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论文主要是针对学校或者学生的一些问题。怎么写,选什么题目?
摘要
现在中学生中存在非主流现象,他们的群体可以分为开放型和外向型两种,大部分与社会和性格有关;孤僻内向,其形成多与家庭和性格有关。正确对待非主流学生,首先要辩证看待,不能盲目仇视“非主流”学生。要改变非主流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必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你。对于孤僻内向的学生,要尽量减少刺激,给予更多的关心。改变非主流学生,要从大处着手,发扬和尊重个性,扬长避短。
关键字
非主流叛逆心理人格
主体
最近网上流传各种90后学生的诡异事件。互联网被定义为“门”事件,包括哪些记录门...
当然,网上流行的东西你也不能全信。有些人为了求新,故意把一些偶然的或个别的例子放大成普遍现象。相反,中学生崇尚非主流的现象确实值得关注,而且不仅仅是在城市,还有向农村中学蔓延的趋势。
有一个农村中学九年级的学生。他父母不给他穿衣服,所以他喜欢穿奇装异服。裤腿的小号可以在地上扫地,他的外套上还有奇怪的图案。冬天只穿两件衣服,夏天穿厚衣服。他的头发足够长,可以编成辫子。虽然他只有十五六岁,但他已经开始留胡子了。老师命令他来上课前剪掉长发,他的父母把他拖到理发店,但他们没能让他像囚犯一样剪掉头发。
可能这个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非主流”,但是他的行为与众不同,行为古怪,其实就是“非主流”的体现。那么,什么是“非主流”?非主流是指不属于主流的东西,如文化亚文化、宗教异端、人群中的异质性等。非主流是相对于主流而存在的概念。非主流就是张扬个性,与众不同,非主流,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注重符合自己心意的衣着、服饰、言行。
学生中的非主流群体是怎么形成的?
非主流群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开放外向型,即主动追求型,这种非主流的形成多与社会和性格有关。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对一些年轻人来说单调且不够刺激,所以他们寻求新奇。事实上,这种追求新奇是一种创新,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所以“非主流”的出现并不是一件坏事。然而,当一个自称“非主流捍卫者”的人模仿其他非主流时,他就不再是非主流,他不再是个体,他只是众多非主流的克隆体。
另一方面,非主流也是年轻人表达内心孤独的一种手段。一般来说,主张非主流的学生多为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一代”,是市场经济发展后新的“富二代”。他们大多是自称90后、90后“愤青”的新新人类。他们没有太多的传统文化记忆,也没有太多的政治历史包袱。与80后相比,他们对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事件更加漠不关心,他们没有融入主流社会的愿望。他们欣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生活方式。他们痴迷于歌手、电影明星和电脑。他们经常去歌厅、舞厅和网吧。他们懒惰,为生活中的琐事烦恼,贪图个人享受,责任心不强。道德和爱情观,生理和心理都早熟,有强烈的“利己主义”,情绪波动大,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对老师和父母的话绝对反感,争取婚恋自由,早恋现象突出...
另一种非主流是孤僻内向,即被动形成,多与家庭、性格有关。家庭破裂、家庭变故或家庭暴力都容易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导致他们自卑或自闭,无法融入主流。这样的学生往往自暴自弃,不喜欢一切,不轻易相信别人,拒绝接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类似外向的非主流学生,都爱走极端。别看这类学生平时沉默寡言,但一旦受到伤害,就可能“沉默中爆发,或者沉默中死亡”——报复、自杀、离家出走等等都会出现在这类学生身上。
学生小杨就是这样的孩子。他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摔东西。这个时候,年轻的他只能躲在房间里哭,却不敢大声说话。二年级时,父母离异,他被判给父亲,但父亲整天出去吃喝嫖赌,母亲也不去看望他。从此,他开始“自暴自弃”——不爱学习,不做作业,不上进。他没有朋友,性格孤僻,经常和同学打架。让老师教育他也没用。上初中后,因为老师的一点批评就离家出走了,游荡了十多天才被找到。
非主流群体的教育是所有老师都很头疼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后果往往非常严重。一旦出现问题,社会的目光往往聚焦在学校和老师身上,仿佛学校和老师才是“非主流”群体做出出格行为的根源。但是,对非主流群体进行引导和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如何正确看待学生中的非主流群体呢?
首先,要辩证客观地看待“非主流”。“非主流”和任何事物一样,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前所述,非主流群体追求新奇是一种创新。教学中强调的“人格教育”不就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吗?语言表达的创造性,解决数学问题的新思路,对一个问题的新看法,都是非主流学生大显身手的机会。2010高考,如皋中学王云飞学生不拘一格,用古文作文,引起轰动。如果他们一味地坚持主流,墨守成规,怎么可能有新的东西?因此,对“非主流”学生的正确引导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非主流”的人如果能很到位的展现自己的个性,会被欣赏和接受;太与众不同就不好了,不仅破坏了自己的形象,还会导致一些跟随者,从而破坏班级纪律,对班风产生不良影响。比如有个学生喜欢和老师唱反调,从来不买老师的账。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不良风气上升,连换几个班主任都没用。
我们自然很讨厌这种学生,但是它又能怎么样呢?凡事有利有弊。怎么才能一棍子打死?对于这类学生,学校和老师要给予更多的正面引导,努力化不利为有利;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我们应该相信邪恶不会压制正义。主流是大多数人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不会被推翻,因为“非主流”毕竟是少数。
要让非主流学生改变非主流行为,关键是要让他们服从。而非主流学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强烈的逆反心理。对他们来说,任何说教都可能没有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非主流的学生呢?
要求学生服从,说明老师是以自己为主宰,可以颐指气使,对学生发号施令。新课标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新课改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你可以要求学生听你的,但你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作为一个有经验的人平等地提出建议。这样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你,把你当朋友。也许就不会有代沟,不会有逆反心理了。
其次要想一想,学生为什么会有逆反心理?也许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老生常谈,或者每一句都是空洞的说教,让人无法接受;可能你的话要求太高了,人家根本做不到。那样的话,他还不如不做,就不听了。比如你让一个后进生在课上背一篇古文,他知道反正背不了,就不背;如果你降低要求只要他背一段,那就试试吧。如果你的话不真诚,不容易接受,你就不能指望很多人会听。一句好话会改变你嘴里的味道。例如,你可以说,“你在这篇课文上花了很多时间。多花点时间就背出来了。好好努力,老师相信你。”结果你说:“你怎么了?学这样一篇课文要花那么多时间!明天一定要背给我听。”这样能防止学生叛逆吗?
第三,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那些非主流学生服从。老师说的,学生做不到也没用,所以我们的话要有可行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把要求降低一点,降低一点,再降低一点,让一些“差生”享受一点成功,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那么他们一定会听你的。对于一些固执的学生,我们要做他们喜欢的事,让他做他高兴做的事,容易做的事,然后慢慢让他做别的事,这就需要我们分析学生的心理,奉承他们。我们的指令要让学生愿意做事,虽然别人不愿意做事。另外,我们说的话要有分寸,让我们的话听得进去,听得进去。不管是谁听了“不”“绝不允许”“必须要做”“如果不能完成……”,大家都很反感。
对于孤僻内向的非主流学生,应该采取另一种教育方式。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缺乏关爱造成的。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对这些学生的刺激,因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差,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也许我们不需要有太多的言语,只要对他有默默的爱,持之以恒,我相信真诚的爱一定会融化自闭症学生心中的坚冰,让他重新回到主流群体。
改变非主流学生,要从大处着手,不要拘泥于细节。非主流学生大多是有个性的学生,所以要努力提倡和尊重个性,努力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