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罗伯特·奥曼的论文《不一致性的达成》

人生本来就是不完整的

站在青春的尽头,无奈。人生本来就不完整,人生怎么可能完美?这是上帝给人类最珍贵的礼物。对于这么珍贵的东西,我们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怎么会懂怎么用呢?其实我们再怎么度过宝贵的青春,也只能浪掷。

你愿意用闪亮耀眼的青春为自己渺茫的未来增加一个可有可无的筹码吗?还是抛开萧瑟悲凉的雨季,特立独行的“理想主义”?说实话,你面对的只是霍布森的选择。你选不选其实并不重要。因为,选择和不选择的结果是一样的。

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其实因为注定不完整,所以注定与其他动物不同。古代哲学家对生或入世犹豫不决。他一出生就注定要抛弃名利,一生清贫;入世注定抛弃自由的天性,被世俗的牢笼所困,一切如履薄冰,畏首畏尾。生命在物质和精神之间犹豫不决,因为它只能走向一边。

且不说极其富有的陶朱公无奈地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为自己本应完美的人生制造了缺陷,但也需要看到“圣人”被自己的政见所束缚。既然他成了物质世界的骄傲,那他很可能就是精神世界的弃儿。有钱人多如牛毛,真正能称得上幸福生活的又有几个?有多少人敢说人生完整无悔?

可怜的浮士德,一个学究,不知道生活太美好了,美好到无论你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都像是一种浪费。生活就像神话世界里的一颗珍珠。它来自沙子,又回到沙子。只有中间部分晶莹剔透。理想和现实的生活就像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它们不能相交,所以注定是不完整的。

面对已经不完整的人生,我们该如何选择?十七岁的我无法知道,因为活着的大师们也不知道。余看过了《失落的小镇》,走过了冰天雪地的长河,发表了千年叹息,但他仍在苦苦寻找文明的源头和生命的支点。米兰?精神世界的流浪者昆德拉,比较了灵与肉,体味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也在无边的精神世界里无助地徘徊。

既然在世的大师们都没有找到答案,那就求助于先贤吧。布伦茨说:“存在就是合理。”福楼拜说:“人类是无知的。”爱因斯坦回答说:“宇宙是和谐的。”雷诺阿意识到:“只要有一点进步,就离死亡更近了。”同样,米开朗基罗认为:“当事情最终如愿以偿时,那就是死亡。”梵高用生命证明的是:“生命对我来说是一段艰难的旅程。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涨到我的嘴唇以上,甚至更高。但我想继续前进。”

最后,我找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答案:“在生活的任何领域,追求完美只是一种抽象的、病态的或无聊的幻想。”是的,人生本来就是不完整的,何必强求完美呢?就像经济学中的“二八原理”一样,不是所有的都管用,甚至“8”也不行,但“2”才是真正的关键!只要把握好生活中的“二”,我们就能在生活中为自己撑起一片永恒的、阳光灿烂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