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论文:2008年金融危机原因分析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经济,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热钱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造成的,学术界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法学说。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由有预谋、有计划的对经济的攻击引起的,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尤其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法学理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本身的规律,是内因造成的。金融危机三代论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的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控制出现问题而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现代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受利益驱使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从本质上讲,金融危机的性质和原因发生了变化。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危机的成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
黄晓龙(2007) [1]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从中国的外部因素研究了金融危机。但是,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从而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因此,全球实体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纵观金融危机的历史,金融危机总是伴随着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经济失衡。1929金融危机爆发前,国际经济格局大变,英国在世界的霸主地位逐渐向美欧倾斜。特别是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呈现出取代英国霸主地位的趋势。这种国际经济失衡为后来的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20世纪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快于经济全球化,拉美国家与美国的经济关联使得拉美国家对美国经济的“蝴蝶效应”强于其他国家。在20世纪末的20年里,拉美地区经济结构失衡,往往表现为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欧美日经济结构失衡也是欧美日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当地区或全球稳定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时,新的经济平衡往往是由金融危机推动的。1992欧洲金融危机源于德国统一后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德国与美国、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经济平衡。1990年的日本也是因为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平衡被打破后的金融危机,实现了新的经济平衡。
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会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分配。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宏观政策的影响可能是区域性的,也可能是全球性的。短期来看,国际经济在某一点上相对平衡,全球资本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化时,会引起不同国家国际资本和需求的相应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其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其影响是全球性的。当一个大国的经济变得更强大时,就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向该国,导致其他国家的资本外流。当资本外流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会从可能性变为不可避免性。这种变化的信号是大国的高利率政策或者大国的强货币政策。对于小经济体来说,经济变强了,就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量较大时,该国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虚拟经济融合,从而促进经济泡沫。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会迅速撤退,从而导致小国从流动性过剩过渡到流动性紧张,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从国际经济失衡引发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是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的,国际收支的调整是通过国际货币体系进行的。如果我们有一个完善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我们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的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而实际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由大国操纵的,所以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第二,国际货币体系的扭曲
许是国内学术界较早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归因于国际货币体系固有缺陷的学者。许(1999) [2]认为,一方面,秩序削弱了徘徊在改革与维持现状之间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中的弱势地位;双重约束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失衡时遵循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思想,而各国在制定协调国际经济失衡的货币政策时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因此当前的国际经济失衡被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和加剧。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虽然欧元和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逐渐增强,但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困境”,只是分散了矛盾,也就是说,储备货币的地位既是本国货币,也是国际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各国根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必然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的要求相矛盾,从而导致外汇市场的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盯住或盯住某一储备货币的国家,不仅受到储备货币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还受到多国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化大大增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定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和全球性。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化的影响可能是地区性的,也可能是全球性的。
以美元为例,美元的价值调整是通过美元利率的调整来实现的。美联储在设定美元利率时,不可能考虑到与美元挂钩或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国家(地区)的宏观经济状况。因此,当美元利率调整时,往往会对其他经济体产生影响,特别是那些与美国经济联系紧密或其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3]。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完善,无论是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经济都影响着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所有国家及其币值的变化。如果浮动汇率政策能够遵守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制定纪律,那么世界金融市场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投机性攻击,也就不会出现货币市场的动荡甚至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与经济全球化的相关性之间的矛盾,现行货币体系无法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保证美元的纪律性,因此一国的宏观政策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货币市场的动荡和投机资本催化下的金融危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美元的升值或者贬值仍然会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强烈波动。美国经济繁荣时,美元升值会导致资本外流;当美国经济不景气时,美元贬值会导致这些国家通货膨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有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强大的经济体可以利用这个体系转嫁金融危机,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不必承担太多的责任。
第三,国际热钱的进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热钱。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热钱的袭击。1992欧洲金融危机期间,索罗斯通过保证金获得了1 :20的贷款。在短短的一个月内,他卖出了相当于70亿美元的英镑,买入了相当于60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还完贷款后净赚15亿美元[4]。1994墨西哥金融危机前,大量国际热钱持续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墨西哥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 ~ 80%。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遇刺后的40多天内,外资撤走1000亿美元,直接导致了墨西哥金融危机的爆发[5]。1997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第一次狙击泰铢,低买高卖,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品获取高收益。
根据IMF对国际热钱的统计,80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是3万亿美元,后来增加到7。2万亿,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2006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就达到1.43万亿美元,较1.996年末增长了约6倍。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也在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卖空+杠杆”策略(市场中性基金)发展到单一策略(包括套利、方向、事件驱动等)等多种投资策略。)、多战略(包括新兴市场、并购等。),基金基金等等。其风险特征也是多元化的,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对冲基金,也有风险低但收益相对稳定的市场中性基金。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最显著的特征是,国际资本的过度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庞大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获利。
为什么国际热钱可以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众所周知,国际热钱规模大,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国金融市场从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热钱进入被攻击国时,会影响一国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速金融市场从理性发展到非理性繁荣[6]。根据金融市场心理预期的自我实现原理,当大量国际热钱进入一国时,即使该国经济发展一般,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也会促进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国际金融家掌握话语霸权的形势下,有意识地夸大被攻击国发展中取得的成就或存在的问题,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心理预期。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经济成就一般被“经济奇迹”和“新的发展模式”所吹捧,然后经济中的问题被“不可持续”和“面临崩溃”所夸大。在整个过程中,国际热钱的有预谋的进出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游资在金融繁荣时期巧妙地利用金融衍生品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从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是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直接投资(FDI)低价买入危机国家优质资产,形成新经济殖民主义的根本原因。
第四,中国防范侵略性金融危机的措施
在中国股市从暴涨到暴跌,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波热潮到观望之后,中国经济是否进入了从繁荣到危机的拐点?中国会发生金融危机吗?从经济表象来看,中国经济运行的特点仍然是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等。从经济本质看,我国经济运行存在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金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这些现象和问题是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造成的。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特征更加明显。第一,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时期,次贷危机让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而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的经济却持续增长。其次,美元发行泛滥导致美元对欧元和人民币持续贬值,使其他国家面临通胀压力。第三,国际热钱在全球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为了振兴经济,美国采取了降息的货币政策,美元对其他货币也在快速贬值。
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与美元在中国存在利差。2006年2月,息差达到3%。境外资本流入后,往往会兑换成人民币,然后贷出。收益不能用存款利率来衡量,要用贷款利率来衡量。1年贷款基准利率为7。47%.如果预计人民币年升值5%,国际热钱回流接近13。如果国际热钱不采取放贷的形式,而是直接投资中国房地产或股票,其收益率会更高。2007年投资中国房地产的利润不低于30%,上证综指上涨96。当年7%。
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外资热钱在中国投资的高回报,吸引了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对于2007年有多少国际热钱进入中国,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计算。通过简单计算,外汇储备增加值中减去了外贸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2007年,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的国际热钱近800亿美元。800亿美元国际热钱的流入,可以充分说明流动性过剩、房市和股市泡沫、中国当前通胀压力等现象。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国际热钱就不会抽走。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实体经济持续增长,这说明中国国际贸易顺差依然存在,中国非贸易品价格远低于发达国家。国际热钱现在迫切需要做的是继续抬高中国非贸易品的价格,在适当的时机出逃,在羊群效应下引爆中国的金融危机,然后国际资本再回来购买中国的优质资本。
为了有效防止上述咄咄逼人的金融危机,中国首先必须严格控制虚拟经济的非理性发展,迅速减少楼市和股市的泡沫,并诱捕国际热钱以刺激实体经济的增长。诱捕国际热钱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将国际热钱从短期的暴利转化为长期的正常盈利,从而降低利用外资的成本,让外资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二是建立长期的心理预期,把外资留在中国;其中,保持中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非常重要。三是有计划地减少我国的外汇储备,特别是国债形式的外汇储备,将外汇储备转化为有形资产,实现外汇的保值增值,用外汇储备调节国际经济,使之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强对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热钱的流入。
参考资料:
黄晓龙。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基于失衡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分析视角[J].金融研究,2007,(8)。
[2]许·。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与国际金融危机[J].国际金融研究,1999,(7)。
[3]夏斌,陈道富。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J].经济研究,2006,(2)。
[4]宗良。关于国际热钱对金融市场影响的思考[J].金融研究,1997,(11)。
[5]陈炳才。对国际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的再认识[J].金融研究,2007,(5)。
[6]郭青马。开放条件下投机攻击的策略分析[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