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乡土概述的内容。
乡土中国第三章重写下乡这个词:
单词的产生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前一章着重于空间维度,即阐述了乡村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会,因此无需言语;本章重点介绍时间模式。时间模式有两个内涵:一个是过去和现在的分离,是指人一生中不断学习的过程需要记忆来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经历。
第二,社会时间差距是指社会创造集体记忆和文化体验并延续。只有当生活发生变化,觉得自己记忆力不够的时候,才需要借用外在的工具,也就是文字,否则口碑语言足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
乡村社会的特点是“不动”——生活形态千篇一律,缺乏变化,所以从时间格局来看,乡村社会对文字没有需求。
中国本土简介;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写的一本书,专门研究中国农村。2004年4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4篇,内容涉及乡村社会的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制度、法律仪式、血缘关系、地理环境等。
本文总结和分析了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全面展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书中主要论述了差序格局、男女差别、家庭、血缘、地理等。语言流畅,容易理解。
作者简介及作品影响:
关于作者:
费孝通(1910至2005),本名一江。我祖籍江苏吴江。1920进入振华女子学校(现苏州十中)。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秋天进入东吴大学医学院预科。1930进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
1936年秋,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学习人类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40-1945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1945至1952任清华大学副院长、社会学教授。
作品的影响力:
费孝通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系学习时,他的导师是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教授。马林诺夫斯基对费孝通在中国农村的调查材料很感兴趣,指示他在1938年根据这些材料写一篇博士论文,即在英国出版的《中国农民的生活》。
费孝通回国后,遵照马林诺夫斯基的指示,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同时,继续在云南农村进行调查研究。《乡土中国》是农村社会问题的结果(家庭问题的结果就是《生育制度》这本书),据说连书名都是马林诺夫斯基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