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戏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苗戏的舞台服饰很有特色,无论什么行当,都是以苗族的现代服饰为蓝本。然而,业余剧团和专业剧团之间,历史剧和现代剧之间有一些不同。在现代苗族服饰的基础上,专业剧团的服饰进行了许多改革,特别是在表演历史剧时。
苗戏的服饰很有特色,日常生活中的民族服饰都可以作为服饰。
总的来说,苗族服饰保留了我国传统的织、绣、挑、染等工艺,在使用一种主要工艺的同时,也经常使用其他工艺。或中选绣,或中染绣,或织绣结合,使这些服饰图案绚丽多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色彩上看,苗戏的服饰善于选择各种强烈对比的色彩,力求追求色彩的丰富厚重感,一般为红、黑、白、黄、蓝。从服装的构成来看,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服装整体感的要求。
苗族人在表演苗戏时也会带上各种首饰。如头饰有银角、银扇、银帽、银围裙、银飘头排、银簪、银别针、银冠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等。
苗族音乐风格简单,内容丰富。苗族音乐有一种刚毅、率真、粗犷、豪放,以飞歌为代表,又有一种温柔、委婉、细腻、深刻。
苗族音乐主要有飞歌、饮酒歌、旅行歌,也称玛琅歌、民歌、祭祀歌、儿歌等歌曲。歌声嘹亮,热情奔放。这类歌曲在苗族戏剧中有所体现。
酒歌有大歌、开篇歌、祭祖歌。苗族飞歌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苗歌,苗语称之为吼歌、喊歌、山歌。是青年男女在山水相隔时,大声表白以示诚意,邀约游人的一种情歌。
飞歌有时用在迎客和宴饮的时候。飞歌有三种:瓜丁、唐凯、湾水。音乐的结尾声音很低。苗族情歌四音音阶略低,尾音拖腔,力度起伏,低音委婉,抒情柔和。大部分是独唱和二重唱,少数是二重唱。
苗戏在表演过程中有四种不同的方式,有的用戏曲、歌舞剧设计音乐,属于戏曲风格;苗戏在民歌的基础上,借用传统戏曲的节奏变化来创造腔,是一种尝试。有的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山歌,在原始民歌的基础上按照情节和人物发展,甚至把几个同类型的曲调合成一首歌,赋予了唱腔新的生命;还有的采用曲牌连接的结构形式,在唱段中结合了板变的变奏手法来弥补不足。
根据曲调的特点,苗族戏曲艺人会采取相应的演唱方法。在做作品方面,没有固定的节目,表现形式根据剧的主题和演出单位的不同而不同。
苗戏剪贴画改编自苗族唢呐音乐。苗族戏曲中的锣鼓有两个来源。一是根据苗族鼓舞和舞狮的锣鼓,发展成为固定的锣鼓典籍。另一种是吸收京剧的锣鼓,稍作改动,用地方特色乐器演奏。
苗戏乐队也有一个学校和一个武术场。文昌除了二胡、胡忠、扬琴、三弦、笛子等民族乐器外,还有一些苗族音乐。如弦乐器“圆号乐器”是苗族戏曲的主要乐器,音色明亮,音域宽广,表现力强。竹唢呐也是苗族的传统乐器,音色明亮但音域太窄。
武戏中的打击乐有土锣、土钹、缠锣、竹鼓等。竹邦很有特色。它原本是巫师的迷信工具,在苗戏中作为五弦琴使用。
目前苗戏的舞台表演语言还没有统一,一般都有苗语和汉语。大多数专业剧团用汉语表演苗戏,而业余剧团都使用当地苗语作为舞台语言。
农村业余剧团和农村生活小戏多采用生活化表演,专业剧团多采用程式化表演。有的直接从苗族生活动作中提取程序,如走路、唱歌、站立等。苗族妇女摇手扭腰的动作很有特色,也被搬上了舞台。苗族人唱歌时有托腮的习惯,所以形成了全托、半托、假托三种方案。
苗族民间舞蹈包括芦笙舞、金鸡舞、铜鼓舞、木鼓舞和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芦笙舞是最受欢迎的舞蹈。艺人在表演苗戏的同时,还从苗族舞蹈中提取表演节目,从苗族巫师的骚动中提取短步、踏步等节目。此外,还借鉴和吸收了汉剧表演节目。
在表演过程中,艺术家们融合了苗族巫师的一些步法,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的苗族戏曲表演节目。在武术表演中,业余剧团主要以苗族武术为主,如苗拳、苗棍、苗刀等。
在苗戏之前,剧情单一,程序固定,在祭祀仪式中严格编排,仪式化程度较高。新中国成立后,友谊与陪伴是苗戏的标志性剧目。
1955广西大庙山县,现为融水苗族自治县。当时,文化馆的壮族干部秦桂清根据《朋友与荣作伴》改编了同名文学剧本,苗族曲艺《Goha》的一首歌,搬上舞台参加广西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从此,广西诞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剧种——苗戏。
1956年,由《Goha》歌本改编的《哈麦》再次搬上舞台,参加1957年1月举办的第二届广西民间文艺汇演,获得优秀编剧奖和优秀演员一、二、三等奖。《哈迈》由秦桂清改编,李道奇执导,执导。冯扮演哈迈,潘扮演梅加达,梁金星扮演古间谍。1960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哈迈》的剧本。
《哈迈》的情节是:相传古代天地相通,哈迈的母亲从天而降嫁入苗家。按照女人回叔门的习俗,哈迈要嫁给叔子从天而降。因为哈迈爱上了努力,生下了米卡达,所以被叔叔骗到了天堂,然后设计逃到人间。我叔叔带领很多人追她,逼得一对情侣投崖自尽。梅加达化作甘霖,哈麦化作清泉,惠及偏远苗寨的村民。
苗戏的声乐体系尚未形成,处于实验探索阶段,比如用原始苗歌作为演唱形式。原始苗歌的优势在于它的质朴和大众化。不足之处是旋律性不强,戏曲特色不够鲜明。
以苗族民歌为素材,创作新的唱腔,是专业剧团和部分业余剧团提高苗族戏曲音乐戏剧性和表现力的一种尝试。65438年至0958年,苗戏入城,一些专业表演团体对唱腔的发展进行了各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