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文化发展
农耕文明的初步形成: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在农业上,从锄地到耕田,从使用木犁或石犁到使用金属犁,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于是农业开始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成堆的稻谷、稻壳和稻叶,证明早在7000年前中国就人工种植了水稻。这一时期形成的农业对后来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并对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重农抑商”观念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农业产生的农耕文明是以中国为首的东亚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一大区别。农耕始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逐渐成为中原和南方地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畜牧文明的竞争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农耕文明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发展方向和基本文化特征。
农牧业分工以后,出现了制陶、纺织、酿酒等活动,同时由于金属冶炼的出现和发展,出现了手工业。手工业在生产工具的制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促进了我国向文明时期的转变。这一时期出现了绘画、雕塑、舞蹈、音符符号、画面符号等文化艺术,为中国后来的文化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换范围的逐步扩大,私有制日益得到发展和巩固,炎黄、东夷、苗蛮三大部落开始出现。在复杂的斗争和融合中,三个部落的联盟形成了以华夏为核心的国家的最初雏形。战争打破了部落之间的隔阂,融合了部落创造的文化,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促进了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出现。到了黄帝时代,后来国家的雏形已经开始萌芽。在走向文明社会的过程中,黄河中下游成为中国历史上氏族、部落交流、竞争、融合的中心。随着这个中心的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以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包括东夷和苗蛮大部分祖先在内的* * *体。
夏商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这一时期的初始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
政治机构的初步建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正式进入文明时代,为中国四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商周在夏朝之后继续发展。在这个时期,国家机器基本上为后来的国家奠定了框架。国家开始拥有强大的军队,由各级官员组成,建立朝贡制度,制定刑法。商朝康定以后,长子继承制逐渐确立。国家机关不断复杂化、完善化、强化化,统治区域逐渐扩大,以中原为中心的疆域基本确立,周朝建立了完善的井田制和封建制。这一时期确立的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青铜器的发展:商朝是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期。商朝因其高超的制作技艺、发达的生产技术、规模庞大的作坊以及留下的大量代表性青铜器,也被称为“青铜时代”。这一时期,青铜器被广泛用作礼器和战争,也用于生产。在殷墟和郑州商城的遗址里,有专门为皇室服务的青铜铸造作坊,作坊里有详细的分工。从遗址和发现的青铜器可以看出当时冶炼的熟练程度和先进技术。西周的青铜器数量远远超过商代,历代出土的青铜礼器、器皿、武器、工具、饰品数以千计。这一时期的工匠已经掌握了锻造和铸造铜和铁的技术。青铜器的发展艺术相当有特色,青铜器的雕刻和纹饰也说明雕刻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制造技术的高度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技术进步的反映和表现。
文字:具有大事记性质的描述性符号,一般见于原始社会晚期的遗址,由于商代甲骨文字和铭文比较成熟,推测夏朝可能已有文字和文献记载。商代有陶文、玉器、青铜器和甲骨文,以商代晚期的甲骨文最为丰富。商代出土的有文字的甲骨有10多万块。加上其他器物的铭文,大概有4000字左右,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西周传世的金文与商代的金文基本相同,但西周出土的器物较多,铭文较长,所以成为金文的主体部分。这一时期的文字为后世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繁荣:崇天护民思想的形成和朴素唯物主义的萌芽,对后世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周朝重视对贵族子弟的教育,从小就开始教授礼仪、音乐、射击、御防、数书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礼仪是西周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有许多关于成人、婚礼和葬礼仪式的规定。周礼对后世中华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周公礼乐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