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了这么多,为什么别人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
如果时间有限,可以直接看标题加深字体。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么尴尬的事情?比如你和一群人聊了很多,指出了很多东西,别人却一脸模糊,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更有甚者,你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论文,期待老师的表扬,得到的却是“未知题目”的简短回复;或者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认真准备了老板告诉你的东西,你汇报的时候也把准备的东西都讲了,但是老板来了,说:“然后呢?”那你就尴尬了。你明明说了所有的信息,为什么别人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
造成这些尴尬的原因可能是你的“逻辑表达”出了问题,而这与逻辑思维密切相关。高肖的《麦肯锡教的写作武器——从逻辑思维到文案写作》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这本书不仅教你如何进行逻辑思维,而且对你的写作、解题、说服都大有裨益。与你分享!
本书分为两部分:基础部分和实用部分,如下图:
全书的分析将分为两篇文章。本文是基础篇的引言,将从逻辑表达的起源——“信息”入手,以了解信息的分类、清晰表达和设计。有了这些基础知识,我会在下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书中的“实用部分”,具体来说就是高山法的解题故事展开法。
一、逻辑表达的基本概念——信息、主题、分段
开头提到的三种尴尬情况都有一个共同点:你已经明确表达了你想表达的所有信息,但人们还是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逻辑表达的几个基本概念——信息、主题和分段。
(1)信息的类型
有三种信息:描述性信息、评价性信息和规范性信息。
例如:
描述信息——“这个杯子的容量是500ml”;
评价信息——“这椅子很有设计感”;
规范性信息——“我们团队会尽全力超越其他团队,尽快开发出新的协同办公系统”。
但很多时候,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不一定只是要表达它所包含的信息,还要给接受者不同的感受。特别是有时候测量结果不是评价信息,却容易和评价混在一起,有暗示作用。这一点现在很多擅长营销的人都在用,比如“我怎么一年看300本书”“我这样一个月赚了100000”。换句话说,我们只需要陈述一个事实(叙述性信息),人们就会自己推导出令人信服的评价信息,比如“一年读300本书”,意思是“这个人读书很好”,“一个月收入100000元”,意思是“他的方法很好,否则不会有这个成就”。
此外,有时评估信息对每个人都有规范作用。比如“收购阿里公司是个好主意”的评价信息,可能会被解读为“阿里公司应该被收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解读?是因为评价信息中隐藏着一个连接评价和标准化的行动原则,而刚才的解读,“一个好的想法应该被实施”就是隐藏在评价信息中的行动原则。
(二)灵活运用各种信息
了解了信息的类型后,我们大概就可以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了(说了很多他们也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1.首先,当别人说“我不明白”的时候,可能是对方不明白叙述的信息。这是专业分工造成的。如果套用一些专业术语或者行业成语,会导致对方不理解。比如你说“我的笔记本是4G RAM”,如果对方不熟悉这样的专业术语,那么他当然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其次,别人知道你说的话,但还是不知所措怎么办?那可能是他期待你接下来的评价信息。我知道你的笔记本是4G RAM,但那又怎样?此时,你应该回答他:“RAM容量越大,你同时打开和运行多个应用的满足感就越强。”
3.当你传递评价信息时,对方还是看不懂,这时就需要出现规范性信息。你可以发出这样一个规范的信息:“所以,你应该这样买这个笔记本。”
“不过,这并不能保证对方会认同你,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明白你的意思。但是,如果对方连理解都不能,更别说认同你了,那么说服对方的前提就是他能理解你。”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要把三个步骤都走完,尤其是在了解了对方的一些评价标准和行动原则之后,我们可能会故意走最后一步,不传达规范性信息,效果会更好。比如,与其明确表达“本科生要多读书”的规范性信息,不如只传达“读书是度过大学生活的好方法”的评价信息。这样委婉的催促别人做点什么。
另外,有时候只是传达叙事信息会比较委婉。比如,一个正在演讲的老师小声对主办方说:“入口处的学生开了半米。”主办方肯定会心领神会,关门大吉。但这种方法只限于非常了解对方的知识水平、评价标准和动作原理,否则很容易被误解和尴尬。可能得不到消息的组织者会说:“老师,你烦吗?”然后打开所有的门?"
(3)设定具体的主题
“信息是指发送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主题是发送者表达的内容。”虽然主题不是信息,但它可以限制信息的内容。题目不一定是有主语和谓语的句子,只要是名词短语就可以了。
例如,我们给出这样的信息:
我们公司...
1.不要模仿其他公司的产品;
2.默认隐蔽开发;
3.重视基础研究;
4.每个市场都有研发基地;
5.积极与高校合作发展。
从信息中推断主题确实很难,但这是逻辑表达中非常重要的关键技能。主题与信息量的匹配程度是设置主题的关键因素。主题不能太大,不能说是“公司的策划”;也不应该太小,说是“公司R&D基地的建设”。所以主题容器的大小要适中就好,太大了,主题下的内容就会空了;如果太小,信息就会溢出。那么这些信息的主题应该是什么呢?它可以是“公司的R&D政策”。
第(4)分段
分段是指一个主题下多个排序信息形成的块(可以由几个段落组成),是逻辑表达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这个比较好理解。小时候,老师会不停地唠叨:“不要只拿一段,要记得分段!”!分段!至少三段!“从版面设计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分段是为了减轻读者的视觉负担,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表达单一信息的句子或段落形成区块,使表达更集中、更有重点。
第二,如何清晰地表达信息
一条信息或者一篇文章是否容易理解,取决于它的清晰程度。我们应该追求表达的清晰,而不是“故弄玄虚的自恋”。如果目的是测试别人的阅读能力,像出考题一样,会增加阅读者的负担。
如何清晰明了地表达信息,我们从主语、连词、具体性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些技巧:
(一)主体明确的表现
要理解表演,首先要注意的是主体是否清晰。
首先,主语不能缺少,否则容易被误解。比如“我公司很重视与A公司的独家交易,但最近开始与另一家公司进行交易,很令人不安”这句话就很麻烦。谁最近开始与另一家公司进行交易?是我们公司还是A公司?再说一遍,谁在担心?是我们公司还是A公司?还是你亲自发言?
其次,为了让主语更清晰,我们需要让主语和谓语尽量靠近。具体来说,可以使用这两种方法:
1.缩短主谓之间的解释;
2.根据情况,分成两句话来解释。
比如“在昨天的例会上,老板听说今年创收提前达到目标,以及明年的工作安排和人员调整,非常满意。”这里的主语和谓语(感觉很满意)距离太远,读起来让人喘不过气来。
改进方法一:“在昨天的例会上,老板听到今年创收提前达到目标以及明年的工作安排和人员调整后,非常满意。”现在主谓接近了,但是之前的状态还是很长,读起来还是有点累。
改进方法二:“老板在昨天的例会上感觉很满意。因为他听说今年创收提前达到目标,还有明年的工作安排和人事调整。”先说结论,然后在原因的解释中,把后面的谓语(hear)拉到前面,使其更接近原因解释的主语(he)。
(二)文章一气呵成,即逻辑思维
如果每条信息之间的关系是模糊的,那么语境和主题的关系也必然会变得模糊。所以,为了传达正确的意思,大家要尽量正确地使用逻辑连接词,清晰地表达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下列连词是最常用的:
比如:“由于市场不景气,企业开始陷入困境,房市持续下跌。”这句话的意思不清楚。“陷入困境”和“市场下跌”这两个信息是什么关系?平手?还是因果?
如果要表达并列关系,可以用“不仅如此”、“同时”、“尤其”、“甚至”等连词来表达对“相加”的解释。所以这句话可以改成:“由于市场不景气,各种企业陷入困境。而且,住宅市场也开始下跌。”
当然,如果要表达因果关系,可以选择结果在前,原因在后的“原因”连词,或者反过来,使用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的“归因”连词。那句话可以改成:“因为市场不景气,企业开始陷入困境,所以房市持续下跌。”
最后,不仅要考虑单个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考虑整篇文章的逻辑,比如标题与标题、标题与副标题、副标题与副标题之间的关系。但无论哪个层次,都会与其他信息产生关系,而这些关系必须用逻辑连接词来表达。
逻辑清晰的最大好处,如上所述,就是减轻接收方的负担。
(三)具体的话语,反映自己的内心
除了上面提到的主语缺失、衔接模糊之外,阻碍表达清晰的最大因素就是太多的抽象表达,比如“* *”、* *”、* *力、“推”、“调”。这种表演的主要问题是把具体解释的担子扔给接受者去处理,不能给人以具体行动的层次。
比如我说“这学期要加强人才培养机制。”这句话只是一个方向性的指示,但是很模糊。“人才培养机制”到底是什么意思?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强化”?再比如,“我们的团队必须提高凝聚力”,这意味着接受者无法连接到具体和适当的行动。
另外,抽象的表达虽然能立刻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和方向,是理性的表达,但是很难动摇对方的情绪和感受。换句话说,接受者不可能因为读过你的文字或者听过你的文字而产生代入感和画面感。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就不多举了。
三、如何建立逻辑表达的框架?
我们将学习如何设计信息,即如何建立逻辑表达的框架,以上面分享的信息的类型和表达方式为基础,重点学习以下技巧:
(一)金字塔结构:逻辑思维的核心技能
在金字塔的构成中,你最想传达的信息被放在最顶端,称为“主要信息”;其次,在主要信息下,其次是“关键信息”,假设文案由章节组成,那么每一章的信息就是关键信息;最后,再往下,也就是塔底,就是“二级信息”。
如果关键信息相当于章节,那么次要信息就是构成章节的分段信息。通常在金字塔结构中,只想到第三层的二级信息就够了。
说白了,我们以写论文为例,涉及到金字塔结构,就像我们做一个大纲,搭建一个骨架。首先你要想好主要信息,也就是论文的标题(文章的主题);其次,你分章节,是为论文主题服务的;然后,章下是节。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整体逻辑结构可以有一种视觉俯视的效果。在基本的逻辑命题下,你可以有理有据、有条不紊地布局一个确定的叙事,这样你不仅能看到森林,还能看到树木。
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检查每个逻辑层次上的信息是否属于同一层次,然后检查信息量、信息类型、抽象和表达风格是否统一。以论文为例,金字塔结构的好处是可以检查文章的大部分是否服务于论文的总主题,每个部分下的小标题是否服务于大多数,小标题下的要点是否服务于小标题。是否有论据支持每一点。这种循序渐进,循序渐进的论证,会让人相信你说的确实有道理。
(二)结论法:用什么信息做推论?
结论法就是把特定的信息作为结论,然后论证这个特定信息的工作方法。其实这是一个推理工作,在推理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跳跃陷阱”。
根据我们对信息的不同分类,演示的方式也不同:
1.使用因果论证和经验论证。这个很好理解,比如“这个水杯的容量是500ml”,那么你用尺子量一下膜的体积就大概知道它的容量了。这是用理性解释的论证方法,即因果论证方法;还有一种实证的实证方法,更简单,更有说服力,就是实际注水测量。
2.评估信息:基于评估项目或评估标准。比如要论证“刘是优秀人才”的评价信息,那么就要找到判断一个人才是否优秀的评价标准,然后说明刘是否符合评价标准,作为论证的依据。
3.行动原则的演示方法。规范性信息背后一定有某种作用原理。比如上面提到的“收购阿里公司是个好主意”的评价信息,很可能被解读为“应该收购阿里公司”,因为信息中隐藏着这样一个行动原则“好主意应该实施”。所以,在论证规范性信息时,最重要的是认识到隐藏在逻辑背后的西欧原理,然后判断对方是否同等重视。
(三)抽象,化繁为简
设计信息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一种适度的抽象表达或具象表达,阶段性的抽象是完成这一目的的基本功。什么样的抽象表达才能称之为“中庸”?
例如:
太高:“昨晚家里的哺乳动物整夜不停地叫,吵得我睡不好觉。”
太具体了:“昨晚家里的小太郎整晚都在叫,吵得我一夜没睡。”
温和:“昨晚家里的狗叫了一夜,吵得我一夜没睡。”
换句话说,太抽象太具体都不利于表达。
抽象既不是“链式想象”,也不是“局部提取”;
连锁想象:学校-教育-教育部-官僚机构-国家-文化;
部分提取:学校-教学楼-玄关-鞋柜-室内鞋子-走廊;
抽象方法:学校-教育实施-设施-建筑-建筑-文物。
成功的抽象思维必须在抽象中包含具体,而不是相反。
(四)抽象法:将一些具体信息转化为抽象信息。
如果说结论方法是从无到有,那么抽象法则就是提取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同一本质。也就是说,法制史概要是一种从信息群中国中提取它们* * *相同本质的方法,以减少表达的字数。如果用金字塔结构法,其实汇总法也可以理解为把若干具体信息整理成一个抽象的上层信息。
但值得注意的是,抽象思维的抽象方法并不是删除大量信息,而是更多地对事物建模。比如我们想让他从梯子上拿起泥土,结果他把泥土物理切开,只递过来一块鹅卵石,就是到处删除很多信息的感觉;然而,即使丢失了细节,物体的本质仍然是清楚的。用刚才的例子来解释,就是把真实的地球抽象成一个地球仪。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每种方法不一定是单独使用的,而是经常混合在一起使用的,比如结论法和抽象法。
通往法律的道路是漫长的
法学理论,烟酒,僧侣,律师助理,甚至更多跑在法律道路上的学者。
在此与大家分享青年律师成长路上的感受和经历,向大家展示一种积极健康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偏激,不愤世嫉俗,充满希望,理性。
感谢您的认真聆听。我很高兴成为你的朋友。祝我们都前程似锦,心平气和地谈一谈漫漫长路!
如果你觉得可以分享,请点个赞或者留言交流!!!
版权打印为您的作品打印版权632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