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培养学困生自信心的总结论文

一是优化环境,营造和谐氛围。

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要营造和谐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让学生自由地、秘密地发表意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师生之间就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教师用母爱的情怀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用温柔细雨的语言、循循善诱的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去教育影响他们,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增强。痴迷网游的李磊多次逃课,成绩非常差。我和他谈了很多次,结合计算机老师利用他的兴趣,让他在计算机课上充分表现,帮助计算机水平差的同学。在班上多次公开表扬他,并要求学校举办学困生计算机实用基本功操作比赛,引导和教育“爱上网络的学困生”。我班派李雷去参加。结果他输了,于是我教育李磊:“互联网是工具,不是玩具,是用来造福人类的。”请他用家里的电脑帮助学生查找资料,打印资料,解决疑难问题。慢慢让他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意识到“我能行。”我抓住他的零钱,安排几个同学帮他补习功课。这样持续了一个学期,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还在逐渐上升。如果班主任在教育学困生时不能正确对待学生,对他们进行嘲讽、责骂甚至惩罚,学生会立即感到失望、矛盾甚至绝望,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自我贬低,甚至被摧毁。所以在教育学困生的时候,我经常注意以事为例,以情感人,给他一些引导,一些启发,一种亲近感,让他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第二,经常鼓励和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

鼓励是建立自信的土壤。有些学困生纪律不好,成绩一般,但有文体特长和办事能力,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如果教师肯定他们的能力,结合他们的特点,积极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就能有效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这时候,教师及时指出他们的不足,表达对他们的期望,引导他们积极改正错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对学困生给予积极的评价,应该多鼓励,少批评。往往一个老师鼓励的眼神、动作、表情、一句话,就能让学困生兴奋起来,充满自信。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对有进步的学困生竖起大拇指;有时候我会给表现好的学困生一本书;有时候我会给学困生一缕赞许,伸手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膀。比如每学期期末学校都会评“三好学生”,但名额有限,条件又高,学困生只能“望洋兴叹”。为此,我在班里设立了“体育标兵”、“文艺能手”、“劳动能手”、“小书法家”、“小画家”、“进步模范”、“助人为乐”、“特殊贡献奖”。学生稍加努力就能获得一个奖项,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颁奖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向学困生倾斜,因为学困生普遍有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但是自尊心很强。这样做的方法就是挖掘他们的成功之处和闪光点,甚至用放大镜看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从而给他们更多的转型机会。

第三,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感染影响学困生。

在班级集体中,学困生往往决定着一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因为学困生虽然人数少,但他们的能量不小,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因此,仅仅依靠班主任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教育学困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那些学习暂时有困难,行为疏于管教的学生,往往会把自己孤立于群体之外。所以班主任要采取有效措施,把他们拉回集体,让他们在集体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有尊严的、受尊重的、受信任的作用,自信心得到了增强,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工作的信心、勇气和力量,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光芒和热情。我的具体做法是:第一,让学困生“亲其师,信其道。”从建立感情开始,用师生、亲友的感情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多亲近他,爱他,理解他,多和他们说话,让他们感受到我对他们的期望,让他们愿意把我的要求变成他们内心的愿望。同时,成双成对,一群学生组成师徒,互相帮助。慢慢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变得亲密起来,问题学生逐渐消除了自己的自卑感或逆反心理,对别人的观点完全深信不疑,建立了自尊自信,激发了上进心,很快团结了全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在实践活动中创造条件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我们的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潜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比如我定期让学生手抄报,一人一份;每个假期,我都让学生自主布置教室,安排娱乐节目,邀请其他班级的老师和代表参加;我还让学生们自己制作学习工具、宣传横幅和手工艺品。实践活动不仅给了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也给了他们一个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从而不断发展各种能力,成为人生的成功人士,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每个人能做的事情,都远远超过他现在做过的事情。所以,老师要多给学困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树立自信心。

教育家斯潘塞指出:“正确地进行教育不是一件简单而容易的事情,而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认识到转化“学困生”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用爱、耐心和信心去关注他们,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发挥集体教育作用,把一个老师的力量转化为班里几十个学生的力量。因为同学是同龄人,所以有更多的* * *语言相通,更熟悉自己的真实品行,更直接的关心和帮助,必要的时候可以监督;我们还必须记住青少年教育研究专家孙晓云所说的:“现代儿童有时需要‘储备’”。不要让教育总是这么无聊。我们应该多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困生的潜力。当然,我们要认识到,转型工作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坚持下去,这样才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