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html/news/20091019192710 . html
/content/10/0617/01/1776884 _ 33508330 . shtml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不断扩大,就业难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更加充分的暴露出来。大学生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成为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这些问题无形中把大学生划分为真正的弱势群体。如何看待和解决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就业难和生活问题,值得党、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也需要全社会、高等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还能真正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促进一个国家实力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以及他们面临的一些需要注意的实际和具体的问题。从大学生就业现状出发,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现实,剖析了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挖掘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以期为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生活艰难。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
第一,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的概念在过去被不同程度地划分为一定的阶层和群体,但大学生并没有被纳入其中。然而,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和生活困难的增多和形式的更加严峻,大学生已经无形中被划分为真正的弱势群体,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一热点和焦点问题不仅引起了人们对这一状况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学术界的思考和讨论。徐州师范大学美术系杨在华教授曾在《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困难分析及对策》一文中提到:自2000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使用“弱势群体”这一概念以来,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弱势群体”进行了界定。认为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由于性别、经济贫困、身体残疾、心理障碍、竞争失败等原因而处于不利地位,出现学习、生活、就业等问题的大学生群体。比如女大学生、贫困生、残疾学生、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长相不好的“丑学生”,都属于“弱势大学生”。在“冒险岛”不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社会上存在着许多冷漠的态度和歧视的行为,使得弱视大学生这一群体无法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利,被无情地剥夺了公平竞争的资格,引发了各种社会冲突和矛盾。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的现状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这一现象不能不发人深省。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2003年为265438+20万人,2004年为280万人,2005年为333万人,2006年为465438+30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8年为665433万人。从详细的数据观察可以看出,毕业生人数激增,八年共计3533万人。据教育主管部门统计,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仅为35%,毕业后未就业的学生可谓异常严峻。如此庞大的基数已经形成,这是不争的事实。以前毕业生没有好的就业环境,又来了一批人,理想工作的短缺更加明显。虽然很多企业面临用工荒,提供的岗位都是普工岗位,全社会都在鼓励大学生去基层,从基础做起,但这与上学的终极意图相悖,甚至形成了教育无用论的局面。以至于他们高不成低不就,从而走向社会的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
第三,大学生就业困难和生活困难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办法。
1,大学生自身问题
首先,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自身问题密不可分。其次,诸多社会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和生活困难问题”这样的局面。
一方面,很多大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低,实践经验不足,实践能力差。在具体工作中做不了领导交办的任务,有怨言;其次,大学生就业观念错误。很多大学生被传统观念束缚,对工作期望很高。他们总是装出一副“天之骄子”的样子,姿态太高,缺乏对自己和现实的准确评价,缺乏正确的就业心态。
这些都需要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发展理念,认清自身现状,不要过于急功近利,合理降低就业预期,注重自身的经验积累和技能培养;要加强社会实践;树立“不平等、不依靠”的思想,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积极求职;要有勇于创新、勇于尝试的精神,挖掘和开拓创业市场,改变“靠父母”、“靠国家”、“走公务员之路”的传统就业思路;要积极打破思想枷锁,给自己一份激情。
2.企业存在的问题
2009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的余波逐渐退去,就业形式大大恢复。虽然很多企业面临用工荒的困境,但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经验歧视和性别歧视严重,无法提供合理的平台。此外,一些企业对劳动法的执行力度不够,缺乏培养和留住人才的经营理念,以至于眼睁睁地看着人才流失。
这主要表现在企业薪酬不合理,提供的岗位不匹配,劳动法执行不到位。很多企业总是对毕业生吹毛求疵,提出一些非常苛刻的就业协议条款,擅自延长试用期,无偿占有毕业生的劳动成果。虽然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规范和调整,但是企业的配合并不积极。如果每个企业的工资和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的基本工资持平,每个员工都有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那么就不再和公务员比,追求公务员之路的现象就会退却,从而扎扎实实地为企业服务。
因此,作为企业,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吸纳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的高校毕业生,为企业打造长期稳定的团队,不要因为短期的利润而影响长远发展的大局。
3.户口和失地问题解决不了。
户口和失地问题是全国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失业毕业生头疼的问题。众所周知,大学入学前的录取通知书规定“所有学生入学时必须向学校办理相关户口迁移手续”。对此,学生无一例外地将户口迁到学校统一管理。但是毕业后没有稳定的工作,户口回不到原来的地方(原来是农村的,现在村里不需要了),只好放在人才管理中心,变成集体户口。这要是拖个五六年,甚至十几年,一辈子都解决不了。没有稳定的工作,还要收档案管理费之类的费用。很多失业的大学生想通过自己原有的一点点土地生存下来,用于种植养殖创业,但仅有的一点点土地也在无形中被剥夺了,这让他们更加贫穷,生活更加艰难,导致更加脆弱和边缘化。理论上来说,失业学生是失地农民中最糟糕的一部分,但没人在乎。
国家应出台相关规定,保障失业大学生现有的土地权益,政府应协调当地城镇给予这样一个弱势群体——失业大学生应有的帮助,归还原本属于他们的土地,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到农村创业。
4.大学生最低生活保障不到位,政府机制不健全。
目前已针对农民、国家干部、公务员等不同群体制定并实施了相关保障措施:公务员有相对较高的待遇,完善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农民也逐步实行养老保险,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给贫困户低收入补贴。还有失业的大学生?一无所有,成为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
对此,国家也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形势下,制定相关的失业大学生保障制度,以促进社会的均衡和谐发展,推动社会关注度的建设。
5.岗位紧缺,竞争压力大。
统计显示,近八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500多万,统计就业率约为35%。另外,以往未就业大学生和高校上报的虚假就业数据,说明就业率有多低。解决这些毕业生,促进社会团结稳定,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
这就要求无论哪个行业、哪个部门,都要形成一定比例的就业。一方面,政府要规范和完善企业(国有和民营)的劳动保障制度,吸纳一部分人;另一方面,许多政府部门也应该有计划、有必要地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加强人员结构、年龄、文化、融合等问题的优化,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留下足够的空间。
6.提供农村创业平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全民创新,把创新创业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全体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参与自主创业。对于大学生,尤其是未就业的大学生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随着城市经济的崛起和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许多创业者选择了城市创业,却忽视了农村这个创业天堂。事实上,对于创业者来说,农村创业环境具有不可预测的发展潜力,农村具有市场竞争力低、环境宽松、风险低的优势。
党和政府要积极号召和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创业,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提供更多平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发展种植、养殖和新技术产业,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带动和形成新的就业群体。
7.创新自主创业机制不完善。
据调查,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有创业的激情,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受到这种困难的限制。虽然国家和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优惠。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机制还不完善,政策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手续繁杂。
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国家和政府要加大风险投资力度,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应从政策上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创业,为有志于创业的青年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培训,帮助他们筹集资金,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做到“扶其上马,送其一程”。有效解决风险投资和技术的问题。
在对大学生创业投资的优惠待遇方面,特别是在贷款问题上,国家和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差异化的信贷机制,要有针对性,争取手续简化,促进创业进度。至于以公务员做担保,以工资做抵押才能贷款的制度,国家和政府要加大改革力度,争取更便捷的方式帮助学生创业。因为涉及到创业资金信用问题,相关部门以公务员担保为条件,很多创业者找不到合适的担保人,形成了一种间接的限制和创业的壁垒。年轻有抱负的创业者虽然有创业的激情和热情,但没有平台也玩不起来。在免息支付担保上,是否可以尝试毕业证抵押+多户联保+实体相结合,或者采取一些其他方式。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创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实事,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
8.学历继续教育
在全日制大学教育的同时,学历继续教育应该得到认可,才能形成良好的补充。
目前国家和地方招聘中大量职位限制学历,学历继续教育颁发的文凭不被认可,但进入工作列表后,可以凭学历继续教育文凭获得加薪和晋升。这种矛盾无疑对考生不公平,增加了就业难度,提高了就业门槛。国家和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和一致的政策和法规。要么统一不承认,要么统一承认。
笔者认为学历继续教育是应该被认可的,因为既然国家允许这些机构存在,那就是合理的。一方面可以形成学历深造,增强个人学习目标,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和满足一定的人才供需。
9、加大对学校虚假就业信息的查处力度,加强就业信息管理,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通过调查和许多学生的反馈,我们知道,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就业率统计信息的上报工作中,虚假就业、强制就业的行为十分猖獗。或许是社会压力太大,高校为了应对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检查,都在极力吹捧就业率,因为各个学校持续的就业率会影响到明年的招生计划,而高校就业率的统计往往是以教育部下发的就业协议的签订为依据的。每年毕业前两个月左右,教育部会根据就业率制定下一年度的高校招生计划,很多高校都会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学生招生,尤其是一些鲜为人知的高校。很多省份和高校甚至拒绝学生报考教师资格证、出具党籍证明和不签就业协议暂不颁发毕业证书。这种行为的出现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这种统计方法导致了就业人口和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失真。
在某大学深入调查了几年,60%的就业状况出奇的虚假,甚至开玩笑说(其实也是现实)社会上一些大学附近的企业经营者有一碗轻饭:套某公司的印章,在就业协议上盖个章,交个10元或20元的手续费。这些现象,我们希望我们的媒体和监管机构能够在每年大学毕业之际,进行一次认真的调查和报道。
从上述情况来看(这里要强调是真的),不仅学校失去了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标准,从侧面也不难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国家每年只对就业做统计,但回访和调查其真实性是否真的认真执行就成了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对年度就业进行认真的回访。此外,国家法律法规要负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责任,严格查处弄虚作假的高校,对政府监管机构进行必要的处罚,并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真正保障学生就业,真正服务学生,打击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