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展望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后发优势;劳动密集型;工业和技术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规模增长了20.5倍,人均收入2010达到4370美元,跨过了高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4倍左右。与此同时,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真的提高了很多,我个人也有很多切身体会。1987从芝加哥回来。当时国家为了吸引海外归来的人才,有很多优惠政策。根据优惠政策,我可以免税带回“八大件”。“八大件”的内容有哪些?电视,冰箱,洗衣机(当时国内比较紧缺的东西),我带了一个热水器,四个电风扇,因为家里四口人,一人一个。那时候我无法想象每个房间都有这样的空调。近年来,不仅城里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整个国家包括农村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世界银行的贫困线是每天1美元。按照这个标准,过去30年中国已有6亿人脱贫。这一点意义重大,因为联合国有一个千年发展目标,它的第一个目标是在2015年使世界贫困人口数量比1990年减少一半。事实上,只有中国在几年前就实现了联合国的这一目标。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为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1998的东亚金融危机。当时普遍认为,东亚经济至少需要一二十年才能恢复。中国政府实行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避免了周边经济的竞争性贬值。金融危机冲击过后,经济要复苏必须启动内需和外需。东亚的经济总体上是出口导向型的,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与中国的产品竞争。为了在危机的冲击下复苏,需要增加内需,但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增加外需。如果人民币贬值,中国产品增强出口竞争力,就会占领他们的市场。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可能会纷纷贬值,导致所谓的竞争性贬值,加剧经济动荡,对大家都没有好处。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没有让人民币贬值,从而避免了竞争性贬值的不利后果。同时,在1998至2002年期间,中国保持了当时世界最高的8%的经济增长率,刺激了东亚地区的经济复苏。东亚经济在危机两年后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最大的贡献就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
另一个例子是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这是自1929纽约股市崩盘引发整个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冲击。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4万亿元的积极财政刺激政策,使中国经济在2009年第一季度出现复苏,并保持了9%~10%的增长率。中国经济也成为这次全球经济复苏最重要的动力,这也是对全世界人民的贡献。
所有这些成绩都出乎意料,因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媒体和学术界就一直在预测中国经济何时崩溃。虽然到了90年代末,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增长了20年,直到2001,有一本非常流行的书叫《论中国的崩溃》,在国外书店和机场书店都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但是,从2001到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不降反升:从1978到2000年,年均增长9.7%,而从2000年到2010年,是10.5%。事实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自己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成就。改革开放初期,他的目标是中国经济在20年内翻两番。当时我在北大读研究生,想知道20年平均每年翻两番的增长。那时候没有电脑,只能手工计算。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算出来,20年翻两番的年均增长率是7.2%。我认为那是一个不可能的目标,因为经济学中有一个“自然增长率理论”。用漂亮的数学模型和历史实证经验说明,任何一个国家,除了战后或自然灾害后的经济复苏,都不可能长期以每年7%以上的速度增长。当时,我认为邓小平同志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政治家,因为中国有一句老话:“取之以法,止之以得之;方法对了,只会得到下一个。所以,如果你把目标定得高一点,可以激励全国为那个目标努力,哪怕达不到7%,能达到5%或者6%就不错了。但是现在发现,邓小平同志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提出的二十年增长百分之七点二的目标不仅实现了,而且超过了。不仅持续了20年,现在已经持续了30多年(年均增长9.9%)。虽然7.2%和9.9%的差距看起来不算太大,但是经过30多年的积累,差距是非常大的。如果年增长率为7.2%,那么32年后1978的比值只会增长9.2倍,现在每年增长9.9%,32年后就是20.5倍。
我想讨论的是:为什么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为什么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没有取得同样的成绩?为什么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后没有取得同样的成绩?相对于1978,中国确实进步了不少。而美国的人均收入是5万美元,中国只有1/10,只有购买力平价的20%,所以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只有保持高增长率,才能赶上发达国家。那么,这样的高增长率能持续多久呢?
作者简介:林毅夫,著名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第二,中国经济为什么能持续快速发展?
为什么中国经济从1978开始,30多年来一直以9.9%的速度增长?高速增长是18世纪后出现的新的文明现象。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逊认为,在西方世界,18世纪之前,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0.05%,即人均收入翻一番需要1400年。那时候其实是一个停滞不前的社会。那时候一个人的寿命只有三四十岁,就算活到七八十岁也看不到什么经济发展。进入19世纪后,人均收入增速突然提高了20倍,从每年只有0.05%提高到每年1%,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照这个速度,70年人均收入可以翻一番。也就是说,在19世纪,如果一个人有幸活到70岁,在他弥留之际,可以看到他的收入水平比一个孩子翻了一番。进入20世纪后,人均收入的增长率又翻了一番,从只有1%提高到每年2%,因此人均收入翻一番所需的时间减少到了35年。到20世纪,西方国家的平均寿命可以达到70岁,也就是说人的收入在一生中可以翻两番。从1400到35年,确实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速度还在加快?原因是18世纪出现了工业革命,加快了技术发明、创新和升级的速度,产业结构也从低附加值的农业向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变。这样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成为提高人均收入的物质基础。
工业革命后的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主要动力。中国在18世纪之前领先于世界,但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中国从一个文明最繁荣的国家变成了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原因不是中国退步了,而是其他国家进步很快。西方工业革命后,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经济突飞猛进。而中国还停留在前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经济翻一番还需要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所以落后了。
但如果说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那么落后国家其实是有优势的。这些优势是什么?工业革命后,发达国家的工业和技术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他们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必然来自于自己的发明创造。发明需要大量的投入,但成功的概率很低。根据一些研究结果,平均有65,438+000项投入到前沿技术的研发中,只有5项技术能够通过测试并申请专利。在专利技术中,真正具有商业价值的其实只有一项。也就是说,如果投入100项,最后真正能为生产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只有一项。当然这个专利可以有世界市场,回报会很高,但是那99个专利都被水漂打了,没有回报。然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采用的技术和产业之间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就是经济学上的后发优势,因为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是创新。所谓创新,就是下一个生产阶段使用的技术优于现有技术,生产率高,进入的行业附加值高于现有行业。然而,创新不一定是最新的发明。如果发展中国家善于利用后发优势,即采用世界上现成的、成熟的、比他们现在用的更好的技术,创新的成本就会很低。因为这些技术很多都过了专利保护期,即使还在保护期,只要超过10年,基本上就不用交专利费了。利用这些技术,不仅成本低,而且风险小。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懂得利用后发优势,创新的成本和速度会比发达国家快很多。
二战后,共有13个经济体(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中国台湾省、中国香港以及其他几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了每年7%以上的经济增长,持续了25年以上,中国是在改革开放后才成为其中之一。改革开放后中国之所以能增长这么快,主要原因就是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但是,后发优势一直存在。为什么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取得这样的成就?这和发展战略有关。
鸦片战争后,中国追求民族复兴,推翻了满清政府。经历了军阀混战,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直到1949新中国成立才意识到,没有军工就没有国防工业,没有国防工业就要挨打,军工就是重工业。因此,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提出了重工业优先发展。这个目标很伟大,但是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当时重工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产业,最先进的产业一般都有专利保护,要用就要交很高的专利费。更重要的是,那些先进的产业通常被认为与国防和安全有关,即使你愿意为它们付费,人们也不一定愿意出售它们。所以你必须自己搞研发,付出的成本至少和发达国家一样高,因为他们有更好的基础。第二,这些产业不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当时是农业社会,资本相对匮乏,资本的价格按照市场来说也相对较高。这个高级产业是资本密集型的,最重要的成本是资本(资金)的价格。如果是在开放的市场,这些企业是无法和发达国家的重工业企业竞争的,没有生存能力。他们需要国家以低利率和低汇率提供保护和补贴才能生存。而且重工业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当时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经济国家,大部分生产活动在广大的农村,剩余很少。只有政府通过工农剪刀差动员起来投资重工业。这样的发展战略有其成就——60年代造出原子弹,70年代把卫星送上天空——但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资源配置严重错位。应该说,中国当时劳动力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比较优势,但得不到发展的资金,这也是70年代初、80年代民生日用品大量短缺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中国改变发展战略,允许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很快成为“世界工厂”。比如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在中国其实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板块,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比较优势,有竞争力;有竞争力才能创造利润;如果有利润,可以投资;投资之后,资本增加了,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从极度劳动密集型到相对资本密集型。在这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可以发展得这么快,而在改革开放前却不行的原因。
如果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的比较优势,为什么其他转型中的国家,如苏联、东欧、拉美国家和很多非洲国家不能取得同样的结果?他们的问题根源其实是一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斯大林模式”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计划经济体制,都是在相对落后的机制下发展现代工业。所以他们的规划配置产生的问题和国内是一样的。
二战后,即使是资本主义阵营的发展中国家,也按照当时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思想,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以后。当时的发展经济学只看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上的差距,即先进的重工业是发达国家的优势产业,落后的农业和自然资源产业是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产业。因此,有人建议,发展中国家应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问题与中国一样,有许多扭曲、政府干预、低效的资源配置和被抑制的热情。
中国从1979开始改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但是到了2000年,回顾这些国家从1960到1980和1980到2000年的发展,可以发现他们未来20年的经济增长率是1980到2000年。为什么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连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他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却更慢,危机也更频繁?这其实和他们推行所谓的“华盛顿知识”有关。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很多扭曲,类似于发展经济学建议发展中国家建立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思想。《华盛顿知识》建议发展中国家实行发达国家的制度,而这种制度是一种理想的市场经济制度,它主要包括:全部私有化,所有国有企业私有化;自由化和开放自由贸易;市场化,资源由市场配置,价格由市场决定;稳定,即政府预算要平衡,采取稳定的宏观政策,对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行业中不具备生存能力的企业不再补贴。
推行“华盛顿知识”适得其反,因为“华盛顿知识”只看到了经济中普遍存在的扭曲,而没有看到扭曲的根源是什么。如前所述,5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如此多的计划干预和扭曲,都是为了保护那些在优先发展的重工业体系中没有生存能力的企业。如果通过扭曲实现的保护和补贴立即取消,所有这些企业都将倒闭。但是那些企业工人多,如果都倒闭了,会有大量的失业,社会政治不稳定,当然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绝大多数推广“华盛顿知识”的国家,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这样的社会经济后果,同时也认为这些产业是先进的,是国家现代化所需要的,所以绝大多数政治家和民众都不愿意让它们破产。因此,在实施“华盛顿”改革后,这些国家引入了许多其他更微妙的扭曲、保护和补贴。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措施比原来的措施花费更多的钱。比如,俄罗斯的重工业现在由8个寡头控制,对这8个寡头的保护和补贴比90年代初实行转型政策前要多。
为什么?90年代初,我曾和国内外很多经济学家争论过,因为那些产业不符合比较优势,企业不具备生存能力。私有化后,私人老板为了国家繁荣,绝不会自掏腰包补贴他们。私人资本家只求利润,不做不赚钱的事。私有化后,私人资本家会以这些企业无法生存为借口,要求国家保护补贴。在还是国有财产的时候,不管是部级单位还是局级单位,管理者都是公务员。公务员可以以此为由要求保护补贴,但不能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否则就是腐败,违法。但是私有化之后,你越想要,就放进你的口袋。
& ltDIV & gt钱多是理所当然的,所以私有化后的保护补贴会比国有时期多。当时只是理论推导,现在大量实践证明我的观点是正确的。
为什么中国不仅避免了像苏联东欧那样的崩溃,还保持了社会稳定和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原因是中国采取了渐进式的双轨转型模式。对于原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重工业部门,明知没有生存能力,需要保护和补贴,也要承认这个现实,继续给予必要的保护和补贴,同时引入利润留成、承包责任制和可以提高生产积极性的股份制。只要经营得好,收入可以更高。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此外,我们将对具有比较优势和原来受到抑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开放政策,鼓励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进入。因为这些新部门符合比较优势,发展很快,所以资本积累也很快。随着资本的积累,比较优势得到了发挥,许多在50年代和60年代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已经能够自我维持,能够与其他国家的产业竞争。同时,改革后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资源,这些资源可以用来补贴那些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人,使整个经济顺利地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
3.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还能持续多久?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的快速增长能持续多久?潜力有多大?从前面的分析来看,要看技术差距,也就是落后的优势有多大。技术差距本身说明中国相对落后,但也是一种资源。如何衡量这种差距?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是人均收入水平,尤其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因为人均收入水平代表了劳动生产率的水平,而劳动生产率反映了技术和资本的使用情况。目前可以用于跨国史研究的最新数据是麦迪逊教授2008年的数据。2008年中国人均收入是美国的21%,日本是1951,中国台湾省是1975,韩国是美国的21%。
从1951到1971的20年间,日本年均经济增长9.2%。中国台湾省从1975到1995的20年间,年均经济增长8.3%;从1977到1997的20年间,韩国经济年均增长7.6%。都是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中国改革开放后,也采用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如果日本能保持20年9.2%的增长率,中国和台湾省能保持8.3%的增长率,韩国能保持7.6%的增长率,中国应该有潜力在2008年之后再保持20年8%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换句话说,完全可以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我国的工业和技术水平,充分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发挥后发优势,再保持20年年均8%的增长速度。经过20年的高速增长,日本的人均收入从美国的21%变成了65.6%,中国台湾省变成了美国的54.2%,韩国变成了美国的50%。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保持8%的年增长率,那么到2030年,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收入应该至少达到美国的50%,因为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如果到2030年人均收入是美国的一半,中国经济整体规模将是美国的两倍,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如果按市场汇率计算,可能会低一点。如果按目前2: 1的水平折算,到2030年中国经济总体规模至少相当于美国。
2030年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会是怎样的?与代表最先进国家的美国相比,中国可以继续利用后发优势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当然,达到美国人均收入的一半,相当于韩国和美国的差距。当时,许多行业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届时,中国需要更多的自主研发,这是从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过渡。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是看好的。
占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