济发展。所以货币紧缩要适度,新增投资要精准。在紧缩银根的同时,盘活存量资金。总之,要加强经济结构的调整,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有限的资金投向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要部门,千方百计增加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把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更好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抑制通货膨胀,又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并逐步将价格降低到适当的水平。
(4)
宏观调控物价稳定物价是不够的。同时,要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商品价格,特别是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商品。如果价格处于较低水平,商品的竞争力就强,有利于对外贸易、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在市场竞争中,单个商品生产者为了缩短单个劳动时间,获取超额利润而改进自己的技术,但这也激励着其他竞争者纷纷这样做。但是,当生产技术普遍提高时,超额利润就会消失。而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会迅速提高,这样单位产品的价值就会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而降低,价格也会相应降低。这时,为了争夺大得多的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加利润,企业不得不以比以前更低的价格卖出两倍的产品。商品价格下降的内在要求已经通过竞争实现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势必进入新一轮的超额利润竞争,因此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呈下降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它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价值规律的巨大作用。
因此,必须着眼于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降低商品价格创造条件。同时,国家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体制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更好地让价值规律借助新体制推动科技进步。此外,我们应该对科技发展给予政策支持。
从以上对价格宏观调控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家通过调节影响价值和价格的诸多因素,即使用价值的多少、纸币的流通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间接地控制作为国民经济综合反映的价格。这些方法都是基于价值规律的要求。就市场调节而言,也体现了价值规律的要求和作用。因此,价格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承认或不承认价值规律的问题;遵守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处理价格问题的关键。这一科学结论已被我国的实践所证明。
注意事项:
(1)(2)马克思:《资本论》,中文版1,第3卷,第716、7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