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乡愁文化的历史特征

乡愁是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培育出来的文化现象,是在亲情原则下形成的人际关系的凝聚力。两岸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两岸乡愁更加扎实健康稳定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各民族也在滚滚江水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乡愁文化。乡愁是人们离开家乡,思念家乡亲人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和行为。也是对家乡的无限眷恋。由于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闽台两地人民相互迁徙,久而久之,最终形成了双向互渗的闽台文化。本文着重论述福建人迁居台湾后对故土和乡亲的情谊。一、离家时的思乡之情明清时期,福建人大量移居台湾省。他们有的是被招募的,有的是郑成功的部下,还有的因为生活所迫而逃亡避难。如今,除了原住民高山族以外,台湾省的汉族同胞几乎都从大陆移民过来了。汉族同胞的直系祖先或旁系祖先能在大陆找到祖籍,他们血管里流的血也能在大陆找到?摇篮血?。早些年,去台湾的同胞除了商人,大部分都是一贫如洗的孩子,知识文化水平低,不善言辞。他们的人生愿望就是踏踏实实在异乡挣钱,让他们将来回国也有机会过上安稳的生活。他们的乡愁是一种简单的离别之情。他们在台湾省,隶属于大陆。他们勤奋工作,相互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台湾省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从而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去台湾省的福建人用家乡的名字或姓氏作为地名,如嘉义的九间厝、泉州厝,台中、宜兰的海城、长泰、南京。地名以人名命名。例如,林凤英来自林凤,陇西人,郑成功部。[1]在聚落中使用家乡地名,寓意着移居台湾省的同胞一种不可言喻的归属感,让后人念念不忘祖籍的认同感。移居台湾省的同胞建立自己的团体组织是多样化的。同姓同宗的村落,一般是血缘和地缘的统一;也有公婆进入这个亲属圈子,在同一个城镇不同姓氏的同一个地理位置生活,建立起邻里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宗法血缘关系的亲近感。它的作用不仅是邻里,也是村民。特别亲密痛苦,大家互相帮助支持。再加上私人田地的扩大,逐渐发展成为农业区,在耕作上自发互助,在经济上和生活上互相帮助。台湾省第一人唱:?戴上斗笠遮天蔽日,牵着李哥去水田里。李哥一天比一天出汗多。让我们一起努力!?【1】这首《割稻子》生动地描述了大家互相帮助收割稻谷时的情景,就像闽南丰收时节的生动景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人口增加,迁入台湾省的新老户交替发展,导致台湾省社会空间的复杂化和多样化。随着商业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城镇相继形成,原来的同乡和宗族亲属分道扬镳,分散到各个城镇。为了联络感情,增强同乡力量,涌现出许多同乡会、宗族协会、民间信仰团体,村民组织向海外延伸,建立世界级同乡。这种宗族组织将乡愁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些协会的作用是调解内部纠纷,合办红白事,帮助找工作,凝聚力量,把松散的组织绑在一起,成为联系乡村友谊和宗族的轴心。台湾省同胞对大陆的怀念从未停止。在远方难以亲近的条件下,他们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怀念。用简单的语言和演唱形式表达* * *吧:?我爷爷在唐山,他来台湾省烧炭。?他们隔海相望:眼看着太阳西沉,鸟妈妈住在巢里,孩子冷。抬头看我妈,她无处可看,看到了云外的几座山。?【2】离开亲人,思念慈母,是如此的悲伤和深沉。这些都表现了台湾同胞强烈的乡愁。闽台乡愁传承了丰富的本土文化艺术,乡愁是文化积淀的结果,文化以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就像台湾省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一样,是民族价值意识的融合。对于怀旧而言,文化价值认同必然会对怀旧产生催化作用。因此,对台湾省同胞来说,这是一个传承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情感契机。简单而深刻的民间谚语流行于福建和台湾。方言?。比如?乡亲见乡亲,说得好。千万不要离开家乡,树大招风,叶落归根。家里的月光是多么明亮啊!,水在家里是甜的。福建金门和厦门两个门。家是难以割舍的,家是难以离开的。?等一下。[2]这句经过历史长河提炼的经典格言,从哲学上揭示了两地人民对家乡的亲切认同感。乡土气息浓厚的闽台民歌,饱含着乡土亲情。两岸唱着同样的歌,吟着同样的歌,传递着同样的心声。许多民歌,其中一些最初是在福建南部唱的,后来流传到台湾省;有的发源于台湾省,后传入闽南。犁园戏、高甲戏、木偶戏,以其古朴典雅的意境、典雅的音色,萦绕在台湾同胞的心头,引起乡愁,影响着台湾省艺术的发展,培养着他们热爱中华文化的民族自豪感。二、国难当头的民族大义情怀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台湾省同胞也经历了苦难和挣扎的过程。他们的乡愁已经升华为对家乡、民族、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荷兰到日本殖民者,侵略者占领台湾省近200年,台湾省深受其害。在荷兰殖民者的统治下,汉族和高山族同胞团结反抗。著名的爱国者是郭怀义,他从大陆到台湾省经商,组织人杀荷兰人。【1】祖籍长泰的朱一贵,迁居台湾省做官,也起兵造反;[2]林为反抗荷兰统治,为台湾回归祖国献出了宝贵生命;[2]荷兰殖民者最终被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被驱逐出台湾省。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在日本殖民主义者的欺凌下,台湾省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割让给日本。从此,台湾汉族人民和高山族同胞为了拯救祖国,维护民族大义,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浪潮。台湾省人民继续上书台湾省总督,要求清廷避免割台省;爱国人士邱奔走于台湾省与大陆之间,竖起起义的旗帜,表示如果朝廷把台湾省割去日本,人民不满意?,?愿大家战死沙场,丢掉舞台,永远不想放弃舞台。?确认台湾省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充分体现了数百万台湾同胞的崇高民族气节。台湾省爱国同胞以诗、赋表达了壮志未酬、逐客令的悲壮情怀。郑成功写下了《归台》这首诗,宣告了荷兰殖民者的彻底失败。用了十年时间才恢复了根基,才开赶走了荷兰人易。天恒还有三千客人,很难离开。?[3]抗日战争时期,诗人连横在一首诗中写道:?我也吃过杨九的苦,一个人在海边。虽然中原是付瑶,但这个古老的国家仍在下沉。自古以来,谁没有死过,而知寿命不长,而衣服凄凉,正义恢复了呢?。[4]表达了台湾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民族忧虑。邱高呼:?主人公说,郑燕平很惭愧,眼睛被打碎了,山的一角是绿色的。当葛再一次指向东方时,他发誓要在大海上留下碑文。?[5]表达了诗人驱逐日寇、收复失地的决心。诗人的爱国精神鼓舞了祖国人民反抗日本殖民者。日本占领台湾省期间,为了保存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捍卫祖国尊严,激发爱国热情,许多台湾省同胞开办私立学校,讲汉语,教育子女学习汉语。当时很多书院被日本人取缔解散,台湾省同胞收养?文昌阁天一阁?中国传统教育机构以其他形式保留了下来。在民间,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文化传播,利用传统节日传承中国文化。比如?上元节?、?玩灯笼?和其他习俗,从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正是在外国侵略者统治台湾省的特定环境下,从爱国者、民族英雄到普罗大众,由热爱故土、抵抗侵略而将朴素的乡愁升华为民族正义感。三、期盼统一夙愿的爱国情怀近几十年来,台湾省同胞的乡愁已经表现在寻找、热爱、建设家乡的层面,而统一夙愿是两岸人民乡愁的最高境界。50多年来,大陆和台湾省一直分隔,两岸亲人很难相见。大陆改革开放后,提出?三通?促进和平统一。台湾省当局也放宽了人们进入大陆的途径,(历史论文)出现了两岸关系缓和的趋势。民间交流的不断扩大使怀旧进入了一个新的形态。由于长期的隔绝,我们并不十分了解对方。一旦接触,感情就复杂了。总结起来有三种情况:第一,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台湾省同胞对大陆还是有留恋的,这是主流。台湾省虽有几代人,但根在大陆是肯定的。确认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台湾省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希望并追求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第二,老人在台湾几十年了,却在大陆有亲戚朋友。现在他们老了,想家了。第三,一些年轻的台湾同胞从小接受西方教育,缺乏对大陆的了解和中华文化的熏陶,对大陆祖籍的感情变得淡漠,产生了忘祖现象。台湾同胞回大陆的基调是追寻祖先足迹,寻找亲人下落,探访祖国山河,重新定位乡愁。台胞回大陆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行业、同乡团体、个人游等;有学术讨论,也有求医问药。年龄结构从老年人开始,然后在青壮年中增加,形成探亲返乡热。他们回老家与亲人团聚,与分离几十年的妻子重逢;嫁给一个相恋几十年,现已白发苍苍的爱人。真热情。有些台胞不知道自己的祖村,也不认识什么亲戚。只是当他们依稀记得县城的名字,随团去大陆,一个人翻山越岭去县城,却实现了多年的思乡之愿。许多台湾同胞带着台湾省的土特产,祭奠祖先和黄帝陵,登上长城之巅,张开双臂放声歌唱。这种情况很让人感慨。当他们回到台湾省时,他们带来了大陆的土壤和当地的产品,他们纷纷吸收传统的民间文化,以表达他们无法表达的乡愁。地方友好是从血缘乡团的概念演变而来的。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祭祖。先祭祖,后祭鬼神,不仅是理性的,也是充满感情的。它发扬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返璞归真的伦理精神。重新整合了台湾同胞与大陆亲人的人事关系。他们以虔诚的态度修建祠堂和寺庙,再次确认了自己与内地亲人的信仰认同。台湾同胞表达乡土情谊和宗族观念的最好方式,就是重写中国传统乡愁和文化心理的族谱。去台湾的同胞,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员流动大,随着社会的变迁,同宗成员走遍了世界各地。近年来,台湾同胞热衷于编纂家谱。这样,氏族制度和秩序就清晰了。联系两岸及海外的宗亲。比如惠安百奇郭氏族谱,1987台湾省再版,追根溯源,繁衍几十年。台北郭氏宗祠落成记录中提到的族谱:?我们的家乡白旗在福建省惠安县南部。各民族都可以艰苦奋斗,生活节俭,靠打渔种地劳动,靠航海向外发展。那些寻求进步的人来到了台湾省和台湾海峡群岛。现在居住在台湾省的400多户人家。?[6]家谱还介绍了郭氏家族的著名人物、诗人、作家和科学家,表明了郭氏家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激励了家族后人努力进取、积极向上,加深了海峡两岸和海外郭氏家族的感情。这几年来,台商冲破种种障碍,通过各种渠道到大陆投资办厂。虽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有在家乡为亲人想办法做生意、确定发展定位的想法,但实际上是让台湾同胞与故土团聚,也有利于祖国大陆的经济建设。一位台商说:?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后代,我想看到我们的民族在世界上骄傲、富强,这是我孜孜追求、努力奋斗的目标。?许多台湾同胞热心大陆公益事业,为祖国教育振兴、家乡建设贡献力量,捐款支援灾区、扶老助残,奉献一片爱心,以表报国之夙愿。台湾同胞追求祖国统一,就像春节吃团圆饭,中秋节吃月饼一样。他们渴望祖国的团结和谐,渴望中国人民早日实现统一。他们说:?祖国统一是千秋大业,振兴中华是千古宏图。既然我们国家全体人民都愿意敬酒,公私分明,为和平统一共同努力,来补天?这些肺腑之言,代表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是乡愁的最高境界和情感内核。乡愁是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培育出来的文化现象,是在亲情原则下形成的人际关系的凝聚力。增强台湾同胞的思乡意识,有赖于深化和扩大两岸交流。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必将增强祖国对台湾同胞的吸引力。在交流过程中,除了经济上的互动,这将促进两岸的繁荣,台湾同胞也必须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成就及其原因。丰富文化交流内容,弘扬两岸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断消除隔阂,维护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通过文化桥梁搭建乡情通道,使两岸乡情更加扎实、健康、稳定发展。参考文献[1]闽台文化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2]论台湾省的历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3]福泰诗选[M]。人民出版社,19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