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教育:中国机器人教育的现状
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主要表现是竞赛,这说明机器人可以拉动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示范的力量推动他们进入课程。观察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有四种方式:
一是从学校、少年宫、大专院校等单位招募一些对机器人感兴趣的学生,组成智能机器人学习小组,可以作为学生开展活动,代表地区参加各种比赛。这种形式是机器人进入中小学生视野的第一种、最多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其次,智能机器人技术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普及在大中城市非常普遍,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开放情况相对成熟。
再次,智能机器人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之一。这种形式正处于形成阶段,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常规开设正在开始。但这无疑会给信息技术学科带来新的活力,会改善当今信息技术教育重软件应用轻编程开发的局面。
第四,智能机器人教育作为研究课程进入中学。由于研究性学习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机器人教育的长期性和个性化决定了如果通过研究性学习来推进,将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由于研究课程地位决定的课时不足,大班额难以组织,这将影响机器人教育的整体推进。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学术界就开始研究机器人教育。笔者对中国学术界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以“机器人教育”、“机器人教学”、“机器人竞赛”为关键词和索引,对“中国全数据期刊网、中国学术会议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了检索,时间为1979至20 L2 03 15。经过筛选,发现。据统计,以“机器人教育”、“机器人教学”为关键词的文献有651篇,“机器人竞赛或机器人比赛”的文章有905篇。
通过以上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机器人教育进行了研究,但在各个研究内容上的投入明显不平衡,中小学机器人教学的活跃度与研究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力度明显不对称。研究者将研究重点放在机器人竞赛上,直接导致机器人教育理论研究的缺失,最终导致机器人教学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难以深入课堂。可以说,目前“机器人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机器人竞赛”的发展。
同时,作者对与机器人教育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内容分析和研究,并根据其内容进行了分类:机器人教育的价值或意义、机器人教育存在的问题(或阻碍机器人教育发展的因素)、机器人教育的开发与设计、机器人教育的应用现状、机器人教学方法、机器人教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国外机器人教育的研究。其中,对“应用现状”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是最多的内容。而关于最重要的课程设计的相关文献只有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