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本单位的财务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以法律生活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倡导和弘扬法治精神,以人性化、艺术化、大众化的形式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的文化。它具有宣传、教育、引导、鼓励、娱乐等多种功能,是思想、文化、法制领域的重要工作。加强和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在“六五”规划中的引领作用,对于全面实施“六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创新机制,夯实法治文化建设基础。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具有公益性、群众性、社会化和经常化的特征。要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以机制创新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一是强化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真正把法治文化建设摆上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六五规划、平安建设、社会管理创新、文明和谐社区评选和党的建设的总体规划,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同重点任务。要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协调、宣传、文化、广电、新闻等单位参与、各司其职的组织领导体制,形成条块结合、部门协调、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完善领导责任机制,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形成分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积极抓、其他部门相互配合、各社区自觉抓、栏目管理单位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

二是落实保障。要将法治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专款专用。要充分开发利用法治文化推进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各种产业化资源,以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筹集法治文化活动经费,弥补经费不足,实现法治文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统一。要充分发挥区域普法讲解员、法制宣传员、法制记者、法律服务志愿者、法律知识分子、法治文艺骨干等人力资源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加强法治文化宣传,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要注重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工作规律、工作推进模式和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的研究探索,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式,不断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三是整合资源。要立足区域实际,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借势、借力、借脑、借资,不断动员各部门、动员全区积极参与和支持法治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参与、优势互补、资源有序运转”的法治文化工作联动机制。司法行政机关要积极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能,克服“小马拉大车”的消极心态,学会“借力”、“借船出海”、“借鸡下蛋”,团结各单位、各部门、各行各业的力量,在法治轨道上开展文化活动,实现主体多元化、内容专业化、形式多样化。 法治文化工作中的方法协调和利益最大化,实现主演作用。

第二,创新品牌,增强法治文化建设的活力。近年来,鼓楼区委、区政府高屋建瓴,积极推进工作理念创新,不断拓展普法渠道和载体。社区法律学校实现了普法工作由分散、分散、随意向阵地化、长效化的转变,法治文化广场成为全区法治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全省率先建成的法制宣传教育中心,形成了部门合力、全社会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格局,丁山法治文化生活体验馆。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区域优势,在巩固、深化、创新品牌上下功夫,务求实效。

一是夯实法治文化宣传广场。要在提升现有法治文化宣传广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进取,不断寻求法治文化建设的新空间,多角度、深层次地打造法治文化广场。要充分整合区域资源,在完善领导干部培训基地、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基地、企业职工法制教育园、禁毒教育基地、农民工法制宣传服务中心的同时,不断拓展新的法制宣传阵地和基地,大力加强法制文化长廊、法制文化广场、法制文化展览馆、法制文化社区、法制主题公园的规范化建设。广泛宣传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物权法、婚姻法、治安处罚法、信访条例、妇女儿童保护、低保金审批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居民饭后学法律知识、走路有法律条文看,营造“出门有法、抬头见法、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法治氛围;

二是深化法制宣传教育中心。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法制宣传教育中心的职能,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组织策划部、法制文化产品联合开发部、法制宣传教育监督部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协会的作用。注重依托“法律讲坛”、“大学生普法讲师团”、“公安律师服务团”、“司法执法工作者普法讲师团”、“法治文艺表演团”等专业团队宣传法治文化,让群众在欣赏法治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验法治文化,真正实现法治文化由灌输式向渗透式、单一化向多样化、注重过程化的推进。

三是打造法治文化的生活馆。在巩固和深化社区法学院品牌优势、平台优势、机制优势的基础上,依托社区办公空间,对社区法学院进行升级改造,因地制宜植入法治媒体设施和文化元素,精心打造法治文化生活体验馆。要设置“法律(援助)咨询室、人民调解室、禁毒工作室、电子阅览室、关爱之家、法律讨论园、电影放映厅、电影文化展厅、多媒体广播系统、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中心、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中心、多媒体广播系统”等功能室,让居民通过法治文化的互动生活体验,增强法治观念,培养法治信仰,提高法律素质,实现引领。

第三,创新载体,提升法治文化建设的效率。法治文化建设的难点在于理念空洞、基础薄弱、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要真抓实干,慢慢增强居民的法治意识,提高本地区的法治水平。

首先是加强整合。要因地制宜设置一批与城乡环境相协调、与生态相融合的法律文化设施,把法律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相融合,提升法律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围绕改善民生、保障民权、争取人民利益,通过“万人问卷、万人监督、百事展评”、“民情点政问”等形式,梳理法治建设实事项目,依法整改关系民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法治文化建设融入法治实践,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依托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发制作台历、挂图、雨伞、折扇、扑克、书签、杯垫、环保袋等多种载体,运用戏曲、故事、春联、年画、短信、字画、动漫等多种艺术形式。

二是做好整合工作。要把法治文化建设与“法律六进”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打造机关法治文化、居民守法氛围、青少年健康成长守法环境、企业单位守法理念,不断提升区域法治管理水平。要找准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制文化建设的结合点,把法制文化建设与法制宣传结合起来,努力通过法制宣传活动把法治精神、意识和理念融入人们的头脑,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在全社会树立法律信仰,形成崇尚法治的浓厚氛围,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始终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持同步。把法治文化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结合起来,坚持用法治理念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用法治本质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用法治精神统领社会管理创新大局,用法治的眼光审视社会管理的各种问题,用法治的思维谋划社会管理的方略,加快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向规则主导型管理模式转变。克服创新,就是要突破对规律的片面理解,更加注重观念的变革、制度的创新、机制的整合、要素的整合、方法的改进,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法制化;

三是注重融合。要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善于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案例解读、巡回审判、模拟审判、文学作品等可接受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法治精神。要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5”世界环境保护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点场合,开展法治文化广场活动,组织专业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活动,现场解答居民法律问题,努力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要把法治文化建设与推进依法执政、创建法治区(县)和民主法治示范单位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执法部门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行政的水平,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基层民主法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