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影评?看完之后很有感触,但是不知道怎么写。

我觉得把故事的要点和看完之后的感受写出来就够了。

I)意识形态评论:

1.评论主题。争取有独到的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的文章大多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的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奋斗方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对毛泽东思想的界定,我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的成长过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原因和过程,并从这个新的角度进行评论(见《银海明珠》)。

2.评论现实意义。也和主题有关,但更注重实际作用。对《孔繁森》、《我告诉你》等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评价侧重于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对《离开雷锋的日子》等首都人的评价侧重于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评论历史片也要考虑到现实。

3.写一篇评论。应该联系实际,融入自身,或者褒扬先进,批判落后,批判当前的弊端;或者进行自我观察,找到差距,鼓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大多属于这一类。有一点要注意,不能写成“故事介绍+自我对比”,二是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留下对影片的评论。比如《穿越甲午战争的硝烟》,不是笼统地讲“被打落后”,而是讲电影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联系史实,结合世界著名的海战,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点评南京大屠杀对城市的思考重点是“城”字,从“屠杀城”、“纸城”、“不设防城”、“钢铁长城”、“国防城”紧紧扣住、释放、封闭。

(2)人的评论。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评论风格,分为单人评论、同类评论和不同人的对比评论。《银海明珠》收录的四个人物对“背爸爸上学”的评论各有特色。细致的描写和宏伟的形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述。《火中崛起的雪莲》抓住了《红河谷》中丹朱形象的人格特征,由表及里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人物评论的写作中,最好是尽量不仅仅评价人物形象的意义,还要把握人物独特的个性,如人物独特的行为、行动、理想、兴趣、才能等,从而更深入地挖掘人物形象的意义。比如炮兵专业对《一场孤独的火》的评论,一改以往对英雄的热情歌颂,更多地融入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受和思考。

(3)审美评论(风格、样式、审美特征等。)

1.艺术风格评论。比如“它从哪里来?”结合喜剧风格点评电影《甲乙双方》;《澎湃荧屏的纪录片潮》从纪录片的审美特征分析优秀纪录片成功的原因;震撼心灵的视觉交响曲--评影片的交响诗结构。

2.艺术风格评论。比如诗意的战场写意,通过对电影《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景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通过在影片上泼墨,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巨大争议的《红色情人》,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肯定了诗歌和电影中的意象美。

3.审美特征评述。《呼唤家庭和人际关系》从当代悲剧的审美特征入手,指出当代悲剧注重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家庭和人际关系等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的珍惜。评论《“小鬼当家”为什么“可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一文的分析。

(4)对电影特点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比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疑、声、色、乐、摄影、特效、表演、导演的评论。尝试以下示例:

1.电影语言评论。《& lt《红高粱》——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电影结构评论。复合混纺巧织精卫枣的艺术结构。

3.电影修辞批评。电影修辞包括许多技巧,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欣赏小说中的象征主义。

4.电影节奏评论。论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5.电影悬疑评论。“悬念迭起,扣人心弦”——论美国电影《碟中谍》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频评论。《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声音

7.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什么偏爱红色?加强形式上的意义。

8.电影细节回顾。耐人寻味的《殷娜·张咪》和《一串闪亮的项链》。

9.电影表演评论。眼睛的魅力

10.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的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和兼容的。批评的角度可以很复杂,比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判断一个人、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比分析,我们还可以对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型影片中的相似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一创作倾向进行评论。比如忧患意识和英雄主义,分析美国电影的普遍性主题;“新时代军人银幕形象分析”“为什么年轻女演员不能长盛不衰”“为什么都要跳进浴缸”“为什么丑星受欢迎”等话题,都是基于某种电影创作倾向而选取的。

影评的文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以杂文为主,也可以是书信、对话、问答、随笔等形式。近几年也有散文文体,以抒发情感为主,轻快活泼,文笔优美,但普遍缺乏严谨的论证,逻辑力量较少,理论色彩较薄。影评花园里应该允许各种风格存在。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与“电影”和“评论”紧密相连。

评论的内容必须由影片提供,而不是来自说明书和报纸故事。

为了把握电影艺术的特点,评论的对象是画面感和运动感。让没看过电影的人对电影有个大概的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发表评论,明确中心,推理论证严格,避免“故事加感受”或不顾证据的观点。

(2)把握全局,突破细节。

首先要对一部电影有一个正确的整体评价,在此基础上选择更小的视角进行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细致品评。避免面面俱到,别人也会跟着做。

另一方面,避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见森林。尽量写有穿透力的专著,不要泛泛而谈,也不要写杂文。现在的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间,都在搞“炒作”。大多刊登记者根据导演派发的资料整理的综合评论,陷入“故事情节+主题+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的公式。

(3)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注重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重影片的艺术性,利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阐释和论证。有个学生写了一篇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表达了自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感受。全文与影片无关。严格来说,这样的文章不算影评。

注重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所体现的思想内涵。

注意评论文章本身的艺术性。

(4)注重思维和文采。

尽量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尽量新颖深刻,而不是“深刻片面、大偏见、创作误区”,说一些大家都懂的“正确观点”。立意就像一个战略家的战略,“见日月不为目力,闻雷声不为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出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形象,注意句式的长短恰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性,又要清晰明了,这样理论性的文章才能给人以语言上的美感和情感上的力量。

PS:

有很多人认为看电影就是看电影。你对此有何评论?靠什么?但其实你在写影评的同时,也在让自己回去。这一个半小时你看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再烂的片子,也有努力的工作人员。他们看什么?没有人愿意拍一部人人吐槽的烂片,那么人人都在谈论的烂片有什么可取之处吗?制作方、导演、演员拍摄思路是否不同?

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的时候,你的思路会越来越清晰,思考的范围会越来越广。

不仅可以比别人有更多的经验,还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带给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你会发现自己的文笔有所提高。看电影的时候,可以看到更多细微的细节,触及内心深处。那么,你成功了。

当然,没有人能一蹴而就(除非你是文学创作者)。回头看当初写的文章,也觉得文笔生涩,视野不够深入。但是在一篇接一篇的文章中,我很自然地发现自己在长篇大论。当然,还是不够好。

最好的句子是-

“深刻的片面,极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一定要用正当的方式写影评。正反两面的观点都很独到。

化繁为简,化繁为简,字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