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约会和建立关系的区别
第二天,男生问女生,“那你现在应该是我女朋友了吧?”
美国女孩回答:“不,虽然我很喜欢和你在一起,但我还没准备好太快成为男女朋友。让我们保持联系。”
后来经过多次约会,他们正式确立了男女朋友关系。
女孩后来说:“你当时吓到我了,这么早说我是你女朋友也太随便了,很容易就认了一个人。”
男孩一时间哑口无言,他想不通到底是谁不经意。
不难看出中国人和美国人在约会方面的不同:
中国人习惯先建立关系,再进行深度交流,而美国人虽然表面上对“性”更开放,但对“恋爱关系”的边界却很保守。
在中国传统的爱情故事里,很多美好的自由恋爱总是受制于世俗的价值观。
反观西方人的爱情观,他们更向往自由主义,大胆追求,主张“以人为本”。
正是不同的文化和爱情观导致了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恋爱和约会习惯。借情人节之机,边肖将和大家一起比较中美爱情关系的差异!
美国的约会文化
在美国,约会通常意味着男女一起去看一场电影,喝杯咖啡,吃顿饭,这是增进相互了解,寻求幸福的好机会。与中国一对一的约会文化不同,这个阶段的美国男女可能不会只和一个异性约会,他们可能会同时和几个异性约会,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那个人。
在美剧《《绯闻女孩》》中,当瑟琳娜开始和一个有好感的艺术家约会时,她失望地发现自己还在和很多女孩约会。然而,在艺术家向她解释了自己对约会文化的看法后,塞丽娜表示理解和接受,并继续与艺术家约会,直到他们同意成为一对一的关系。
在中国,在约会阶段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一对一规则,否则会被别人认为是“渣男渣男”、“性格不好”、“花花公子”、“不靠谱”。
不仅如此,中国文化中的约会往往目的性更强。比如,大部分从天而降的男女约会的目的是能不能谈恋爱,恋爱的目的是结婚,好像“没有结婚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所以中国男女在约会阶段的“一对一”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结婚的目的。
美国人在成为正式男女朋友之前,约会阶段可长可短,可能会“进化”成男女朋友,维持现状或“退步”,不像中国人对彼此关系的阶段非常清楚。
以下是普通美国爱情会经历的过程:
会议
恋爱的开始,也是男女第一次见面的阶段。
闲逛
一起出去玩,参加聚会等。这个时候大家就像朋友一样相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认谁会是自己下一次约会的对象。
约会约会
通过初步了解,双方已经确认对方是自己想进一步了解的对象,于是开始了单独约会。吃饭、逛街、看电影都是这个阶段的日常活动。
总的来说,两个人的关系似乎有点暧昧,但没有名字,只是对彼此的了解更深了。
在约会过程中,美国青年大多采用AA制,不会给双方造成压力。即使以后不在一起,也有可能自然而然成为朋友。
另外,在这个阶段,两个人在向对方发出好感信号时,也会把握好分寸。相比意义重大的“我爱你”,他们更愿意先说“我喜欢你”,以维持轻松友好的关系。
关系建立关系
通过一步步的相处和了解,双方已经慢慢过渡到了“确立名分”的阶段,这时男方会正式宣布对方是自己的女朋友。
接下来就是订婚,结婚,甚至有的情侣直到有了孩子才结婚,只是维持一种“关系”的关系。
可以想象,在男女交往过程中,如果任何一方不满意,自然可以随时终止接下来的发展,而无需对对方承担任何责任。
关于性行为,除了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性行为可能发生在男女从见面到发生关系的任何阶段。
比如美国人热衷的酒吧文化,在酒精的作用下,第一次见面阶段就可能发生性关系,只要双方愿意。
这并不是他们以后还会继续交往或者约会的信号。当然,也不排除他们继续约会、相亲甚至步入婚姻殿堂的可能。
需要补充的是,与中国传统印象中的酒吧不同,美国的酒吧文化是一种正常的社交方式。一些适合年轻人的酒吧,所有265,438+0岁的美国年轻人都可以去,单纯的喝酒,放松,交朋友。
当然,这些行为是建立在美国“性教育”的高度普及和美国法律对“性侵”的严格控制基础上的,对于在性关系中处于劣势的女性来说,可谓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措施。
美剧《摩登家庭》中的母亲克莱尔为即将上大学的女儿海莉准备避孕套,以备不时之需。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青少年性观念的开放程度,以及家长面对这类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客观现实的性教育观念。
美国人VS中国人的“早恋”
大多数美国人从青少年和高中开始约会,这在美国社会被认为是正常和随意的。
一方面,青少年可以通过不断谈恋爱来积累经验,获得情感上的成熟。即使青春时期的关系难以持久,美国青少年在经历失恋、分手等挫折后,也能在感情中迅速成长。另一方面,他们可以更早的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爱情,形成自己的爱情观,所以在感情方面不容易被父母干涉。
在中国,“早恋”是一个独特的概念。大多数家长视早恋为“洪水猛兽”,“一见苗头就杀”,生怕影响孩子的成绩和前途。
我在美国读高中的时候,我的寄宿家庭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8年级,女儿10年级。两个孩子都分别有男朋友和男朋友。通常寄宿家庭的妈妈不仅会送她们去约会,还会经常邀请她们的男朋友和男朋友来家里玩。这又让我震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