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的工艺是什么样的?

1.陶器

紫砂陶器是一种无釉的精细陶器,质地细腻。所用原料属于高岭土-应时-云母型。其特点是含铁量高,颜色有红褐色、淡黄色、紫黑色。紫砂器最早创作于宋代,明中叶以后开始流行,其中以紫砂壶最为流行。此外,紫砂制作的雕塑等工艺品也很吸引人,如玩具、香杯、辟邪物、镇纸等小物件。明代一些民间工匠制作的紫砂工艺品极为珍贵,后世仿品甚多。

釉陶制品是用铅作熔剂,含铁、铜、钴和锰的物质作着色剂,以及应时制成的。一般采用二次烧成,即先烧生胎,再施玻璃釉,再烧低温釉。明朝是玻璃生产大发展的时期,超过了以前的朝代。建筑用玻璃制品见于皇家庭院、庭院、陵墓、宗教寺庙和佛塔。其代表是明代洪武九年在山西省大同市雕刻建造的琉璃九龙壁。除了建筑玻璃,明朝宫廷还烧制各种玻璃器皿。

明代中期以后,一种具有特殊装饰效果和独特民族风格的日用器皿——法华器也流行于山西南部。其胎质与玻璃相同,釉料配方大致相同,但熔剂为硝酸砷。山西生产的法华瓷一般是小花瓶、香炉、动物。在器物的底色上,釉上彩器一般以黄绿为主,而法华彩器则以紫色和孔雀石绿为主,饰以黄、白、孔雀石蓝等色彩,艺术效果十分独特。

中国陶器是灿烂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陶器的基础上产生了原始瓷器和釉陶,进而发明了瓷器,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2.瓷

①元代青花瓷

瓷器工艺在上一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陶瓷艺术家在釉色、花纹、造型、题材处理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以往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景德镇自元代起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制瓷技术超越前代。元代烧制的青花瓷代表了当时制瓷技术的新成就。青花瓷是在未烧坯上涂上钴,再施一层透明釉,放入窑中高温一次烧成,釉下呈现蓝色花纹。器皿形制多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蓝,装饰内容丰富,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

青花荷塘水禽壶②明代永乐白瓷

明代景德镇发展迅速,瓷窑数量急剧增加。为了满足朝廷的需要,明初在这里设立了御工厂。明代最成功的瓷器是白瓷。

白瓷的特点是景德镇窑烧制的薄壳瓷和福建德化窑烧制的白瓷。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 ~ 1424)最早制造薄壁白瓷。胎儿质量还好,瘦到光一眼就能看出来。釉面纯净、均匀、柔和,赏心悦目。到了成化的时候就更好了,胎儿瘦的几乎到了要生出来的程度。德化窑生产的白瓷质地细腻,透明度高,釉色光滑明亮,洁白如胶,灯光下呈粉红色,故称“釉油”、“象牙白”。

③明清琉璃

明清时期,白瓷和青花瓷又有发展,但最突出的特点是色釉丰富多彩,配料和烧制技术更加先进,出现了许多精品。

清代白瓷多为器皿,白釉,略蓝釉。花卉被广泛用作装饰题材,有的还饰以八仙和诗词,艺术效果良好。

此时,青花瓷备受关注,成为生产的主流。康熙年间(公元1662 ~ 1722)是清代青花瓷烧制最好的时期,青花色调纯正,层次分明。装饰图案的题材丰富多彩。除了山水、花鸟,还有带有文人风尚的内容和各种文艺作品作为画面。

单色釉瓷器是最常见的品种之一,有红釉、蓝釉、黄釉、青釉、乌金釉、紫金釉、茄子皮紫釉等。其中,高温铜红釉备受推崇。其胎质细腻,洁白,釉面光亮均匀,有的饰以暗花龙纹。康熙时期的郎窑红和豇豆红是清代最珍贵的。

彩瓷是明清时期的一个重要品种。可分为单色和五彩、釉下彩和釉上彩,有的结合起来极为丰富。其中计数色、五彩、斗彩、珐琅色、粉彩影响较大,颇具典型性。

斗彩瓷是一种将釉下彩青花与釉下彩色相结合的彩瓷。它的形状有罐、碗、杯子、银赫等等。图案包括花、鸟、昆虫、树、人等。画面优雅独特。斗彩瓷器在清朝雍正时期(公元1723 ~ 1735)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装饰布局和色彩运用上有所创新。

五彩瓷属于釉上彩,有些釉下彩配件是青花。有瓶、罐、盘等。装饰花纹饱满密集,颜色以红色突出,丰富艳丽。最常见的题材是龙凤、云鹤、鸳鸯、鱼藻、山石,生动可爱。在色彩上,釉面上发明了黑色和蓝色,增强了画面效果,加上金色的运用,显得丰富迷人。

珐琅彩瓷,又称“瓷绘珐琅”瓷和“古月轩”瓷,是从青铜彩绘珐琅移植过来的。其色彩瑰丽,画面立体感强,艺术效果相当不错。珐琅彩瓷器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宫廷都有使用,是鉴赏和祭祀的专用供应商。

粉彩瓷器结合了多色和珐琅的优点。画面颜色不一样,有凸凹感。色彩柔和淡雅,不像五彩斑斓那么绚烂。雍正时期粉彩瓷最高。粉彩不仅是白色,还有红绿黑。

3.漆器

(1)雕漆、黄金工艺。

元代漆器较前代有了很大的进步,技术更加成熟,主要表现在雕漆和鎏金两大技术上。

漆雕就是在轮胎表面涂上厚厚的一层漆,趁着还湿着的时候刻上花纹,最后晾干打磨。其中,张成和杨卯是最著名的。张成的采红作品有两幅,一幅是《观瀑采红盒》,一幅是《栀子花》中的《采红盒》,还有两幅是杨卯的作品,一幅是《观瀑八面盒》,一幅是《画花》。他们的作品都收藏在故宫。

金饰就是用刀在漆器上刻出各种图案,然后用金粉填充。元代作品中的图案比前代更为密集,整体上给人以丰富的感觉。当时的名家是嘉兴的彭君宝,代表作品有《经典双鸟盒》和《花鸟纹经典盒》,都保存在日本。

(2)漆器工艺达到了顶峰。

明代漆器技术发展达到顶峰,品种和工艺都有很大进步,出现了总结漆器技术的专著和一批能工巧匠。

首先表现在漆器的画法上。明代融合了多种绘画方法,种类丰富多彩,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比如明代,图案堆砌好后,用刀雕刻。雕刻后,它们要么镀金,要么涂漆。漆雕工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以薄珍珠母为代表的珍珠母技术达到了顶峰。漆器工艺在明代达到顶峰,这也表现在出现了古代现存唯一一部漆艺专著《漆饰录》。

4.染织工艺

①元代先进的织金技术

金线编织技术是用金线或金箔剪下的金线作为纬线编织花朵,使织物呈现金属光泽。元朝设立“官匠署”,并在洪州设石亚局,从事金织。

元代的织锦技术以织锦为代表,显示了染织技术的最高水平。锦缎,又称诗雅,起源于波斯,包括锦缎和缎。1970新疆元吉出土的长锦和绞锦织物,经纬密度分别为65×40件/cm2和52×48件/cm2,足以显示元代织金工的高超技艺。而日本国立博物馆的紫印金镶莲袈裟,则充分展现了元代金镶莲器物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风格和工艺。

②元代的缫丝技术

缫丝技术主要用于织御衣、造像和艺术品,元代由于喇嘛教的盛行,增加了佛像的内容。产品栩栩如生,画也比不上。也是在这个时候,法国巴黎收藏的元代三佛大轴织成。元代缫丝样式粗放,组织密集,含金量大,框架加大,往往用几轴拼凑而成。比如《冯毅图》画幅5.5米,内容是百鸟朝凤。

③清代丝织技术。

清代丝织技术在明代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地方体系。它的主要成就表现在织棉、刺绣和缫丝。

清代在北京设立织染局,在江宁、苏州、杭州设立织造局。江宁主要织云锦,苏杭主要产晋松。

宫廷刺绣品种类繁多,有皇家服饰、官员宫廷服装、骑马礼仪、室内装饰等。其风格特点是奢华、丰富、精致、匠心。

缫丝主要产于苏州。清代苏州织造局负责收购缫丝。缫丝技术提高了,幅面扩大了,应用广泛,如服装窗帘、座套、名人字画、不朽佛像等。

④四大名绣

清代民间染织业发达,刺绣商品化,促进了各地民间刺绣的大发展,尤其是江南地区,出现了苏绣、湘绣、蜀绣、越绣等“四大名绣”。

苏绣是苏州的手工艺品。苏绣艺术家可以用40多种针法和1000多种花卉绣出栩栩如生、光彩夺目的艺术珍品。苏绣艺术风格独特,地方特色浓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如《白孔雀》、《金鱼》、《小猫》、《滕王阁》等。其中,双面绣的《小猫》最为生动。苏绣包括欣赏和日用品。此外,清代苏绣中出现了双面绣,它能使刺绣在一次刺绣过程中两面都有完美的刺绣效果,是刺绣中的杰作。

湘绣起源于湖南长沙市郊,早在汉代就已出现,清末形成了独特的刺绣体系。其特点是善于表现动物,充满现实气息;追求刻画形象的生动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劈开丝细如发丝,加工后不掉毛;针法是最有特色的一种,能点出阴阳的深浅,形成色彩渐变的效果;配色以灰色和黑白为主,简洁大方。

蜀绣是一种流行于四川成都的传统刺绣工艺。魏晋时期称为蜀锦,清代成为一个整体。其特点是采用局部软锻彩色线条,厚重美观;针整齐、均匀、光亮,丝路清晰。产品以日用品为主,也有装饰品,富有诗意,自然简单。

粤绣包括粤绣和潮剧。其特点是:用马尾毛和孔雀羽毛进行刺绣,强调鲜艳华丽的配色,喜欢用金线作轮廓,图案葱郁,色彩丰富;经常用鸟朝凤飞,海鲜鱼虾,佛手瓜果等题材。最重要的针法有“和合针”、“袖针”、“拖毛针”。清朝中期以后,粤绣大量出口,逐渐显示出异国风味。

5.冶金术

1)黄金和白银

元明清金银器的生产中心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很多器物带有很强的时代性、民族性、政治性和宗教性。元代器物继承和发展了宋代以来锤打高浮雕图案的装饰技法。江苏吴县吕师孟墓出土的金饰还在锤打的高浮雕花果上,细节进一步雕琢,很有立体感。各种各样的器皿中增加了许多家具和文具。

明清时期更注重金银器皿的美观和实用,制作精巧,工艺精湛。明定陵出土的金冠,用极细的金线编织而成,饰以二龙戏珠,轻盈华丽。到了清代,用于仪式和祭祀的金银器很多,金银器上出现了烧珐琅或用黄金景泰蓝填充的新工艺。

②景泰蓝

景泰蓝是北京著名的特种工艺品之一。最初叫“铜胎景泰蓝”。之所以叫景泰蓝,是因为它发展于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 ~ 1457),以宝蓝色为主。

北京景泰蓝造型优美,花纹精细,色彩鲜艳,早已形成了深邃、庄重、华贵的独特风格,深得海内外的欣赏和喜爱。它不仅在明清两代的宫廷中广泛陈列,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制作一件精致的景泰蓝制品,一般有制胎、线切割、焊接、点蓝、抛光、镀金等37道工序。

③清代珐琅工艺的全面发展。

清代宫廷工艺继承了明代景泰蓝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乾隆时期,珐琅技术水平达到顶峰。珐琅彩工艺和珐琅彩有所增加,创造了粉、绿、黑等新的色彩,使珐琅彩更加丰富多彩;铜胎材质厚实,镀金光亮,釉面光滑,无沙眼气泡,质量上乘。珐琅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家具和佛塔到鼻烟壶和文房四宝。

清代珐琅技术的突出成就是在引进和改造了西方珐琅技术后,采用中国传统瓷器的造型和图案,创造出了中国特有的绘画珐琅和錾珐琅。这两种工艺制作的珐琅彩盒,图案端庄、精致典雅,色彩含蓄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乾隆后期,宫廷工艺衰落,珐琅工艺流传民间。产地是北京和广州。主要产品是景泰蓝和铜珐琅,主要用于出口。

④铁画

铁画又称铁花,是将铁片、铁丝等锻造焊接成画的传统工艺,为明代铁匠唐天池所创。铁画借鉴了中国画的笔法布局和民间剪纸、木刻、雕塑等手工艺品的艺术特点,将绘画和手工艺品巧妙结合,形成了黑白相间、端庄稳重、浑厚古朴、奔放不羁的独特艺术风格。

做一幅铁画,要经过画稿、切割、砸、烧、打蜡等步骤,最后装裱成画。铁画的品种有小景花鸟、大屏等。

6.雕刻工艺

①玉雕工艺

元明清时期玉器手工业高度发达,形成了几个重要的玉器生产基地。其中,苏州竹香最为著名。此时,受文人书画的影响,出现了带有文人诗词和写意山水画的玉器,工匠为追求文人雅趣,在玉器上雕刻名画。清代玉器被广泛使用,玉雕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其精雕细刻的程度远超元明时期。

这一时期,一些具有立体感、容纳多种玉雕技法的大型作品层出不穷,其中最著名的是元代的《看山玉海》和乾隆年间的《大禹治水玉山》。前者重3500公斤,古朴雄壮,雕刻图案广泛精美,特别是色彩俏丽,颇具特色,可谓划时代之作。后者高达224 cm,重一万斤。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玉石,是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

②牙雕

牙雕是雕刻技术的一种。明初雕刻技艺多集中在宫中,以雕刻珍贵材料为主;中期,民间雕刻技术大发展,普通材料取代了珍贵材料,出现了牙雕的新时尚。

当时的牙雕艺术品和其他手工艺品,有官方和民间两种,并且相互影响。明代著名的牙雕作品有象牙雕刻的观音像和象牙雕刻的荔枝纹方盒。

清代在如意阁工作的象牙雕刻师主要来自江南和广东,从而形成两派。江南派的代表人物是嘉定派的著名竹刻家。他们大多擅长书法和绘画,雕刻竹子和其他材料,如象牙,清新独特的风格和生动的魅力。代表作品有象牙雕山水人物方形笔筒、罗汉渡海人物臂亭、松鼠葡萄笔洗等。粤派的牙雕风格特点是细长精致,象牙制品以雕刻活动象牙球闻名。代表作品有象牙灯、象牙座等。

清代中后期,宫廷工艺衰落,民间牙雕开始兴起,两大流派的技法也飘向民间。

7.设备

明式家具是在宋元家具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明式家具。擅长造型,稳重、简洁、朴素,线条浑厚流畅,将选材、制作、使用、审美巧妙结合,达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清朝时,内务府有一个木制作坊,专门按照皇帝的要求制作家具。清廷大多模仿明式,但出现了新的做法、造型和装饰。乾隆时期,形成了广东和苏州学派。清代家具表现出选材精良、造型新颖、制作精细的特点。除了绘画和雕刻,它还广泛吸收了漆艺等装饰技术。嘉庆、道光以后,宫廷家具工艺水平逐渐下降。到了清末民初,民间家具开始兴起,出现了“京造”、“苏造”、“粤造”三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家具体系。北京直接继承了清代宫廷家具的风格,但不是很豪华;苏作苏州造,固守明代家具传统,风格略有变化;光祚产于广州,受西方影响,产品多样,作品齐全,雕刻复杂,保持了中国的传统风格。

8.剪纸

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工艺品,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剪纸题材多为家禽、牲畜、农作物、花鸟、玩偶、戏曲故事、吉祥图案等。除了贴在窗户上做窗花外,还可以用来做墙花、天花板花、婚礼花、鼻烟和各种刺绣衣服。

中国剪纸可分为单色和彩色。多彩的颜色,简单大方的单色。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的民间剪纸风格各异。陕西的窗花风格古朴豪放,陕南多为点彩剪纸,陕北多为单色剪纸。河北蔚县华丽的剪纸蕴含着美感,尤其是戏曲人物的窗花,而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剪纸则主要作为刺绣图案。内容丰富、图案多样的民间剪纸已成为美化生活的艺术。

9.泥塑和面塑

泥塑来自民间。古代有制作人祭俑、制作佛像供人膜拜、手持玩具供人欣赏的习俗。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是中国最著名的泥塑。

“泥人张”是天津人首创,起源于清代,代代相传。其泥人形象栩栩如生,精神各异,生活感十足,风格独特,形成了天津传统工艺的一绝,故有“泥人张”之称。张明善的传世之作有《春画》、《黛玉弹琴》、《张敞画眉》,现藏于故宫和颐和园。

无锡惠山泥人已有400年左右的历史。它色彩鲜艳,造型简洁,线条流畅,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民间特色。惠山泥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手持泥人,可以作为礼品和装饰品,称为“精品”;另一种是量产的送印象玩具,俗称“玩货”。著名的泥人“大阿福”是惠山泥人中最有特色的作品。

面条是用彩色糯米粉做成的小图形,全国各地都有从事面塑的艺人。传统面人起源于民间节日制作的“喜饼”,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可以独立欣赏的民间艺术。

许多面塑师擅长制作戏曲、佛像、民间故事和古典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大的大概1米,小的只有1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