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议论:姜还是嫩的辣!

姜还是老的辣!这是一句老话,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的确,对于长在地下的生姜来说,老的总是比刚出土的热,原因不言而喻。但这一般都是针对人的,难免引起我的怀疑:老姜比嫩姜“辣”吗?老姜“辣”,还真不少。从古至今,从中国到世界,我们可以举出一长串:老将廉颇,战功卓著;魏徵的参政促成了“贞节之治”;曹雪芹晚年写了《红楼梦》,这是千古名篇...他们都是在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和“资本”的基础上,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顽强的作风做出了卓越的成绩,真的是“炙手可热”!所以有些人看到了年龄的作用和资质的力量,认为老姜永远是“辣”的,而且比小姜“辣”得多。其实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我们唯物主义者应该从两个矛盾的方面来看任何问题,既要看到“辣”的老姜,也要看到“辣”的嫩姜。因为时不我待,社会在发展,嫩的一定会取代旧的。只有“辣”嫩的姜多了,社会才能不断前进。历史上确实有很多“辣”嫩的姜:甘洛是12岁的秦湘;戚继光26岁率军抗日;牛顿23岁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帕斯卡在18岁时创立了“帕斯卡定理”...他们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很“辣”了,年纪大了会更“辣”。如果这些嫩姜老了开始有“辣”的味道,由于生活规律的限制,智力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现代文明必然姗姗来迟。俗话说,来世牛逼,有一定道理。且不说年轻人在战场上是多么的不成熟,在运动场上是多么的不成熟,难道在深不可测的知识面前,华的嫩姜没有过苏嘉菊的老姜吗?令人欣慰!更可喜的是,老姜们并没有因为威胁他们的“辣味”来自于嫩姜而置之不理或置之死地而后生,而是全力以赴为嫩姜盲目“辣”提供机会和条件,一路走向世界,走向老年。这是多么高尚的品格啊!由此我想到了当今社会的一些奇怪现象。文学刊物只关注发表名人的作品,而对无名之辈的创作漠不关心。在改革过程中,人事变动时,有的老姜对嫩姜不放心,认为年轻人嘴上没毛,做事不坚定;多了冲动,少了冷静;知识充足,经验不足;等等,即使是没有“辣”味的老姜,依然占据着突出的地位,阻碍着人们壮年时期的改革、创新、进取。原因是这句老话深入人心。所以,有必要在背后喊一声:“‘辣’嫩姜的时代来了!”当然,要让嫩姜“辣”起来,必须有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老姜要相信嫩姜的能力和勇气,大胆地委以重任,允许它打头阵,鼓励它们散发出强烈的“辣味”。现在,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美好时代,生产“辣”嫩姜的气候和土壤已经具备。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魄力:让嫩姜比老姜“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