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首先,自然和简单的创新之美,自然这个词永远是新的。

陶的诗歌在诗歌主题、语言锤炼、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他的田园诗沿袭“骚”,继承“三曹”,开创了田园诗的先河。比如《归园》(三)写道:“种豆在南山下,草满豆苗;早上我会治理废弃物,把月莲带回家。”苏轼与友人读了这首诗后,无限感慨地在《袁殊铭》诗中写道:“读此诗,大叹。嘿,你犯了被晚露弄湿的罪!”通过陶渊明的田园诗,文人创作中第一次歌颂了劳动的辛酸。四十四岁以后,诗人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不幸,阅历加深,对衣食劳动有了更加现实深刻的认识。《西天取早稻》提出“人生属正道,故衣食为其终。不营,而求自保。”诗人优于金人和文学史上许多优秀的作家,是因为他通过努力找到了新的人生意境。他的《刘玉吟后檐,陶罗莉唐前》,语言通俗、朴实、凝练、深情,类似“田家话”,达到了“一语自然隽永,奢尽见真”(元好问语)的艺术效果。绿庭园树叶多,故知秋。在复兴市场的音乐中,草木来来去去,在闲暇的时间里,用朴实的语言意象创造性地体现出诗人对工作的新的理解和感受,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第二,平实的语言很美,奢华真的很纯粹。

陶诗歌中的平淡农事、田园风光、恬淡心境都是通过质朴自然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诗人以少胜多的艺术概括显示了这种魅力的含义和意义。比如名句“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就准确地传达了诗人自得的采菊兴致。起初,他无意中突然看到了这座山,那是偶然发现的内心喜悦。一个“看”字,让意境有了意想不到的趣味。《归园记》(三)中有一句“月上莲归”。如果是“戴岳”,只是给戴岳戴个星星,并没有什么感情上的利益。而“取月”就是把人和月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的形象和月亮的景象融为一体,使诗歌的整个画面布满了人的情趣。一条“带”表示人与月亮同行。这样,人的感情就流露出来了,诗歌的主观色彩就变得丰富了。陶的诗很少使用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词藻和对仗的典故,往往是实话实说。描写的风景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比如村庄,鸡,狗,豆芽,桑麻,小巷。然而这些平凡的东西,在诗人的笔下看似平淡,细细咀嚼却很美,有一种赏心悦目的魅力。

第三,真情实感的情感美给人一种亲切、单纯的感觉。

陶诗无论是叙事、景物描写还是抒情,都朴实无华,没有一点人工雕琢的痕迹。题材贴近生活,思想感情真实深刻。陶渊明的作品多以农村日常生活为题材,以普通的田园风光为题材,写的是日常熟悉的普通事物,如草屋、乌鸦、狗吠、小溪、春风、冬雪、松菊、飞鸟等极其普通的田园风光,以及工作、休息、饮酒、读书、邻里交往等日常的农村生活。普通的乡村场景第一次作为重要的审美意象出现。诗人有意把农村描绘成腐败的官场和肮脏的社会的反面,并加以赞美。很普通的风景,他却能体会到难以传达的人生真谛。经过他的描绘,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图。字里行间,诗人“久居牢笼,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欢快流淌,不刻意雕琢,不过度渲染,静静传递着人生的真情与良苦用心。农业生产劳动在诗人这里,也有一种“心连心”的感觉,如“晨兴,废秽,带月莲回家”,看到新苗茁壮成长,感受春风,有星月相伴,诗人的心该有多舒坦。乡村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笔下的戴岳形象,让我们觉得是那么的亲切和淳朴。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达到忘我的境界。

陶渊明在诗中对景物的描写不求雷同,也没有丰富的色彩。在叙事上,我们不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和故事的曲折性,只写我们见过的事和平凡的事,却表达了对世界的真情和对人生的真情。他无意准确生动地塑造山川,只想表达心中的一个世界。在他的作品中,巍峨的南山,野地里盛开的菊花,月光下归来的莲锄,厨房里升起的炊烟,夏日里满是清荫的堂前树林,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松、草、鸟,都承载着诗人的主观感受,反映着诗人的个性,既是具象的意象,也是理性的光。比如《饮酒》(五):“造屋在人境,无车马。问你能做什么,你的心远没有自我偏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越来越好了,鸟也回来了。这里面有真意,我都忘了想说什么了。”在喧嚣的环境中,诗人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为世俗的纷争所扰,独自徜徉到野外去欣赏风景,心与南山悠然相遇,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当太阳落山时,蓝色的空气升起,疲惫的鸟儿飞回它们的巢穴。这一幕构成了诗人心中一道美妙的风景,通向无限的愉悦。人生如是,人还能奢求什么?陶渊明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他对人生的真实体验。通过情感和景物的对比,自然地表达出既有趣又合理的文字。

第五,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时代

陶渊明的诗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方式和艺术境界,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以前的一些诗人已经注意到通过自然来理解生命的哲学,并因此产生了田园诗的萌芽。但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投向平凡宁静的农村生活。只是在陶渊明的笔下,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第一审美视角。陶渊明将农业劳动视为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并赞美其审美趣味,为后人开辟了独特的空间。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长期以来被概括为“质朴、自然、真实”。但这不是受民歌的影响,而是诗人自觉的审美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他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复杂意识破坏了社会生活中的自然性,人类自命不凡的行为破坏了人性中的自然性,对外貌和形式的诗性的过分追求破坏了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的诗里很难找到华丽的词语,更不用说深奥的句子了。陶诗中也常用对仗句,但简单,不刻意追求精致。陶渊明的诗是充满感情的,但他的感情不是躁动的、非理性的,更多的是冷静的思考,这种思考与哲学的思考相结合,达到了一种清远的意境。这种审美境界在他那个时代是前无古人、开创性的。陶渊明的诗激励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否定和反抗黑暗社会。平实、自然、朴素的风格是其基本主题,批判时弊、实现理想是其主要内容,《金刚怒目》这部作品是其豪放、刚强个性的表现,是一个和谐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