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改革对欧洲政治结构变化的影响
本文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它对欧洲政治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场运动瓦解了欧洲的封建制度;此外,它所产生的新的宗教思想也促进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同时,由于不同国家对不同新教理念的态度不同,这种政治变革的步伐也不同。可见,意识形态理论领域的革命往往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起着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宗教改革,欧洲政治结构变化的影响
16世纪欧洲的教会改革运动也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打着宗教改革的旗号发动的大规模反封建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其表现是对当时西欧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的反对,导致了_ _ _新教会的诞生,路德教、加尔文教、茨温利教的回归,英国和欧洲各国民族教会的新局面,从而促进了近代欧洲宗教宽容和信仰自由的流行。长期以来,历史学家更多地关注这场宗教改革运动在思想文化上的作用和影响,而较少关注欧洲政治结构变化的影响。本文拟就此作一些分析。
(1)
在16世纪的西欧,有许多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明显迹象。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萌芽的资本主义已由单纯的手工协作进入手工业作坊的新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脱离为封建经济服务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以宗教为形式的社会变革,它对欧洲政治结构变化的首要影响是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15世纪下半叶,在欧洲,英国、法国、西班牙、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东欧的波兰和俄国都普遍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只有德国和意大利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但整个欧洲制度的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封建制度。但是,西方的封建制度不同于东方的封建制度。
东方的封建制度可以说是“大一统”。封建皇权始终凌驾于皇位之上。宗教势力长期臣服于皇权。虽然他们偶尔会兴风作浪一阵子,但从来没有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世俗王权是封建制度的唯一总代表。西方的封建制度可以说是“二元制”,多出来的“一元制”就是教会封建主义,以至于欧洲封建制度的政治经济方面一般都是由世俗封建主义和教会封建主义构成的。两者势均力敌,相互交替,既相互区分排斥,自成体系,又相互交融渗透。在西欧,说到封建主义,就不能不提到教会封建主义,其实主要指的是罗马天主教会,之所以称之为封建主义,是因为罗马天主教会有自己独立的封建形式。
首先,在政治上,梵蒂冈实行以教皇为首的封建中央集权制,教皇有权制定和修改法律,决定教区的划分;教皇还通过教职任命建立了大主教、主教和牧师的封建等级制度,这种制度遍布欧洲,实际上是教皇命令下的封建行政区。梵蒂冈有法院和监狱,可以改变国家法律的判决,同时不断粗暴干涉各国内政;其次,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基础。罗马教廷及其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地主,因此也是最大的封建所有者。天主教会拥有欧洲至少三分之一的土地,残酷剥削农民。教会土地上的农民不仅受到众多税徭役的剥削,还受到什一税和高利贷的剥削。最后,教会神学是封建统治思想的主体,支配着整个社会的政治和精神生活。
正是由于中世纪欧洲教会的特殊形式,罗马天主教会成为欧洲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正如恩格斯所说,欧洲封建制度的巨大国际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它将整个西欧(尽管有内战)团结成一个大的政治体系...它赋予封建制度一圈神圣的光芒,它以封建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教阶,最后,他自己就是最强大的封建主...要想成功地从各个方面打击每个国家的世俗封建制度,首先要摧毁其神圣的中央组织。“因此,反封建必须反对罗马天主教。因此,当时的宗教改革实际上是一场以反对天主教为形式的反封建运动。
16世纪的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随后迅速蔓延到周边地区,逐渐从一场地方性的斗争演变为全国性甚至欧洲规模的斗争。它与天主教的斗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天主教三大理论支柱的意识形态斗争。
教皇维护封建主义及其地位的神学理论支柱主要有三个,即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圣礼”的救赎和“善行”的赎罪,以及祭司的特权。正是这三大支柱禁锢了中世纪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终日生活在对“原罪”的恐惧和对“救赎”的追求中,使人们失去了进取之心。宗教改革中产生的新宗教观使人们重新获得了自由。
首先,路德针对教皇至上论提出了新的教皇观。他认为_ _ _ _的领袖是基督,而不是教皇,教皇只是罗马的主教和祭司。“教会在世界上不能有头,世界上也没有人能统治它。主教和教皇不能统治它。只有天上的基督是头,只有他统治。”(2)这种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此外,加尔文还说,“预定论,我们的意思是上帝以他永恒的意志决定每个人在世界上的成就。”"在创造世界之前,上帝已经通过基督选择了我们."④加尔文在这里也直接把一切都归于上帝,他用上帝的绝对权威来否定教皇的权威。
其次,针对“圣礼”的救赎论和“善行”的赎罪论,路德指出了圣礼的概念,主张减少和简化圣礼。至于圣礼的作用,他认为:“我们的教会教导人们,圣礼的设立不仅是上帝赐予我们意志的标志和见证,也是为了激励和坚定接受圣礼者的信心...因此,我们的教会抛弃那些人,说圣礼本身使人成为义。⑤关于“善行”的赎罪理论,路德说,“你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即使你做不了别的。“在路德眼里,最重要的是“信仰”,而不是“圣礼”或“善行”。
最后,针对牧师特权论,路德提出了“所有俗人都是牧师”的理论。他说:“让每一个知道他是谁的人都知道,我们都是牧师,我们彼此没有什么不同,就是我们对圣言和所有圣礼都有平等的权利。”⑦由此,路德剥去了牧师神圣的外衣,否定了他们的特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这样,宗教改革首先解除了当时对人的禁锢,思想的解放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它使人们能够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这个变化了的世界,为人们在思想上接受新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性。
-
①恩格斯《从乌托邦到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英文版前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389页
②马丁·路德《教皇权利与路德文选》(香港版)第124页。
③加尔文《原理》费城版第926页。
④《以弗所书》和《圣经》的现代中文译本(1982香港版,第295页)
⑤《奥格斯堡信条》第13条《历代基督的信条_ _》辅助出版社,第64页,1957。
6.马丁·路德的《教会在巴比伦被俘》和《路德文选》第289页。
7.《马丁·路德选集》,费城版,第二卷,第282-283页。
-
第二,经济斗争。当时天主教拥有大量土地。为此,在宗教改革期间,许多人主张土地国有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此外,宗教改革者坚决反对出售赎罪券和高利贷,从各方面抨击基督教的经济特权。
第三,在政治上,它首先否定了宗教权力的至高无上。路德指出世俗政权也是上帝赐予的,属于“精神等级制”,宣称世俗国家不依附于天主教会,提出废除教会在正义上的特权,出卖神职,实行特权;其次,他主张政教分离。他主张政府不应干预信仰,教会不应干预政治。他说:“教皇和主教真的应该是主教,宣扬上帝之道,但他们放弃了这个责任,成为世俗君主,用专司生命财产的法律进行统治。他们把事情搞得这么彻底!”①
这样看来,通过宗教改革传播的一系列新思想,一定是打击了天主教,打击天主教是对当时封建制度的打击。首先,否定天主教和教皇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批判。中世纪西欧的等级制度是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第一级是教会级。神职人员之外的世俗人士都在这个层次以下。这个新市民阶层极为不满。路德认为“宗教和习俗真的没有区别,它们所谓的区别只是职位和工作的区别,而不是等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世俗平等,贵族与市民、农民无异。他说:“不管他是男是女,他都是王子,是农夫,是僧侣的和平弟子。”“在_中,除了基督之外,没有长者,人人平等,拥有同样的权利、天赋和荣誉……”“世俗当局也是一样的。他们只是受托惩恶扬善,是个补鞋匠。
(3)在此基础上,加尔文教会的民主性质为世俗政权的民主和谐奠定了基础。加尔文称教会为“神的殿,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在他看来,上帝非常尊重教会的权威,但他坚持认为基督是教会的首脑,从而避免了天主教会中存在的专制色彩。在加尔文教中,只有分工的区别,没有等级的区别,所以统称为“监督”。牧师的职责完全是根据圣经建立的。加尔文说:“圣经确立了三种牧职。同样,古代教会把牧灵教导分为三种职责。他们从长老中选立了祭司和教师,其他长老主持管教。执事被任命照顾穷人和处理施舍。”这种职权明确的教会组织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按设立长老的方法,由会众选举产生”;“权力机构必须由人民建立和任命,才能被认为是合法的选举”。(4)在这里,一方面是教会权威的至高无上,另一方面是教会组织的民主,而两者的结合决定了整个国家权力性质的转变。
恩格斯说:“加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和谐的,但是在神的王国已经和谐的地方,地上的王国还能从属于国王和主吗?”⑤此外,加尔文的“天命论”强调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他的意志体现在所有的空间和时间中。他提出:“一切都被上帝的秘密目的所掩盖...一切都在上帝的控制之下。”⑥他把人的得救完全归结于上帝的选择和保留,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除了人对天主教会的依赖,否定了教皇及其神职人员的特权,同时肯定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借助上帝意志而兴起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因为一切都是上帝的意志,而在人类历史上,“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都在上帝新的特殊意志的管理之下”。⑦从而为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反对封建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些都是宗教改革运动对西欧封建制度的打击,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宗教改革。
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的运动和革命,也给西欧的封建制度以致命的打击,使其瓦解。
首先是德国的农民战争。当改革在德国爆发时,农民们把它作为减轻自己苦难的信号。
-
①②③《马丁·路德选集》,费城版,第三卷,第二卷,第69页,第三卷,第353页。
④《加尔文论文集》,第四卷,香港版,第54—58页
⑤恩格斯《从乌托邦到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英文版引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389页
⑦加尔文的《原理》费城版第一卷XI第199页第一卷第207页。
-
而宗教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观念也给当时德国农民的思想带来了冲击。路德曾在运动之初高呼:“我们为什么不用各种武器讨伐罗马副城的这些蛇蝎王,他们是教皇、红衣主教、大主教却不道德,不配当老师,用他们的血来洗我们的手?”他还说,“上帝的语言是一把剑,一场战争,一条改革的迷途和一种毒药。”(2)这些都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虽然后期路德本人也改变了想法,反对使用暴力,也害怕农民战争,甚至后来对农民战争恨之入骨,但事态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他的控制范围。1524年6月,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德国南部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这场战争几乎席卷了整个德国。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对封建主打击很大。
其次,在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下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在日内瓦,加尔文于1536年开始在这里传教,并创立了和谐民主的加尔文主义。在它的指导下,资产阶级试图将反宗教的右派和反庸俗的右派结合起来,开始反抗世俗的封建制度,在日内瓦建立了神权政治。在荷兰,宗教改革不断深化,演变成一场更大的改变世俗封建制度的革命风暴。经过几十年的战争,终于推翻了西班牙在荷兰的封建专制,创建了资产阶级的荷兰。在英国,加尔文的宿命论和* * *和谐思想被清教徒继承,最终资产阶级以清教徒革命的形式废除了封建所有制。克伦威尔的战士在宿命论的鼓励下,唱着赞美诗,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是革命的正义,向封建王朝开火,1649年处死国王,宣告资产阶级* * *和谐。
由此可见,以宗教改革为形式的社会改革运动,彻底瓦解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从思想和制度上彻底解除了中世纪笼罩欧洲的封建制度。它给了人们自由的气息,同时这场改革运动所产生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也促进了当时新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
宗教改革运动不仅瓦解了欧洲的封建制度,而且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产生,从而加速了欧洲政治结构的变化,即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在“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就是宗教神学。”(3)当时欧洲封建社会将意识形态领域的哲学、政治、法律等融合到神学中。宗教神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要求人们禁欲,不重视个人价值,完全违背了资产阶级的发展。所以,资产阶级要发展,首先要打破意识形态的桎梏,而宗教改革就是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解放运动。
路德提出信仰自由的主张,是为了反对教廷的意识形态禁锢和精神暴政。他认为人的信仰应完全由个人决定,反对任何以暴力干涉、强制命令或压制信仰自由的行为。他说:“用暴力强迫任何人相信这个或那个,不仅没有用,而且不可能。这必须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而不是暴力。”(4)此外,路德还提倡“因信称义”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信仰对人来说就是一切。人只要有信心,就可以得到神的救恩,不需要任何中介或代祷者。信仰是使人与神面对面,“里面没有创造的东西”;⑤信仰把人从一切外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上帝面前,只需要一个人的心和灵魂,一个人的信仰是存在的,所以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信仰来拯救自己。就这样,人们慢慢从中世纪天主教宣传的一系列教义中走了出来。思想解放使现代科学技术得以发展,从而加速了新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为了满足民间资产阶级的需要,路德还提出宗教信仰要在时间和金钱上节俭,即提倡节俭教会。
-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407—406页。
②朱寰《古代世界史》第573页。
③马丁·路德《教皇的权利》和《路德文选》,香港版第一卷,第469页。
④《马丁·路德选集》,费城版第三卷,第235页
⑤《路德文选》香港版第一卷第49页
-
他认为天主教会有很多节日,危害极大。“普通人除了受精,还要遭受两种物质上的损害,不仅疏忽了工作,而且比平时花更多的钱,甚至损害身体,使他们不适合工作。”为此,他宣布取消除周日以外的所有节日,并建议将一些比较重要的圣徒节日也合并到周日,或者只在节日当天举行早期弥撒,其余时间仍作为工作时间。这样既缩短了圣礼占用的时间,又节省了开支,对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非常重要。加尔文在他的宿命论中也提出,选民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其中之一就是“节俭”。他认为财富不应被视为罪恶,主张人们应听从上帝的召唤,在各自的职业中追求和获取财富,这是上帝所允许和支持的。但是,对财富的使用应该有所节制,不应该有“过度贪婪和过度浪费”...奢侈享乐”,②反对“过度享受酒使大脑充满脂肪”。(3)加尔文在这里通过提倡节制生活和限制浪费建立了新的道德观念,使财富的积累完全合理,这也满足了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需要,加速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
此外,如前所述,加尔文通过宣扬“天命论”来强调天意决定一切,以此来肯定封建制度衰落和资本主义兴起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在此基础上,加尔文还把世俗的奋斗和事业的成功与救赎联系起来。他认为,人的一生,有的是飞黄腾达,有的是默默无闻,有的是身居高位,有的是卑微。根本原因在于上帝的选择,被上帝选中的人是“选民”,人才能得到上帝的支持和保护;没有入选的都是“被抛弃的人”,这样的人会永远受到惩罚。同时,加尔文通过“召唤论”将神深不可测的神圣性形象化为“投票者”和“逃兵”。他说:“上帝的特殊选择是隐藏的,但它是通过调用显示,所以调用可以被称为选择的证据。”召唤的具体标志有三个,其中之一是能够勇敢战斗,坚持不懈地赢得事业的成功。
他认为:“任何人要想在天堂来世辉煌,就必须在今生奋斗,而奋斗的胜利必须经历无数的困难,战胜敌人。”⑤这样,那些通过奋斗事业成功的人,死后不仅会上天堂,还会获得财富,在这个世界上过着舒适的生活,因为“一个人享受的财富不是偶然的,是上帝分配的”,而那些不积极奋斗、缺乏勇气或竞争失败的人,死后不仅会被定罪,还会在这个世界上过着悲惨的生活。根据这篇讲道,此生事业的成功和财富的获得不仅是上帝的召唤,也是上帝选择的证明,不仅可以在这个世界过上优越的生活,还可以获得天堂的入场券。所以,所有用这种思想武装起来的加尔文主义者,都愿意抛弃自己,抛弃人民。他们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在事业上得到上帝的帮助和肯定,在激烈的竞争中拼搏,全力以赴,在挫折中坚定信心,在失败中鼓起勇气,争取最终成功,从而最终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这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彻底推翻了中世纪天主教徒要鄙视今生富贵,安于贫穷,反对经商致富的说教。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加尔文的信条适合当时最勇敢的资产阶级的要求。”⑦
可以看出,宗教改革时期出现的一系列思想,尤其是加尔文的宗教观,极大地促进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符合自身发展的大的政治环境。他们越发展,封建制度就越不稳定,所以宗教改革加速了欧洲政治结构的变化。
(3)
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不是在所有国家和地区同时爆发的,也不是在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爆发的。
形式和程度是一样的,虽然有政治历史因素的差异,但原因也与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密切相关。
-
①《马丁·路德选集》费城版第二卷第127页。
②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第19卷第210页。
③④⑤⑥加尔文的原理_ _ _ _费城版,第724、964、765、438+04和408页。
⑦恩格斯《从乌托邦到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英译本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0页。
-
首先我们来看德国,第一个爆发宗教改革的国家。在德国,新教徒主要信奉路德教新教。路德早期确实主张使用暴力,但他的矛头主要是针对天主教会,而不是直接针对封建政权。因此,当农民战争爆发时,他退却了,转而抨击农民战争,与封建诸侯站在一起,因为农民战争已经危及到封建政权的统治。路德首先主张农民只能以和平方式呼吁改革,绝不反抗领主,并借《圣经》宣称“用刀者必死于刀下”。1525年4-5月间,他在萨克森各地选修课进行反革命宣传,发表_,叫嚣要“刺死、勒死、暗杀”农民。谁为镇压革命而死,谁就成了“殉道者圣人”。
①路德新教已经成为统治者加强统治的工具。虽然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确定的“教国相依”原则使路德教正式获得了合法地位,可以说是当时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一大胜利,但德国的封建制度并没有被推翻,一直延续到19世纪,其中路德教的作用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主要是由于路德保守的一面,他在否定宗教权利的同时,肯定了封建王侯的政治权力。他从君主至上的观点出发,否定了宗教权威的至高无上,指出世俗政权也是上帝赐予的,属于“精神等级制”,并进一步论证了宗教权威应该从属于世俗权威。威尔·杜兰特写道:“所有地方长官都欢迎新教,因为他发现新教不仅高举国家,而且服从国家。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国家的象征,他们接受新教就等于让他们在精神上处于自己的领域。与此同时,完全受路德教影响的北欧国家丹麦和瑞典相继支持并建立了路德教国家教会,延续了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封建制度。
加尔文主义,在宗教改革期间也在许多国家传播,不同于路德教。在加尔文主义的影响下,爆发了一系列以宗教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比德国的农民战争要深刻得多。
加尔文主义首先在日内瓦获得了主导地位。1541年,以加尔文为首的激进宗教改革团体在日内瓦建立了资产阶级长老会。它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日内瓦的资产阶级政权,成功地主持了西欧第一个资产阶级神圣共和国。基于此,它派员多方宣传其教义,使加尔文主义在荷兰、法国、苏格兰、英格兰等资本主义发达地区迅速传播。
在荷兰,加尔文主义迅速传播。从1566开始,荷兰的加尔文主义者掀起了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破像运动,这场运动遭到了西班牙统治者的残酷镇压。后来1572年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北方起义,北方的革命推动了南方,达到了高潮。在此期间,加尔文主义统治的18委员会做出了巨大贡献。荷兰资产阶级革命几经波折,在北方取得了胜利,加尔文主义对这场革命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英国,它的资产阶级革命也在加尔文主义中为自己找到了现成的理论。
英国的清教徒将加尔文主义与他们的政治目标结合在一起。经过激烈的斗争,国王查尔斯·斯图亚特被送上了断头台。新成立的独立议会通过了一系列立法,废除上议院,并规定一院制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构。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国务院掌握了行政权,议会正式宣布英格兰为共和国。英国资产阶级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虽然这两次革命都打着加尔文主义的旗号,但荷兰只是局部胜利,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封建统治,在全国建立了新的国家政权。这主要是由于在英国,加尔文主义的精神渗入了国家的教会,并传播到了资产阶级和下层阶级。最后,清教是从封建君主控制的国家教会中分化出来的。在荷兰革命中,清教主义比加尔文主义更好。它没有在民族独立和反对天主教会的圈子里原地踏步,而是不断地用血与火去争取资产阶级的政权。
综上所述,在宗教改革时期,各派的不同主张对当时欧洲各国各地区的革命方式和程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可以说是宗教改革对欧洲政治格局变化影响的又一重要表现。
特定时代特定社会形成的环境可以创造肥沃的土壤,使新的宗教信仰出现和传播,给旧的宗教信仰注入新的生命。某种宗教思想如果不被消灭,就会在社会意识中得到强烈的响应,成为巨大的思想力量。
-
①《马丁·路德选集》,费城版第四卷,第254—248页。
②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第19卷)第157页。
-
这些宗教思想往往出现在社会的急性危机时期,因为群众充满悲观失望情绪,而方兴未艾的宗教神话却为他们指明了一条走出绝望的道路。各种思想,包括宗教思想,当然是由一些人提出来的;然而,只有得到人民支持的思想才能在社会意识中得到巩固。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就要看提出的主张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情感。群众的利益和情感从来都是植根于历史环境所形成的那些因素的总和,首先是植根于群众的社会经济地位,植根于社会群体和阶级的关系,植根于阶级斗争过程。
16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欧洲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关键也在这个转折点。宗教改革运动虽然是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但却推动了这一历史转折,加速了转折的到来,瓦解了当时西欧的封建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新教有不同的态度,这也造成了欧洲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政治分化中向资本主义渗透的速度和程度。这充分说明,历史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不仅经济条件决定历史的变迁,思想理论领域的革命往往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起着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理论一旦正确,往往反作用于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