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道生平简介

袁宗道(1560 ~ 1600)本名伯修,本名潘宇,字石朴。明代文学家,明湖广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十七年(1589),礼部试第一,殿试成为二甲(川)第一秀才。第二年,他被帝国理工学院编辑,并获得庶吉士奖。在复古派鼎盛的情况下,独推白居易、苏轼,成为公安派代表人物之一。万历二十五年八月,国子监写满东宫为官,“鸡鸣而入,寒暑不绝”。万历二十六年,三元* * *在京西郊郭崇寺发起组织“蒲萄社”,并赋诗抨击“七子”。万历二十八年(1600),十一月四日(65438+二月九日),累死于北京。40岁的时候。光宗继位,为礼部右侍郎。清新美丽,稳重平和。15年,在东宫为官,“广交省内朋友,单纯社交”,“不收他人钱财”。他死后,口袋里只有几块金子,几乎不能下葬。

他是22卷本《白素斋集》的作者。他的诗歌和散文创作不像别人,大部分是自发的,真诚的。他的代表作有《谈山一》、《方上山》、《小西天一》等,但他的作品和袁宏道一样,内容匮乏,这也是他的创作思想造成的。袁宗道推崇白居易和苏轼,他的书房取名“白素斋”。明万历年间,以王士祯、李攀龙为代表的仿古体仍有较大影响。袁宗道极力反对,与兄弟袁宏道、袁中道志同道合,被称为公安派。他认为文章的精髓在于言论。古文是留下来的,要借鉴。“学其意,不必泥其言”。要想言出必先有“理”(思想知识),“从生,从理到文”,如先秦两汉、唐宋,“理皆填于胃,文随之。”其次,要有真情实感。“心中无喜而欲笑,无悲而欲哭,只好假借耳仿”(以上皆见《论文》)。由此看来,他的诗歌创作不是模拟的,而是率真自然的。游记散文,如《谈山I》、《方上山I》、《小西天I》;竹简如答同学会二、答三哥二、答朋友等,都很有感情,很感人。散文中的一些章节如《读大学》《读论语》等,比较容易理解和警醒。但他的杂文大多以文人的闲情逸致、讲道理、谈禅为主,社会意义不大。诗歌创作不如散文,优秀作品少。

袁三兄弟在“公安派”文学理论的形成过程中,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反复的理论斗争中,三元形成了有序的梯队。袁宗道是第一个反对复古的先锋。正如文学评论家钱在《历代诗话》中所言,“公安派”实际上起源于伯修(袁宗道)。”袁宗道很早就推崇白居易和苏轼,并把他的书房命名为“白素”,意思是提倡通俗、贴近口语的文字,使作品通俗易懂。袁宗道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弘道兄、中道,号三原,弘道其实是公安派的头目。他的系统理论成为公安学校的文学纲领。他反对盲目仿古,主张文字应随时变化。他的目标是去伪存真,表达精神。他认为,自然的精神可以引出文章的趣味和韵致,它们都来源于“无心”或“童心”。他高度赞扬民间通俗文学是“蒙昧”的“真实声音”。袁宏道的散文富有特色,清新明快,在《结婚》中表现突出。如今,有280多封信和200多篇散文。作品真的很感人,语言简单,没有斧头的痕迹。他写了1700多首各种风格的诗,成就不如散文。著有《我的篮子集》、《金范集》、《解放集》、《广陵集》、《瓶花斋集》、《小碧堂集》、《破颜斋集》、《宋华有草》等。今天,钱伯承编著了袁宏道的《吉剑学派》。袁宏道一直无心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他是个秀才,但他不想做官,就去拜师读书,周游山川。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游玩,写下了许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初到西湖》。他天生热爱自然景观,甚至冒险登临。他曾说:“爱惜身体,爱惜生命,何必游山玩水?”“死在冷石里总比死在床上好。”(开贤寺到黄岩寺的瀑布)在近水攀爬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对文学创作的热情特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