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苏民的成就

脱胎换骨的郝素敏下定决心,要和时间赛跑,把失去的最宝贵的青春争回来。他的日程表里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他的家变成了教室和研究室。年轻时扎实的知识,训练有素的学术悟性和敏锐的洞察力,加上孜孜不倦的修养和坚持不懈的刻苦学习,使她在很多领域都出类拔萃:

在蒙古学研究中,他率先提出了“威拉特-西蒙古学”的设想,即在中国整个蒙古学中开辟“威拉特-西蒙古”民俗文化研究的分支,得到了国内外蒙古学界的认同和响应,并在中国付诸实践。他的论文《威拉特研究:一个综合性蒙古学分支的构想——以民俗学为例》(1987)等系列论文提交蒙古学国际研讨会,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和关注。先后出版了《蒙古谚语格律的调查与研究》、《蒙古西部民间文艺:建设与发展》、《蒙古西部的故事》《骑黑牛的男孩传》和《敦煌变文<孔子的问信>》、《文化透视:蒙古口头语言民俗学》等。,为建立本分科进行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

在蒙古族民间文化研究方面,他致力于蒙古语八思巴的解释、翻译和考证。65438年至0986年,率先出版了国际蒙古学大师N.poppe教授的名著《八思巴蒙古语碑文》的汉译本和注释,恢复了八思巴的原始形态,补充了我国现行的蒙古语。本书的补充形式客观地收录了中国学者的新成果,并增加了图版、字典等多种资料和文献。出版后,许多报纸刊登了新闻、采访和评论。辞书学家徐文侃在当时的《词典研究》中评价它是“一部材料丰富、检索方便的重要工具书,集中了外国学者的成果”;著名历史学家蔡美标教授认为此举是“功勋学者”;中国蒙古语研究专家、内蒙古大学副校长、教授鲍翔评价说:“这绝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翻译。”。

在整体民俗学/民间文艺研究中,郝苏民强调对各民族间民间文化的相互影响、变化和相互转化的观察和分析。蒙古语民族东乡、保安、裕固族、土族研究——兼论俄罗斯的蒙古、藏族、维吾尔、回族、撒拉族、卫拉特、东干、卡尔梅克、布里亚特等民族:对蒙古部落等方面的研究就是这一学术观点的实践过程。他的学术思想反映了中华文化之间的亲缘、影响、渗透、“和而不同”的多元性和“中华统一”的辩证关系。在人类学(民族学)领域,他强调民族志研究的规范化,即通过实地考察对第一手材料进行详细的描述、解释和比较研究;我们强烈反对用文献学的文本代替人类学/民间文化研究的唯一实证,拒绝实地考察,玩弄旧纸堆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