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哪些诗词?

1清初诗歌

顾、王夫之、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他们的思想和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就像龚自珍说的“我没成年过,但我的脸不专一。”这三位学者也是著名的诗人。

顾(公元1613—1682)江苏昆山镇人,人们习惯称他为先生。他参加了明末的反清起义。失败后,他拒绝与清朝统治者合作,专门四处游历,进行学术研究。下面这首五言古诗《精卫》表达了他的爱国心:

一切都不公平,何苦呢?

长一寸,抱木到天荒地老。

我愿意让东海平静,但我不会改变我的想法。

海无宁日,心无止境。

喔!你注意到西山有许多鸟吗?

喜鹊来燕子,做自己的窝。

前四句是问精卫鸟:世界上有很多不公。为什么要白白填海?接下来的四句是诗人借精卫之口表达的志向:他说他也是那个填海造海,死而无怨的精卫。后两句用喜鹊和颜讽刺那些卖国求荣的人,嘲笑他们忘记了民族利益,只建设自己的安乐窝。

黄宗羲(公元1610—1695),浙江余姚人。他还参加反清斗争,拒绝为明朝后的满人做官,潜心写作,最终成为大家。他的《病中读书十日感》一书,表现了他在明死后的痛苦心情:

怎么会在这里又过了一年?我在灯前感到羞愧。

在梦里,我掉了眼泪,打电话给我。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唤起人们记忆的鸟儿们来到了宴会上。

我的好朋友大多是忠义节的,但我不想和你分手。

我今天只死过几次,但死前还在生病睡觉。

作者认为明朝以后中国很难生存,他为自己没能为国捐躯而感到羞耻。我在梦里哭了,被儿子吵醒;在召唤死去朋友的灵魂时,一只鸟落在了祭祀宴上。想象它可能是一个朋友的灵魂。很多死去的密友可以列入忠义传奇,但也有很多朋友背叛了自己的国家,投降了,很难给他们写一封绝交信(用嵇康的书《与山聚源绝交》)。我经历过多次死亡的危险,现在却勉强活着,被病魔纠缠着,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他的许多诗歌都充满了这种爱国精神。

钱是明末著名学者,官职为礼部尚书。但他未能经受住生死考验,向清朝投降,并在清末被人诟病不忠。他学识渊博,诗风成熟,影响深远。他注释的杜甫诗歌至今仍是研究杜甫的重要参考书。

吴(公元1609-1672),江苏太仓人。他还跨越了明朝和清朝。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成就很高,标题也很棒。在他众多的著名诗歌中,最著名的是讽刺吴三桂卖国行为的七言绝句《袁媛曲》。这首诗一开头,就直奔主题:

鼎湖当日弃天下,大败敌军收玉门关下京。

哀诸六军,冲冠怒为美。

美女不是我的爱,小偷却死于饥荒。

电扫黄巾会集黑山,哭又会亲人。

“鼎湖”指的是死去的皇帝(相传黄帝在景山铸鼎,鼎完成后乘龙升天,故称鼎湖),指的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李自成进京时在景山公园自杀的案件。吴三桂率清兵入关,击败李自成,收复北京,随后西进。他的所有军队都为崇祯穿上了白色的丧服。据说吴三桂本来是准备归顺李自成的。后来,他听说他心爱的妃子陈圆圆被李自成(刘宗敏饰)抢走了。一怒之下改变主意投靠满清,带领清兵入关攻打李自成。“美人不爱我”是吴三桂的口吻,说我不在乎失去一个女人,主要是因为奸臣李自成太放荡太腐败。这是对吴三桂的讽刺。吴三桂很快消灭了李自成起义军,占领了其根据地(黄巾是汉末农民起义军,黑山是汉末农民军根据地,在这一代指李自成)。拜谒崇祯及其父吴襄后再与陈圆圆见面(吴三桂家38口人全部被李自成杀死。陈圆圆暂时失踪,不是吴三桂不想见)。接下来一首长诗,讲述了吴三桂嫁给陈圆圆的故事。陈圆圆原本是苏州的采莲人,后来成了名妓。她也在皇宫里做女仆。出宫后成为贵族家庭的艺妓,被贵族(崇祯皇帝田贵妃的父亲宏恬)许配给吴三桂。击败李自成后,吴三桂找到陈圆圆,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后来陈圆圆陪吴三桂远征云南,直到吴三桂称王,享尽荣华富贵。这首诗说:

妻子该不该小题大做?主人公无奈又深情。

全家尸骨化为灰,一代红妆闪耀历史。

妻妾之类的东西本不该和国家兴亡搅在一起,但吴三桂这位“英雄”却以美色为重,不惜让自己全家被杀,在历史上留下了女人的名字。这些诗很讽刺。诗末引用吴王夫差来比喻吴三桂,嘲讽他做了一个美梦,给他留下了千古骂名。这首诗的内容可能不完全符合史实,但可以这么做。吴三桂先卖国,后反清。他是千古罪人,应该受到唾骂。

继吴之后最著名的诗人是王世贞。王世贞(公元1634-1711),字,又名渔洋山,山东新城人,官至刑部尚书。他的诗追求清新淡雅的风格,七言绝句特别好。我们来看他的一首歌《初春的济南》:

山区县每年春天又是阳光明媚,池塘里几眼清泉。

郭边家家户户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这是对泉城济南春色的描写。池塘就是池塘。春天多云多变,这个时候突然放晴,清凉的泉水在阳光下流出池塘。济南素有“家家泉水,家家挂在树上”的美誉。过了春雪,城南千佛山的山影倒映在城内,处处赏心悦目。重读他的一首“真正的国家绝句”:

江干多是渔人,刘墨唐灵稀疏。

幸运的是,太阳落山,风平浪静后,半河红树林卖鲈鱼。

周振就是现在的江苏仪征。住在河岸上的大多是渔民,点缀着稀疏的柳树和池塘。傍晚风平浪静,深秋的红树林里买卖鲈鱼。这是白纬玲乡的风景,描述简洁工整,宁静中透出生机。王士祯也是一位诗歌理论家。他高度赞扬唐诗,强调诗歌要清新明快,语言含蓄,富有韵味。这就是著名的“神韵说”,影响相当大。

清初也有一些诗人,如被称为“北宋南方诗人”的石、,以及查、等。虽然他们在当时不是一流的诗人,但也相当有名。

2清代中期的诗歌

清代中期(乾隆、嘉庆时期)是清朝稳定发展的时期,在学术上形成了“乾嘉学派”,在古籍校勘整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伟大的小说《红楼梦》出现在小说创作中。诗歌创作也有很多成就,这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

这里要提到乾隆皇帝,因为他喜欢到处写诗,所谓“乾隆遗风”大家都很熟悉。他曾说:“诗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他最崇拜杜甫。他是诗歌的狂热爱好者。晚年,他自称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从数量上来说,他可能是中国“第一”诗人。他的很多诗都有帝王的架子,所以文学史上从来没有人提到过他。其实他的一些诗还是挺不错的。让我们来读一些他的《穿越蒙古部落》中的歌曲。首先:

认路的牛羊不用领,下来碧溪边喝。

小儿骑马寻死鹿,只在东沟西谷边。

这是一张黄昏放牧的照片。熟悉田园生活的人都知道,小孩子骑马找牛是常事,凭经验总能找回来。第二:

孩子五岁就可以骑骆驼了,奶糕是很好的食物。

突然,我掉以轻心,翻了个身,逗爸爸和蒙蒂跳舞。

骑着骆驼的孩子,嘴里吃着奶糕,快乐无比。有时他偶尔会摔倒在柔软的草地上,于是他像父亲一样顽皮地学着跳舞。活泼可爱,就像一幅田园风俗画。第三:

打猎之后回到了父子俩身边,我接触到了秋草鹿。

折杨* * *又倒出来,趁不在,一醉而飞。

打猎之后,我回来了,升起篝火烤着新鲜肥美的鹿肉,拿出一个皮制的酒袋(泥泞的)喝醉了,然后调转马头,追着谷宏飞走了。这生动地描绘了勇敢和激烈的蒙古民族性格及其独特的生活方式。诗里散发着浓浓的草原气息,那些文弱书生是写不出来的。

沈德潜(公元1673-1769)是乾隆时期一位有影响的诗人。他的话是真的,他的名字是傻的。他是苏州人。他主张写古诗要以汉魏为基础,写近体诗要以唐诗为基础。他主张“格律”说,即诗歌的内容要“温柔敦厚”,诗歌要讲究格律和语气。按照他的标准,他编选了几本书,如《古诗源》、《唐诗》,至今仍在出版。他在朝为官时,与乾隆皇帝关系密切,是诗人朋友。退休后,甘龙路过苏州时也召见过他。有些的短诗非常巧妙,如《周》:

所到之处,池塘决口,河水奔流,〔yǎn百里〕覆盖平地疆域。

行人会觉得绿,知了一路走过徐州。

徐州就是现在的河南许昌。这样的夏日景象很常见:池塘里清水流淌,垂柳覆盖叶萍。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让人觉得胡须眉毛都染绿了,知了伴你一路走过徐州。这幅对联新颖不落俗套,让人觉得清新贴切。他的五行诗《晚晴》也颇有新意:

云开逗夕阳,水落浅土。

当我看到牛翁,一犁带来残雨。

乌云打开缺口露出夕阳,地上还散落着雨滴,可见是小雨。老农还在喝牛耕田,他的那份上还残留着雨滴。这首歌也是下联写的形象。沈德潜影响较大的是他的诗学理论和历代诗集,并没有特别有名的诗传世。

说到郑板桥,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他以书画闻名。事实上,他也是一个诗人。他叫谢,字可柔,号。板桥,他是江苏兴化人。他从不标榜任何派系,从不假装写诗,有什么说什么,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明明白白的恨着爱情。人们喜欢读它。让我们读一首他的诗:

雅斋躺着听小朱晓,怀疑那是人民疾苦的声音。

曹州县的一些小收藏家总是在意他们的感受。

这是他在山东威县任知县时题写在画上的一首诗。他出身贫寒,做官不忘民间疾苦,也是难能可贵的。他的另一首诗《画竹石》也受到人们的喜爱:

竹子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嵌在岩石缝里。

经过千百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坚强,无论是东南风,还是冬天的西北风,它都能承受,依然会坚韧挺拔。

这是对竹子顽强生命力的比喻,不仅是对世界的鼓励,也是对自己的鼓励。他曾声称“无仙无佛无圣人无笔墨之外的思想”。他的画很奇怪,他的词很奇怪,他的诗很独特很可爱。

袁枚、蒋世铨、赵翼并称为“乾隆三杰”,其中以袁枚最为著名。袁枚(公元1716—1797),浙江钱塘人。他年轻时当过秀才、院士、县令。33岁时,他辞职回国。他一生都以诗歌和散文自娱。他是一个典型的学者。沈德潜主张“模式论”,袁枚主张“性灵说”。所谓灵魂,就是真性情,真感情,或者说“赤子之心”。他反对模仿,认为模仿作品是假的,只有真实才能有生命。他曾说:“龙怒如鼠。”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他没有意识到丰富生活经验的重要性,这使他的理论变得站不住脚。他的七首古诗《杜秀峰》很有意义:

找不到整个故事,一座山峰突然出现,高耸入云,直插南北斗七星。

桂林山水原十有八九的奇异,而独秀峰更是首屈一指。

登上数百级阶梯到达顶峰,可观赏全城风光,但见轻雾朦胧,碧波荡漾。

如果青山能像琴弦一样挺立,生命的隔绝又有什么阻碍!

前六句描述的是杜秀峰与世隔绝的状态,平淡无奇。突然笔从巅峰变成做人:老实有时候可能会被孤立,这和杜秀峰的一样,不用担心。因为这最后两句,全诗耐人寻味。看他的一首诗《马嵬》:

别唱《长恨歌》当年,世界也有自己的银河。

在石昊村,丈夫和妻子说再见,眼泪比在永生宫还多。

人们读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后,都在感叹唐和杨贵妃你将何去何从。袁枚认为像杜甫在《石头记》里写的那种悲剧比比皆是,比李、杨的悲剧惨多了。这篇定罪文章写得多好啊!诗人和普通人唱反调。细想起来,这种相反的调子是有道理的,也是发人深省的。袁枚的生活内容是写诗作文,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写一个爱好很难,一首诗千变万化,才能心安理得。

奶奶还像个娘家人,不准看头,直到梳好。

他对诗歌的态度极其认真。到了晚年,他依然打扮得像个少女,直到自己满意了才给人看。这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有人夸自己写诗不加一点,说明自己脑子快,看了袁枚的诗应该感到惭愧。袁枚诗歌的代表作很多,但没有像历史上一流诗人那样的杰作。为什么?他说:“但若肯寻诗,必有诗,灵为我师。”所谓“灵犀”,就是他所谓的“精神”,或者说灵感,他并不缺乏;但他缺少生活——广阔的社会生活,所以写不出杰作。他的与园诗,相比他的诗,有很多好的想法,至今广为流传。

与袁枚同时,翁方纲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肌理论”。他所谓的“质感”是道理和修辞,也是学问。这个命题导致了后来形式主义诗风的发展。

著名诗人黄景仁(公元1749-1783)出现的时间比袁枚稍晚。他是江苏武进人。他家境贫寒,好学,却没有遇到他的才华。他35岁就去世了。他的许多诗歌在他去世前被广泛阅读。比如《连除夕》这首诗,至今还经常被人们引用:

时间慢慢流逝,四面八方隐隐传来阵阵笑声。

高高站在石桥上的人,仿佛在人间,凝望天空,却见一星如月。

泄漏是一个古老的计时器。除夕夜,时间在千家万户的欢声笑语中慢慢流逝。诗人独自站在城桥上,仰望星空,陷入沉思。他觉得,在看得见的现实之外,似乎某种危机正在酝酿,正在悄悄地向社会走来,而沉浸在节日欢乐中的人们还没有察觉。这首诗写于1773年,也就是所谓的“乾隆盛世”。这个“盛世”之后,清朝急剧走下坡路。作者不是神谕,而是居安思危,这是我们文化传统中弥足珍贵的“忧患意识”。

3晚清诗歌

果然,正如黄景仁预言的那样,巨大的忧虑降临中国,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内忧外患。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诗人龚自珍。

龚自珍(公元1792-1841),字色色,浙江杭州人。鸦片战争爆发前,他看清了官僚主义的腐败,预见到了即将到来的危机,呼吁社会改革,写了许多抨击现实的作品。诗歌也是他批判现实的武器。他的诗《历史颂》一直为人称道:

金粉是东南十五州的名人。

监狱盆里全是客人的练习,团迷的天赋在上游。

避席恐闻文字狱,写书利饭梁。

田横五百人?不要回到所有的栏目!

“狱盆”是一种煮盐的器具。囚徒指盐商,即财主“团扇”指美女。团扇里有才华的人,都是专门背诵淫秽文字和诗词的无聊文人。田横是秦末起义的功臣之一。刘邦统一中国后,以自杀方式拒绝向汉朝投降,手下500人也和他一起惨死。这首诗悲愤地谴责了社会的堕落。东南人整天过着奢华淫荡的生活,而上流社会的人只知道争名夺利。富人操纵社会,闲散文人沾沾自喜。人们一说起“文字狱”就怕得要死,不敢说真话;有些人写书写文章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最后,作者愤怒地问:像田横和他的部下那样勇敢勇猛的中国人在哪里?是不是都爬上了军衔,享受了荣华富贵?作者悲愤难抑,诗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与龚自珍齐名的魏源也是一位思想家和诗人,他的忧国爱民诗与龚自珍有异曲同工之妙。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有许多传世的好诗。

鸦片战争之际,爱国诗很多,如诗人张维平的长诗《三元里》,写得惟妙惟肖,爱恨分明,热情歌颂人民的反英斗争:

三里前打雷,几千人同时来。

因义,人怒而勇,乡亲合力灭之。

田露这一家人,一定要捍卫,不能等着敲锣打鼓大吵大闹。

齐新,女,也是运动员,犁和锄头都是她手里的武器。

农村分远近旗,甚至数百队沿山。

真实地描绘了村民们的勇敢精神和日益增长的势头。接下来,写英军的尴尬状态:

所有的野蛮人顿时面面相觑,黑旗难存。

兵只靠枪,民心相通。

晴空下着倾盆大雨,凶猛的野蛮人并不暴力。

更何况火器没用,人也不习惯滑泥巴。

田〔chéng(成成),下面的人痛苦,上面的人烦恼拥挤。

老天也来帮忙,大雨滂沱,火药受潮,枪炮失灵,英军伤亡惨重,即将全军覆没。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阻止了三元里人民的进攻,网开一面,使残存的英军得以逃脱,这使诗人极为愤怒。优秀的诗人为人民说话。

到19世纪末,清王朝内忧外患,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随着救亡运动的发展,梁启超等人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要求“旧体中含新意境”(用梁启超的话说),即以旧的形式表达新的思想,应该说是一种进步。这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黄遵宪出现了。

黄遵宪(公元1848—1905),广东嘉应人。他是一名职业外交官,在东西方国家生活多年,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但他始终是一名坚定的爱国者,是清末维新运动的一员。他说:“我是用手写的嘴。古人能守住吗?”就是提倡写个人经历,亲身感受,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不做古人的奴隶。他经历了很多,“百年游四大洲”,遍访四大洲。他学识渊博,思想解放,所以他的诗内容广泛,手法灵活,真正实现了他“我手写口”的思想。时代变了,人的思想也应该随着世界的变化而进步。他的诗《感觉》反映了他的思想:

读书人背诗背书,常常露出爪子和嘴巴。

头高帝古,掌平。

都说三代长存,下一代万古长青。

今天汉语词乱了,哭哭啼啼。

抄车战地图,纸一百多块。

拿着矿田谱,画地为试。

古人欺负我了吗?过去和现在不一样。

儒生不出门,别是一个世界。

知古贵知今,悟世贵阅世。

是千古智者,独存时代之弊。

贾生的治安政策,江桐的移民论述。

当代儒生迂腐、顽固、僵化、无知。他们读古书只是为了武装自己的嘴巴,装点自己的面孔。他们经常讲古代是怎样的,讲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们只是说说夏商周,说百代以下三代效仿就好了。说到今天的乱世,他们只会哭。然后说说古代车战的经历,努力写长论文;或者研究古代的井田制,在今天实施。诗人说古人不是有意欺骗我们,但今天和古代完全不同。古人那套东西今天怎么用?c〔mūng fu cian学者对当前的世界一无所知,所以没有资格评论当前的世界事务。了解历史就是了解今天,更重要的是观察世界。历史上的杰出人才,能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如汉代贾谊的《治安政策》,晋代蒋统的《移民与易蓉》。这些话在今天看来并不稀奇,但在100多年前据说还是颇有学问的。在他的《孤土诗》中,诗人还介绍了许多西方国家的历史和实践知识,谈到了许多中国人闻所未闻的事情,开阔了当时人们的眼界。

与黄遵宪同时代的一些著名的改良派,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也有不少好诗留于世。那时候复古派的“同光”诗人,没有什么传世佳作。

19与20世纪之交,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运动风生水起。许多革命志士,如章太炎、秋瑾、邹容、陈天华等,都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的铮铮诗篇将永远如其名。以下是秋瑾的一首歌《黄海船上的日本人求句,看日俄战争地图》:

万里乘风归,东海独载春雷。

忍着看画面变色?甘愿让江山为劫付出代价!

浊酒不熄忧国之泪,救时应争人才。

拼十万头血,也要救甘栗坤。

她非常担心,于是急忙去拯救这个国家。这种情绪被释放出来,成为一首感人的诗。看完之后,一个爱国女英雄的形象就站在了我们的眼前。

邹容在1901游历日本之前也写过诗,表达过自己的抱负:

谁来为堕落复仇?眼泪从过去流下。

苍凉读志那史,几个男人不是牛马!

他写出了名著《革命军》,号召人们参加革命斗争,把自己19的年轻生命献给了革命。

以柳亚子等人为首,以同盟会成员为主体的“南社”,是一个著名的诗歌团体,其宗旨非常明确,就是以诗歌为武器,参加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如南社重要成员苏所作《诗画留唐》:

舞海连秦皇,茫茫烟云飘。

人民对英雄的眼泪感到孤独和愤怒,他们把眼泪洒在他们身上,送给他们的老朋友。

海天龙血暗黄,长歌满野花。

人去晓,一日明月白如霜。

在之前的一首歌中,反对秦始皇称帝,在战国末期逃到海上的吕忠廉表达了反抗清朝的决心。后一种用《易经》“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之意,比喻晚清战乱,表达对许多像荆轲这样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勇者的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