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和修改手稿的法律
编辑修改的规律是什么?一般来说,如果作者的稿件不能发表或直接被采用,就需要修改。编辑修改就是根据出版物的编辑思路进行修改。很多新手不知道如何编辑修改稿件。我来分享一下编辑修改稿件的规则。
编辑修改定律1
第一,要改,尽量不改;
第二,纠正与否;
第三,保持初衷,原汁原味。
比如说“我们要改变,尽量不要改变”。没有一部手稿可以说是完美无缺、一成不变的,作者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作品传播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为了进一步完善作品,进入传播,总要改一改。
更具体地说,从编辑的角度来看,有一些情况必须修改,主要包括:
(1)稿件中的思想倾向和政治观点不妥。
(2)稿件写得不到位,或缺乏深度,或重点不突出,或没有说到点子上。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编辑稿件中。因为作者的稿件不符合编辑要求,没有充分体现编辑意图,所以必须修改。
(3)稿件存在表述不准确、不规范,或常识性错误(包括作者记忆错误或笔误)。
(4)稿件存在语法错误,或作者语言习惯与通常做法不符。
(五)因出版物本身篇幅限制或者版面要求,需要增删的。这说明它是“无法改变的”。
但也要注意“尽量不要改变。”最根本的是防止纠错。任何一个编辑的知识和修改水平都是有限的,连应该很好理解的东西都难免不清楚。
当然,编辑有困惑也要及时寻找权威参考书和工具书,但有些问题不是工具书能解决的。比如某书稿里有一句话:
"这家印刷厂年产铅××吨."
这里指的是铅印时代的印刷厂。编者以为“志”应为“子”,于是改了,但后来发现另一处仍是“引志”,便起了疑心。
经过专门了解,得知这家工厂是邮电系统企业,除了完成印刷业务外,还生产密封邮政袋的小铅饼。这种东西用麻绳碾碎后叫“铅封”,没用之前叫“铅封”。如果改成“字”的话,读者不会觉得不对,其实是不对的。而“领导野心”这个词在一般的参考书里是找不到的。当然,从编辑加工的角度来说,为了方便读者,应该加上这个罕见的专用字。
经过编辑修改,有很多情况与作者的本意相差很大,读者不会发现。它使原始信息出现偏差、丢失甚至错误。在这里,我们不妨多举几个例子:
1.“选拔中不能照顾面子降低标准”改为“选拔中不能照顾面子降低标准”。“面子”指的是不同的方面或领域和层次,“面子”指的是感情和关系。
2.“大部分无形损失在这里”改为“大部分无形损失在这里”。本意是强调隐形损失,改了之后就不是这个意思了。
3.“科学研究表明这一点”被改为“科学研究表明这一点”。“科学学”是一门研究科学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新学科,但它只是普通科学被改变后的通称。
一生从事写作并长期担任编辑的巴金先生曾说过:
“小心,如果你改了别人的文章,就算你改了98处,你改了两处,那也是错误。”
为了少犯错误,在编辑修改稿件时也要注意“尽量不改”。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手里有权力,水平很好,大笔一挥就可以随意改稿。
先说“改不改”。有人总结为“知错不改”,和“打XXX”“打XXX”一样,但意思是一样的,只是因为中国语言的美好。
所谓“改不改”,就是编辑改稿只需要改错一个,不应该也不需要改稿更好。这个“好”既包括逻辑表达、意思通顺,也包括文采渐增。师生朋友修改稿件是可以的,但这不是编辑修改稿件的要求。
稿件常见的错误有三种:一是文字错误;二是标点错误,或者计量单位和公式错误;第三是智力错误。
1.错误的时间。斯洛文尼亚于1995年加入关贸总协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JATT)于1995年6月被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经查,原年份应为1994。
2.术语不当。“1995年,全球金矿产量下降1%,旧金回收率下降0.7%,供需剪刀差达700吨。”——“剪刀差”在经济学中有特定含义,不是指缺口,应该改为“供需缺口达到700吨”。
3.推断有误。"为了稳定经济和抑制通货膨胀,各国普遍降低利率."根据经济学原理,降低利率意味着放松货币政策。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会加剧通货膨胀。
4.事实被错误地记录了下来。“陈独秀多次前来催促,鲁迅写了《狂人日记》。”其实,是钱怂恿鲁迅写《狂人日记》的。鲁迅在其他文章中提到了陈独秀的《催促》,但《催促》并没有提到《狂人日记》。
编辑应及时发现并纠正类似错误。如果一时拿不准,也要提出问题,提交作者审核。这个改动对作者的初衷没有任何伤害,修改后只会给手稿增色,所以应该改。
但作者稿件中一些意思还不错但编辑认为表达不太好的点,没必要改。这是因为编辑认为不好的东西带有编辑个人好恶的色彩,那些不好的东西可能是作者自身水平甚至文风的体现。保留这些东西,既尊重了作者的版权,也为读者提供了不同档次、不同风格的作品。
如果编辑一味的往自己认为好的方向修改,结果就是编辑增加了工作量,读者对不同的东西兴趣不大,作者缺乏特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有什么好处?
最后说说“保持初衷,保持原味”。如果第一条讲为什么要改。这是关于必要性,第二个是关于改变什么,这是关于目标,这一个是关于如何改变,这是关于限制。
“保持原意”是指作者的基本思想和观点绝不能因修改而改变或受到影响。对于学术论文来说,只是在不改变自己学术观点的情况下,纠正其中的智识错误。如果其观点超出了学术范围,属于政治问题,也是非常好处理的,不需要编辑退稿,完全不需要做费力的修改。至于其他内容,编辑做出改变作者本意的修改是不可取的,已经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
“保留原汁原味”是指编辑在审稿时要欣赏作者的表达习惯、写作特点和语言中蕴含的情感色彩,然后在修改稿件时注意不要改动。总之,修改后的稿子看起来还是作者写的。比起原汁原味,保持原汁原味更重要,也更难,因为有时候要靠感觉来判断哪些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味道”。
当编辑面对文学稿件或其他文学性很强的稿件时,更是如此。此时的“味道”可能是作品的文采,甚至包含作者独特的隐喻和暗示。那些一般的写作原则甚至是需要编辑理解的语法规范,往往在这个时候就派不上用场了。
“在我家后院,你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鲁迅《秋夜》)
墙外有两棵枣树。
“你很聪明,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朱自清《匆匆》)
没改成“聪明的你”。
虽然这里可能有作者出名的原因,但也说明最初推出这篇文章的编辑了解修改稿件的方式,并按照修改的规律完成了编辑工作。因为中国的汉字含义丰富,所以稍有变化,往往会有意义或感情上的差异。
比如,读者写到想向你反映,编辑觉得啰嗦,就把“想”字删掉了,意思不变,但原文中卑微请求的味道没有了。这自然是一个很小的例子。如何保持原意和原味,说起来容易,但要看编者把握火候的真功夫。
剪辑做得好不好,受很多因素影响。作为主编,知识水平、工作态度、专业能力、身体状况都有差异。了解和学习稿件修改的规律,对提高业务能力才有帮助。虽然这是一个关键,但不是唯一的。了解了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同样的稿件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编辑处理后会有不同的修改结果了。即使都是依法办事,结果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纯由修法决定的。
编辑修改的规律是什么?这篇论文只是“求”。但笔者相信,经过更多专家的研究和探讨,总会找到真经,然后人们会说:编辑修改稿件有章可循。
编辑修改手稿的法则2。修改稿件是编辑的常规工作之一,即修改稿件。修改稿件有两种方式:一是绝对修改,即对原稿件中表达不够完善、叙述不够准确、文字粗糙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加工;首先是相对修改,即根据媒体的具体要求,对稿件进行删节、压缩和调整。编辑修改稿件一般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工、写、改结合,即直接深入稿件所反映的客观实际,掌握第一手材料,与作者一起修改稿件。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修改一些涉及复杂问题的重要文稿,不常用;第二,编辑提出修改意见,作者自己进行修改。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修改一些时间不紧急,需要大幅度修改的稿件;第三,编辑自己修改,这也是一种常规的方式。修改手稿的方法主要有:校正、压缩(删节)、添加、改写、分割、合成。一般有三个步骤:先读全文,然后开始修改,最后以检查的方式阅读。要注意尽可能缩短修改和写作的距离,尊重作者的风格;细心谨慎,防止修改过程中出错;修改后的文字应清晰正确,便于排版和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