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的发展史

以实验为特征的现代生理学始于17世纪。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出版了一本著名的关于血液循环的书,研究动物的心脏血液运动。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人类和高等动物的血液是从左心室输出,通过体循环动脉流向全身,然后在静脉聚集回到右心房,再通过肺循环进入左心房。这样,心脏就成了血液循环的中心。

但由于当时工具的限制,哈维只能依靠动脉血穿过组织的毛孔,通向静脉的推测。直到1661年,意大利组织学家马尔切洛·马尔皮吉用简单的显微镜发现了毛细血管,才弄清了血液循环的所有路径,确立了循环生理学的基本规律。19世纪,生理学开始进入全盛时期。首先要提到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他在生理学的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尤为重要的是,他的内环境概念已经成为生理学上的指导理论。他指出,血浆和其他细胞外液是动物机体的内环境,全身细胞直接生存。内环境的恒定的物理化学因素,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德国路德维希创造的纹身记录仪早已是生理实验室的必备仪器。他在血液循环的神经调节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肾脏的泌尿生理学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与他同时代的Heidenhain不仅提出了关于肾脏泌尿生理学的不同观点,而且首次用慢性胃制备的方法研究胃液分泌的机制,被称为Hayward的胃。这种小胃的制备方法,后来被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改进为乳头状小胃,证明了胃液分泌的调节既有体液机制,也有神经机制,它们都对消化生理学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亥姆霍兹不仅利用自己丰富的物理知识在视觉和听觉生理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创造了一种简单而又相当精确的测量神经传导速度的方法,为后人所称道。中国现代生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6年,在生理学家林克生的倡议下,中国生理学会成立,次年《中国生理学杂志》出版。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生理学报》。中国生理学家在该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