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治疗
目的:总结10儿童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治过程、方法和疗效。方法:手术10例,病灶清除植骨9例,单纯病灶清除1例。自体髂骨移植8例,磷酸钙人工骨移植1例。2例开窗大的患儿用可吸收医用膜覆盖,防止软组织生长。结果:对10名儿童进行了14年的随访。病理性骨折均在3 ~ 5个月内愈合,局部疼痛症状消失,无复发。无病理性骨折和骨折复发病例。x线复查:局部囊影消失,囊腔骨化,密度均匀。10儿童近期随访无生长发育障碍。1例,病灶位于股骨外上髁干脏端,骨鳞破坏,病灶突破关节软骨面。术中只清除病灶,不植骨,防止骨痂过早闭合。近期疗效满意,无膝内翻。有待长期随访。结论:对于发现早的患儿,积极治疗无论是疗效还是治疗难度都是令人满意的。一旦发生病理性骨折,治疗难度加大,术后愈合周期延长,患儿疼痛时间延长,病理性骨折需要固定,增加了治疗费用。
关键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灶清除和植骨;骨鳞破坏;病理性骨折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作为一种肿瘤样的骨组织病变,近年来随着人们医疗意识和经济条件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作为骨组织的一种肿瘤样病变,占骨组织肿瘤样病变的首位。发病均为青少年儿童,年龄约10岁。发病可以发生在任何骨头上。大多数孩子没有症状,早期不容易发现。多达2/3的病例后期有病理性骨折,多数病例以此为首发症状[1]。从2003年6月至2006年2月,陕西省勉县九夜医院骨科共收治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儿10例,其中病理性骨折2例。65,438+00例患儿均采用病灶清除植骨治疗,骨折病例采用内外固定治疗。随访65,438+0 ~ 4年。
1数据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3年6月至2006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儿10例,其中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6.6岁。本组10例中,病理骨折发现2例,病灶周围疼痛摄片发现2例,其余6例均为病灶周围外伤。骨折后X线显示尾椎骨折1例发现小转子病变,踝关节骨折1例发现胫骨下段病变,8例既往无症状。本组仅2例有明显症状。治疗胫骨大结节局部疼痛1例。1例股骨外上髁,病灶破坏骨鳞,突破关节软骨面,引起膝关节积液,肿痛,活动受限。其余8例既往无症状。影像学检查:X线显示膨胀性溶骨性改变,毛玻璃样,部分囊性阴影,不规则钙化和不同程度的皮质变薄。实验室检查:7例骨碱性磷酸酶升高,最高480 mmol/L,高于正常值3倍。红细胞沉降率正常。
1.2手术治疗:①病灶清除:10患儿采用局部开窗术,开窗范围尽量小,但病灶组织清理干净,加压冲洗。②植骨:本组10儿童中,9例接受植骨,1儿童病灶位于股骨外侧上髁干脏端,骨痂破坏,病灶突破关节软骨面。只切除病灶不植骨,防止骨痂过早闭合影响生长发育。9例植骨中,8例来自髂骨移植,1例来自磷酸钙人工骨移植。自体髂骨移植,将大块髂骨修剪成小骨条。2例开窗较大的患儿用可吸收医用膜覆盖,防止软组织进入。
2个结果
本组10儿童随访1 ~ 4年。骨折患儿均在3 ~ 5个月内愈合,局部疼痛症状消失,无复发。x线复查:局部囊影消失,囊腔骨化,密度均匀。10儿童近期无生长发育障碍。1例,病灶位于股骨外上髁干脏端,骨鳞破坏,病灶突破关节软骨面。术中只清除病灶,不植骨,防止骨痂过早闭合。近期疗效满意,无膝内翻。有待长期随访。
3讨论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患儿大多无症状,多在体检、病灶周围外伤、骨折后关节诊断时发现。少数因邻近关节受累而引起的症状只感到疼痛,休息后大部分缓解。而生长发育中的孩子因骨痂生长而出现关节疼痛的情况较为常见,休息后大多缓解,因此被忽视和漏诊,直到出现病理性骨折才被发现。早发现早治疗可以积极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发生。本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灶清除植骨。目的是彻底清除病灶,恢复病灶的组织学结构和生物力学结构,积极预防远期病理性骨折的发生。目前该病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刮宫植骨是大多数同事选择的手术方式。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一组以骨纤维化为特征的囊性病变,是一种先天性非遗传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该病是一种肿瘤样病变,以局部肿瘤样病变的发病率为第一位,国内发病率高于国外。女性更常见,男女比例为1: 2 ~ 3。国外已有非手术治疗方法的研究,主要使用双磷酸钠类化合物,其第二代产品羟乙基磷酸钠可缓解疼痛,减缓溶骨性改变的速度,但不能根治原发病灶;在国内尚未广泛应用,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完全切除病灶,恢复病灶的组织学结构和生物力学结构[2]。我们认为,儿童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无论是疗效还是治疗难度都是令人满意的。一旦发生病理性骨折,治疗难度大大增加,术后愈合周期延长,患儿疼痛时间延长,病理性骨折需要固定,增加了治疗成本。本组10名儿童随访1 ~ 4年,效果满意。无病理性骨折或复发性骨折。近期关于该病基因治疗研究的文献报道有望突破。
10本组患儿为局限性病变和单个病变病例。有症状的孩子只有局部疼痛,没有皮肤色素沉着、性早熟等表现,诊断并不困难。无局部畸形,操作方法简单。病灶大、多发侵犯的病例少,结论有限。个别病例需要长期随访。
4参考文献
[1]徐绍定,郭宝峰,徐寅恪。实用骨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275。
耿斌。骨形态发生蛋白治疗骨折的系统评价[J].中国骨科杂志,2010,23(5):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