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建安文学」?

建安(196—220)是东汉献帝的国号。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统治的结束大约花了50年时间。东汉末年,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吸引了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叶手下的一批人。建安诗歌是社会从分裂、动荡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的产物。“天下大乱,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使建安文人胸怀宽广,追求理想雄心勃勃,生活积极洒脱,抒情风格直白、质朴、苍劲,形成了建安诗歌独特的轮廓、浓郁、悲凉的风格。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新局面,确立了“建安体”的诗歌美学风格。

建安文学的代表是“三曹”、“七子”和蔡琰。

曹操(155-220),本名孟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诗人。如今,有20多首诗。他的一些诗歌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百姓疾苦的社会现实。比如郝记录了汉末董卓谋反前后最黑暗混乱的历史,描述了军阀争权夺利造成的悲惨现实:“甲生虱,姓尽亡。白骨裸露在田野里,它们中间没有一个人,也没有啼叫声。留遗者有数百人,思想断矣。”诗的另一部分表达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抱负。如《看海》描写了登上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见所感,表现了作者处理宇宙的精神和宽广的胸怀;“虽贵寿”表达了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短歌》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求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曹操创造性地用古代乐府铭文写时事,如《陆璐行》、《好李星》,本来是葬礼上的挽歌,但在曹操的作品中,因其反映现实的鲜明性,被称为《后汉书》。此外,他的四言诗为已经僵化的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曹操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自己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操的散文最突出地体现了与汉代不同的质朴、典雅、优美、生长的风格。他的代表作品《让郡县知道真相》《让圣贤不被逮捕》都是质朴自然,朴实无华,不受礼仪的束缚,不加雕琢,直接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内心。

曹丕(187-226),子桓,曹操次子。公元220年,他废了汉献帝自立,辅佐魏文帝。现存诗约40首,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多是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主题除了一些宴饮享乐的诗词外,主要表现游子思家,人思妻。通过传统题材,表现世态炎凉、风起云涌、世态炎凉、生灵涂炭等时代气息。款式美观大方。其中最著名的两首《葛炎行》是我国最早的完整七言律诗,对后世歌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描写女性在萧瑟的秋夜辗转反侧,思念远方的人,细腻委婉,缠绵悱恻,经久不衰。曹丕文章的语言越来越优美,带有强烈的排外感和抒情性,代表了文章从质到国的倾向。如与吴的《质书》,在追忆往事、感伤逝者的过程中,描绘了友人的心情和自己轻松的气质。以悲凉真挚的感情,流畅委婉的语言,优美的文笔,是一部含蓄深情,情感丰富的佳作。

曹植(192-232),曹操的第四子,字子健,天资聪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当时的悲情。如《看鹰》两首诗描写了洛阳的荒芜残破,而《泰山傅亮诗》则描写了海滨百姓的极度贫困生活,都表现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另一类表达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充满乐观和浪漫。如《白马篇》以一个英勇善战、意气风发、渴望上国难的游侠形象,表达了其“死于国难,死于突然”的英雄情怀。

后期主要是表达自己被送走被抛弃的悲痛和愤慨。大致有四种题材:一是表达对自己和朋友被迫害的怨恨。代表作是《白马的王彪》。全诗共分七章。愤怒地控诉曹丕集团对兄弟诸侯的残酷迫害,表达了悲愤、恐惧、苍凉、愤慨等各种曲折复杂的感情。二是《永远在我心里》这种传统题材,通过思念妻子和抛弃妻子的委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七伤诗》表达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代表着对一个女人的思念,从中寄托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带有伤感的感情和新奇的想象。三是直抒胸臆,抒发抱负。比如《杂诗》第五部,表达了一个人慷慨报国,不甘隐居的志向。第四,游仙诗,除了少数求仙、服食长生的诗外,大多是通过传统的游仙题材,表达对隐居、避世的向往。

曹植的诗歌兼具文学性和艺术性,成就斐然。他对诗歌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艺术上注重旋律和技巧的描写,具有创造性,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钟嵘《诗品》对其诗的评价是:“人品极高,言为华懋所采,情为雅怨,体为文采。”曹植也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文人,现存的三分之二都是五言诗。他以卓越的创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由平淡的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愧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曹植的散文抒情抒情,叙事理论简洁有序,感情色彩浓厚,看似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比如《求自测表》,充满了引经据典、反复比喻、层层推进、真挚情话,淋漓尽致、婉转地表达了一个人的忠诚和渴望做事的心情。在艺术形式上,大量运用了骈文,但又可以平行散放,句子长短不齐,错落有致,所以整齐而不软弱。

其《洛神赋》是黄三年(222)曹植过洛水时,想到洛水之神的传说。整篇文章笔触细腻,措词华丽,生动地刻画了女神美丽灵动空灵的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与神相遇时无法割舍的无尽哀愁与失望。

建安棋梓

孔融

(153-208)

孔融,家族成员,孔子第二十世孙,鲁曲阜人。他年轻的时候把一个大梨给了哥哥,自己拿了一个小梨,所以他是神仙。这就是“孔融给梨”的故事。早年参加讨伐董卓,后为曹操效力,但因劝阻曹操进攻刘备而被处死。

作为建安长子,他文才丰富。现存的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歌。散文,如《推荐一张平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辞藻华丽,富于情侣味;《与曹操谈禁酒令》幽默。他的第二首诗《杂诗》,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丧亲之痛,悲凉动人。

其实孔融是有家族史的。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鲁曲阜人,后为曹操所用。

陈琳

(?- 217)

陈琳(?——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建安七子之一,擅耍章法,为大臣。《长城洞饮马》是他的诗歌代表作。以秦筑长城的故事为借口,揭露重徭役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王灿

(177-217)

王灿子钟铉,杨珊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建安七子之一,成就最高。他的《七伤诗》和《楼颂》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七伤诗》之一(《西京之乱不算什么》)描写了为躲避荆州之乱,饿死妇女在前往长安途中抛弃孩子的情景,深刻揭示了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可怕景象和人民的深重灾难,令人目瞪口呆。《楼颂》是我在荆州麦城城头的时候写的。它主要表达了思乡之情和未能满足我的才华的悲伤。它充满了感人的力量,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

徐干

(171-217)

徐干,北海(今山东省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主要作品是中伦,曹丕称赞这本书文字优雅,足以流传后世。”(《与吴质书》)和他的爱情诗《思房》,也写得激情澎湃。

阮瑀

(?-212)

字于,号陈六圩(今河南开封),建安七子之一。章表书记很优秀,代表作是《为曹公和孙权写作》。《驱离北国》这首诗,描写的是孤儿被继母虐待的痛苦,更为生动。

杨颖

(?-217)

杨颖(?-217年),字德廉,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诗,随笔数十首,代表作《五面司令立张太和诗》语气哀婉。

刘真

(?-217)

刘真出生于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建安七子之一。今有诗十五首,其中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善于对比和比较。

建安七子是指东汉末年建安时期,除曹石父子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灿、徐淦、阮瑀、杨颖和刘震。“七子”之名,始于曹丕《典论论文》:“今文人有鲁孔居,广陵陈张,王参,北海许,刘晨阮瑀玉娟,汝南荥阳德联,东平商贾刘振。生了七个孩子的人,学业一无所有,文字一无所有,千里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