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首先我们看语文学科教育的任务。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质。什么是中国素质?用魏志成教授的话说,“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具有熟练的汉语交际能力和深厚的语言文化,即民族文化。”(现代阅读教学论)一句话,这里的语文素质就是语文素质。在中小学生学习的科目中,只有语文把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作为根本任务和目标。关于这一点,魏志成教授在他的《教学语言》一书中有更明确的阐述。“语文是一门教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学科。它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掌握汉语这一工具。”“语文教学的本质:以语文教材为书面目的语为例,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为口语目的语为例,以学生的语言训练为主线,以联系生活的语言为基础,达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的目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适应社会使用语言交际的需要。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言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也是语文教学的所有权。

其次,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来看。“汉语课程的主要学习材料是关于母语语言和母语语言结构的文章。”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语文教材中的一般文章,语言都是表达的手段和形式,只是风格不同。瞿先生区分了这种区别。他在《语文教师课堂行为的系统分析》一书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教材语言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逻辑语言,一类是艺术语言,分别位于日常语言的两侧。前者构成说明文和议论文的主要语言,后者是记叙文的常用语言:小说、文学散文和诗歌,艺术语言在报告文学、散文和剧本中也占很大比重。“可见,语言是语文教材的基本素材。语文教材之所以选用不同的课文,是因为学生要掌握不同文体的不同语言风格。这就把语文和政治、历史、地理区分开来了。

再次,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来看,语言也是非常明显的。“言语-语言-言语”模式是国内外人们学习母语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型显示了人类学中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人类学习母语,都是从模仿他人的言语行为和作品开始,入学后逐渐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规则,最后运用到自己的言语行为中——听、说、读、写。这里我不想区分“言语”和“语言”,我只想说明,语言学习贯穿于人们学习母语的全过程。从另一个角度看,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从语言到学习课文内容,再到理解课文思想的过程。课文是语言的集合体,语文教学应该是语文学科的核心。因为在内容、思想、语言的矛盾中,语言学习是“取得主导权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语言的学习,学习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的思想,显然是空洞的东西。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顺便说一下。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的关系。

最后,语文教学其实是语言教学的艺术。因此,人们非常重视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和课堂语言的培养和提高。这也说明语言学是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质。为此,瞿先生曾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就语文课程人文目标的实现而言,如何从‘死’字中‘激活’生机勃勃的意义,实现人文内涵和精神氛围,已成为师生共同的课题。”精神资源的非传递性习惯,赋予了教师“激活”领导者的角色和使命:“教师要在这些有文化意义的世界里,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进行再创造”,“把文字还原为言语,把死的文字变成活的语言”。这种言语行为“不只是把无声的话变成口语——它不是照本宣科的,不是从语言(词)到语言(词)。而是通过文字来看待思想,然后重新形成言语',从而衍生出与文本内容不同的语言,通过‘激活’的言语行为来消除文本精神与学生情感之间的疏离,沟通文本与学生之间的精神空间。”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教师“激活”的语言,我们如何“消除”、“疏远”、“交流”、“精神空间”。事实上,是语言连接了老师和学生,是语言连接了课本和学生,是语言连接了文本和学生主体世界中元文本的“意义转换”。如果没有语言,这一切都不会发生。数学、科学和文化的研究显然不具备汉语的语言性质。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语言是“汉语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之一。

关于“人性”,在性质之争中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但大多数人还是混淆了语文教育与语文学科的关系,所以更多的是谈论语文教育的性质。例如,李真曾在《一个重要的争论》一文中指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有几层含义:一是指汉字所包含的民族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发掘汉字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民特有的中国情怀,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尊重和发展人格,培养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