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1994]?

诺贝尔经济学奖:当代世界经济学的桂冠

2005年诺贝尔奖评选专题

约翰·纳什被认为是经济学中最不幸和最幸运的人。22岁创立博弈论,重建经济学基础;8年后,他突然被精神分裂症打击了30年;在他将近60岁的时候,奇迹般地走出了疾病的阴影,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济学家王泽科这样总结纳什的故事:如果天才被视为正无穷大,那么白痴离负无穷大也不会太远。纳什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无限区域的边缘人。推一下,他就会掉下去,再也不回来;拼命拉他,也不一定能拉得动。现在,他终于回来了,这只能是爱情的奇迹。

22岁时,他提出了“纳什均衡”

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博弈论的含义,但是起源于博弈论的“双赢”和“多赢”这两个词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纳什曾被称为普林斯顿大学的“幽灵”。据说他经常在数学系所在的范楼楼道里游荡,在墙上写一些没人看得懂的东西。

22岁时,纳什在一篇长达27页的题为《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论文中,阐述了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论。这种方法的正确运用,会使* * *和某项利益冲突的经济活动中的当事人在不合作的情况下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但最终的结果可能对* * *有利。

在经典意义上,经济学总是从经济主体的个体行为和市场反应出发,但根据博弈论,主体不仅受自身市场行为的影响,还面临其他对手。66岁时,纳什凭借博弈论获得了1994诺贝尔经济学奖。学术界的评论是,这一发现是纯理性思维的胜利,重构了经济学的基础。

美丽心灵的英雄

1951年,纳什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讲师。因为他年轻英俊的脸庞,他被学生们戏称为“洋娃娃教授”。这个年轻的学者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整个20世纪50年代,纳什的博弈论在美国经济学领域的影响不断加深。

然而,这种上升状态只持续了8年。在接下来的30多年里,纳什遇到了难以承受的思想落差。30岁时,他患上了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许多人在电影《美丽心灵》中看到了这一痛苦的场景。拉塞尔·克罗饰演的纳什面对写满数字的纸片突然僵住了,各种经历在脑海中闪过,化为幻觉,分不清真假。

纳什的妻子艾丽西娅后来回忆说:“1959,一切似乎都发生在两周内。”那时,约翰已经开始产生幻觉,他开始怀疑一切。"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纳什的儿子后来被发现患有和父亲一样的疾病。艾丽西娅和纳什的老师和朋友,在接下来的30年里,只能靠耐心、等待和希望。奇迹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当时纳什快60岁了,他从疾病中恢复过来。

1994年,瑞典皇家学会授予纳什已故诺贝尔经济学奖。“我和约翰最开心的时候,是1994年约翰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时候。这个荣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艾丽西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