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郑成功的短文
清军入关进京后,顺治二年(1645),明朝遗臣斧王朱友松在南京建立的政权被消灭,于是有明血统的明成祖朱在福州称帝,年号“龙武”。隆帝封郑之龙建安伯,后封平国公。郑之龙带着当时21岁的郑森去拜见皇帝谢恩。席间,皇帝问如何救国。郑森用南宋岳飞的话说:“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天下太平。”隆武帝很欣赏郑森的回答,给了明朝的国姓朱,改名叫成功,使他忠孝,这也是他俗称国姓叶的原因。22岁时,郑成功被任命为南明乾隆皇帝御营的总司令。清顺治三年(1646,南明隆武二年),清军攻克福建,唐隆武皇帝被杀。在清代大学者洪承畴的鼓动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已经完了,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廷投降。此时,清军对郑家进行掠夺,的母亲田为免清军羞辱而自刎。隆武二年(1647 65438+10月),郑成功在列屿(小金门)组建军队,旗帜上的标题是“忠孝伯招将军刑部尚书朱成功”。李咏三年(1649),改名南明李咏,李咏封他为延平郡王,所以有人称他为郑燕平。从1651到1652,取得闽南小营岭、海城(今龙海)三大胜利,歼灭驻守闽清的陆军主力。之后北取浙江舟山,南取广东揭阳。顺治十二年(1655),清廷定远将军杜畿率约三万兵进入福建,与驻闽部队一起攻打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擅长水上作战的弱点,引诱清军出海作战。次年4月,他的海军在厦门围头附近海域全军覆没。起义后的16年期间,郑成功全面控制了小金门、厦门一带小岛(当时是小岛,与大陆不相连)的海权,为了与洋人做生意,筹集资金,准备军事力量,在内地设立商业据点,搜集大量清军和朝廷的情报。他曾经数次出兵,也和清廷谈判,争取时间恢复实力。清代,郑之龙应清廷要求,多次给郑成功写信。清朝皇帝还写了一封信,册封郑成功为静海将军,但郑成功拒绝接受。顺治十四年(1657),郑之龙和郑成功的私信被清廷截获,移民到郑之龙宁古塔通敌。
顺治十六年(1659),清军攻陷云南省会,李咏皇帝危在旦夕。鲁王大将、牵制清兵,指挥海军、陆军1.7万元北伐,次年入长江,在克瓜州、镇江包围南京,收复宁皖附近部分地区。郑成功派张煌言去芜湖防守南京以西的沿江重镇,而郑成功则亲自带兵攻打南京。清朝时,两江总督郎镇守南京。这个人非常狡猾。为了拖延时间,等待援军,他制定了一个缓兵之计,假装向郑成功投降,这使得郑成功放松了警惕,秘密派人出城求救。7月23日拂晓,郑成功军队遭到清军袭击,伤亡惨重。郑成功率领其余人员返回厦漳根据地。郑成功撤退后,张煌言滞留安徽,被清军击败。他变相逃回浙江,安徽、南京附近的地方被清军占领。虽然郑成功在这次进攻中因轻敌而被击败,但它动摇了清朝在东南的统治,震惊了清朝在北京的中央政府。
顺治十七年(1660),在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朝福建巡抚李,率水师四万余人在太和与清大将大苏会战,军权复兴。
郑成功最重要的盟友——王进李定国
如果说郑成功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与西南反清运动领袖李定国的关系。
郑成功的名字家喻户晓,知名度远在李定国之上。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李定国是他一生中最尊敬的人,是他最亲密的战略盟友,也是他最亲的人,一个“老亲戚”。一个是南明西宁王(后晋王),一个是南明延平王(后朝王),地位和影响力仍在定国之下。(成功的侄女嫁给了定国的长子。后来清军大举进攻云贵,南明战败,随夫阵亡。)
郑成功一生最光荣的功绩不是收复台湾省,而是与清兵作战。一个与李定国在广西、云南,一个在东南沿海,频频给清兵致命一击,支撑南明政权20年,是巍峨的柱石;迫使清廷让步,为后来的“康熙统治”埋下伏笔。
他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但不仅仅因为他制服了台湾省,还因为他顽强抵抗清兵入侵,为南洋华侨提供保护,创办“天地会”留下反清火种,延续数百年后。
史学界关于李定国与郑成功关系的文章很多,大多是从两人都坚持反清的事实出发,他们的战绩与其他反清武装相差甚远。而且他们还互通书信,缔结婚姻,于是赞美之词充斥史书,仿佛他们都是忠于复明事业,共赴国难的杰出人物。
但就史实而言,与广东联手的计划是李定国制定的。1653、1654年(顺治十年、十一年),他所梦想的是与郑成功自东向西夹击,迈出收复两广、重整山河的第一步。然而,这只是该国的一厢情愿,郑成功也不想这样做。究其原因,不是他看不到联粤是南明复兴的关键,而是把以他为首的郑氏集团的利益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对郑成功从军后的全部经历的研究表明,他是一个非常有抱负的人。在明清对峙、国家分裂的情况下,他在政治影响力上还不足以与明清两个并存的政权争夺民心(包括官员和士绅)。所以他的策略是,谁能让他明清独断专行,或者为自己割地,谁就为他服务。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做“凤凰”,不做陷阱里的“虎豹”。所以他会说这样的话:“如果清朝能相信消息,那就是阿清王朝;如果你不相信你儿子的话,你只是阿明的大臣罢了”简而言之,只能是“远侍”,不能“受制于人”。这是他和后来的郑经一直提出的“比韩”的思想根源。
清廷的多次示好(方正称之为“和平谈判”)失败,正是因为只给了他很高的薪水,从来没有答应他相对独立。在这种条件下,郑成功只能是一个“陈明”。同样的道理,他的“常怀智慧”,并不代表他愿意毫无保留地服从明廷的命令,遵守大臣节。在东南沿海,隆武帝死后“一直侍奉唐朝”(在张煌言),对吕建国以礼相待,尽力使属于吕建国的士兵服从自己。一方面,他希望原本在李咏新月的大西、大顺军等反清势力能够守住、拖住大部分清兵,以减轻他们的压力。另一方面,他很有政治头脑,预见到如果应国家要求,部署主力和东西共同进攻,毫无疑问他会取得胜利,闽粤兵戎相见,一体成型的局面将会改变。
郑成功不会不考虑到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将受到极大限制,军政大事必须托付给朝廷,否则将难逃僭越之议。更重要的是,他在实力、爵位、威望上略逊于李定国,而李定国与李咏朝廷的关系比他更密切。这些因素必然在郑成功的预见之中。因此,无论李定国的战略多么正确,无论他为了实现南兴而怎么煞费苦心地说服国家,郑成功始终像一根弹性钢棒插在福建海域。外力的大小只能导致他左右摇摆,最后我会在南天一柱站着不动。明清最优秀的军事家李定国的悲剧,在于他在离滇时,对反清前期的孙可望心生嫉妒,在湖广(今两湖)和江西战场上无法施展才华;从中期来看,我对郑成功加入粤闽和北方的力量寄予厚望。他得到的回报是一个虚假的故事。新会战败,失去了老师,南兴中兴从此没有希望。他所能做的就是效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郑成功历来十分重视潮汕,潮汕是郑氏家族军粮的主要来源。这就是郑鸿逵和郑成功多次入侵潮洲的原因。但他的意图是把潮汕、徽州作为自己的粮食和兵员补给地,而且最好在郑军和朝廷之间留一个明确的区域,郑氏集团破坏这个防火墙也不好。于是,在李定国焦虑的情况下,他盲目地采取了拖延、一拖再拖的策略。如前所述,李定国部署第二次进穗战役,早在半年前就已将预定的会师日期通知广东伊势,不可能不通知期望在全局战略中起关键作用的郑成功。
四月,高州丁国所派使者抵厦后,即与清方进行“和谈”,并将使者软禁。八月才派李靖为定国军使臣。定国答“子部谷已驻兴义”(广东新兴县)。据治定国的陈顺记载,他于八月十六日随定国营赴广州、肇州(新兴属肇庆府),可以证明这封信写于八月十六日之后。信中说“从5月份开始,我受到了你们贵族相应的待遇”就是说他。定国的回复,除了明确表示不满,还是很有希望联手的。“注意不要大起大落,那样会耽误亭子。要知道十月以后,怕是对机器没什么帮助了。”真的很认真。
据先王记载,李靖和定国使臣带着书信返回厦门的时间不迟于九月初三。“我必须派军队去南方为国王服务。”为了在春天制造它,在金门制造暂时的差别。”但他坚持把划分期限拖到丁鑫规定的10月(15天前)之前,直到10月19日才“发兵南下与晋王会师(当时李定国还没有封晋王)。佐为君辅佐明侯林查为水陆总督,在军中筹得一切机会;任命右军,民安侯为水师司令,率领数万大军,百艘战船“征讨南方”,同时派官员林云琼去拜见晋王等人(安西建国时的国王),书中说,“纪秋兴接荣,师从贵人教诲,修矛修戟,大有作为,是夙愿。.....我们继承了伟大的教义,宁愿忍受停滞而崩溃?乃尊大使来我营时,南风繁盛,有利于北伐,不利于南伐。.....即派兵南下,你部* * *取舞阳,逆风不真,不方便出兵。.....这一年的孟东,北风吹起来,就算福明侯林查、民安侯周锐等人当政,也会扬帆东去(?)的意思是虽然不是顺昌的旗帜,但却是援手。水师三面出击,陆师全力一网打尽,不战而获广东土司。"
郑成功这次离开军队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郑成功自上任以来亲自指挥了每一场重大战役。广东这一仗,无论对南明还是对清军都意义重大。安西王李定国是西线主帅。他在信中多次强调与广东联手的战略意义,如说“广东与闽、浙、浙相合,直斗蔓延。”那么,他为什么不亲自统一西线的军队呢?唯一的解释是他准备推卸责任。第二,郑成功在众多将领中选择林察为水陆司的首席提督,可谓高瞻远瞩。就是这个林查,在李咏朝廷刚建立的时候,建立了邵武政权,打了一场内战。这个时候,让他联合自己的军队在某种意义上迎接李咏朝廷的主力,确实是“最佳人选”。第三,郑成功是一支长期军队的统帅。他在给哥哥石忠的信中,也说自己“与兵同老”。而且郑军在对抗清军的时候,因为救援不及时,损失了几个师。他当然明白“胜负之时,不可发”的道理。紧接着,他在9月初收到了国家的来信,说要在10月15日把郑军送到指定位置。第四,郑成功从去年开始就知道了李定国由东向西进攻,一举收复两广的计划,期间郭顶多次派使节催促他领兵迎敌。
在航海时代,海上航行受季风影响很大,这无疑是事实。然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郑成功没有出兵,永远不能用“风不正”来解释。否则,和李的使者如何来往于海上?更有甚者,去年(1653)六月至八月,郑成功率舟师南下潮汕揭阳;第二年(1655)八月,郑成功派船员南下广东,九月占领揭阳、普宁、澄海三县,证明秋南进军并非不可能。退一步说,李定国在顺治10年(1653)第二年计划进攻广东时,有丰富海上经验的郑成功也应该通知李定国海上作战的最佳时间,以便国家确定东西会师的月份和日期。明眼人不难看出郑成功的态度模棱两可。第五,最引人注目的是郑成功派出的援师速度极慢,有大吵大闹之状,无实战之心。
据清代档案记载,十月初一,郑成功发诏,调兵遣将,部署南征;第四日,访铜山(今东山县)兵、船工,“授福明侯林查为正提督,侯(周瑞)为副提督,下辖大船百艘,遣往广东迎击西贼兵”。10月22日,清广东水师副司令徐龙报告:“上游集结船只数百艘,民安侯周锐、福明侯林查有带兵南下之势。盖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出发,说要去碣石、广东。11月19日,林察布在南澳扎营“议军务”。铜山离南澳只有一百里。郑成功在信中说“此蒙东起北风”,恰逢顺风,一日可达。郑成功于十月四日进军铜山,历时一个半月停在南澳议军务。又过了一个星期,即11月25日至27日,林察等人率领300余艘船只进入广东海丰县下寨村(紧临海丰县南海岸俯瞰下寨)。十二月初五,林察率四百余船,士卒三万余人,至平海所(今惠东县平海)。同月14日,林察派白船到大鹏所(大亚湾平海对面)收村里的粮食和大米。在这里,他遇到了广东沿海的义师李万荣、陈启策团队。据清方侦察,李婉容曾用猪和酒招待过郑军。15日,林察等部乘300余条船到佛寺外(虎门以南200余里,距广州400余里)。
如前所述,李定国在新会战败的日期是12月14日,也就是林永派出的部分船只前往大鹏所迎接李婉容、陈继策义师的日子。当时李婉容等人只知道新会战事激烈,不可能知道定国战败。几乎可以肯定,正是由于他们的极力劝说,林察才在一天之内从平海进入了佛堂。大约几天后,他们一定从广东伊势得到消息,定国军队被击败,迅速向西撤退。他们在海上等待了很长时间(包括派人向郑成功请示),于顺治十二年(1655)五月返厦。
明清两代留下的档案记载表明,郑成功虽然出兵,但无意参战。清代福建、广东两省高官对郑钧的动向十分关注,向朝廷详细报告了林察等人南下的日期和活动情况,但对战事却只字未提。也就是说,林查和周瑞绝非清军所阻,无法尽快到达定国指定位置。10月4日至12月14日,历时两个月零十天到达平海,并派部分战船到大鹏村收粮。但据记载,林逖、周瑞出兵时,他与伯一家分粮十个月,可见并非缺粮所致。剩下的唯一解释是,当郑成功被命令这么做时,他亲自给了机会:不要假装去做。这一判断不仅可以从上述郑钧处处延宕的时间中看出,也可以从清代档案和方正的记载中看出。看来,郑成功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南海之旅,而组织这次战役以改变明清战争局面的李定国采取了诈降的手段,后果非常严重。
台湾省外吉的林查、周瑞回到厦门后报告,得知李定国战败,梧州失守,不敢进犯,回到厦门。郑成功玩弄政治,指责林查、周瑞等人“勤王入援,王命不赶,故走回头看。代码在哪里?”你害怕回避,你要尽力而为。”当即命令周瑞“削职夺衔,明白其兵之柄,不可用之”;林查等人被贬得很惨。他在给李定国的信中写道:“我去年远道而来,与我的仇人和袍泽订立了一个协议,非常真诚。事在人为,事在人为,船在人为,事在人为,事在人为,事在人为,但我们的成员李景福到了台指挥使,又多念了四遍,知道殿下为令尊和令尊担忧,正受仇恨之苦;我不恨自己不能悠哉游哉,直扫珠江,与故乡共迎大地。希望船夫还没到,师傅已经复工好几天了。贵部部分官兵从广东赶来投票,详听原因,被骄兵必败。对军事家的成败深感忧虑是不够的。但是,我们的船在游荡,既不能提前会师,也不能争取后援。真相和罪恶感是什么?水陆将军已审其功,可知不违前者。民安侯,又被捆绑,革职,过着闲散的日子,但念及功德,不然早就受罚了。……"
郑成功对南方将领的处理和对李定国信的回复很有讲究。1654能否实现东西对抗,赢得两广胜利,直接关系到李咏朝廷的前途,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战略行动。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郑成功永远不会看不到这一点。他在信中轻描淡写地说“光担心一个军事家的输赢是不够的”,把关键战略意图的未能实现等同于一场一般战役的胜败,可以说是官样文章。信中先是批评李定国的傲慢与挫败,接着又谈到他的船师“戏弄”与“不服从”,旨在将战役的失败归咎于对方。我们不能说李定国没有犯骄傲自大、轻敌的错误,但新会战役的失败,在定国问题上绝对不能用“骄傲自大、灰心丧气”来形容。
在人事处理方面,郑成功对军队的严格管理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但只有在这场决定命运的南明之战中未能留下来的将领受到了温和的惩罚。林逋是南征的统帅,却把“不服从”的罪责推到了民安副都督侯的头上,因为林逋是郑嫡系的直系大将,而周瑞元是鲁建国的大将,亲疏之分明显。顺便说一句,郑成功盛气凌人的自决在信中也充分表现出来了。按照明清制度,皇帝在征招将军时授予的最大权力,仅限于以下违反节制、无需征得同意即可被上刀斩首的副将。周瑞位列侯爵,成功信中写着“念功德,不然有佛法”,完全是一国之主的口气。总之,毫无疑问,当南征之战无功而返时,郑成功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综上所述,1653-1654年李定国策划的广东之战,是南明复兴的最后一次机会。国家计划的重点是联系郑成功,与广东各地的义师合作,先消灭广东清军,再发展他们的宏图。在这三支反清力量中,李定国军和广东伊势全力以赴,唯独郑成功不在,最终功亏一篑。广东伊势对实现救国战略意图的热情颇为称道。定国新会战役失败后,负责联络广东伊势的两广总督连仍在为这一事物的合流战略呐喊。他于1655年六月上书朝廷:“愿西师长进,福建之帆再掀,臣与侍郎郭再鼓,乘敌之疲,用我之力,粤东不得平。”次年七月(1656,顺治十三年,十年),连稀里糊涂地说,他所接触的广东义师“坚在海边...等待王师回来,并与福建师范大学会面,以便接受这一贡献”。由于李定国在新会战役中损失了很多装备,他急于去安然迎接李咏皇帝入滇,所以顾不上粤东战场。一个大好机会白白错过了。
[编辑此段]收复台湾省,驱逐荷兰人。
康熙1661年登基。在此之前,郑氏家族交出了黄的五大灭贼方略,其中包括长达20年的从山东迁至广东,切断的经济支持。摧毁沿海船只,寸板不准入水;与此同时,成功之父郑之龙在宁古塔的迁徙地被杀(一说是在京柴城口,即元朝刑场付雪胡同西口被杀);挖郑的祖坟;安置投降官兵,开垦荒地。由于清政府的新战略,郑成功及其军队断绝了经济来源,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他们不得不放弃以近海岛屿为据点袭扰东南沿海的军事战略,转而进攻自大航海时代起就被远渡重洋来到亚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和荷兰人长期殖民的台湾省。作为新基地,今年3月23日,郑成功亲自率领2.5万名士兵和数百艘战舰。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兰军队防守薄弱的赤前城(今台南市),再围攻防守坚固的首都台湾省城(今台南市安平区)。经过9个月的苦战,他在早年受其父协助渡海的汉族移民支持下,于1662年击败荷兰人,迫使殖民地总督八一于同年12月13日(1662年2月1日)签署投降书。荷兰军队交出所有武器和物资,包括伤病员在内的约900名荷兰军民乘船离开台湾省岛。这场战役结束了荷兰侵略者在台湾省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宝岛台湾省重回祖国怀抱,也使郑成功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收复台湾省后,祭奠山川,颁布垦荒令,开放东宁王国,建立郑氏家族,拥有台湾省南部及东部部分土地,设立“承天府”,改台南为“东都”,以示静待明朝使皇帝东来之意,争取明朝遗民大臣的忠诚。另辟蹊径去海外打工,海外抗清。同年4月,消息传来,桂王·朱有朗在缅甸去世。虽然台湾还有其他的明朝皇族,但是成功已经决定不建立新的皇帝,自己做台湾省的主人。郑成功在台湾建立了第一个汉族政权。然而,由于当时热带地区卫生条件差,郑成功染上了流行病,最后病倒了。同年六月(农历五月)卒,年三十八岁。原葬于台南岛太子尾,1699移至南安祖墓。传说是郑经杀了他。康熙皇帝写了一副挽联:“四镇两心多,两岛驻扎,敢争东南半壁江山;君王无一寸土地,抗拒其野心,方知海外有孤忠。”
1662年,他打败了占领台湾省38年的荷兰殖民者,收复了我们神圣的领土,写下了《光复台湾》这首诗:“十年光复基业;天恒尚有三千客,难离。”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续管理台湾省,将其东部改为东宁。根据陈永华的提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虽然在国内仍为死去的明朝皇帝李咏服务,但在中国内陆没有与顺治、康熙两朝统一,在国外自称“东宁之国”,这是开国之初,取得了显著的管理成效。后来施琅的弟子郑成功攻打荷兰,攻克澎湖岛,于是他的孙子郑克双于1683年倒向清朝。为了避免台湾省人的反抗,郑被清朝在台湾所有的坟墓里挖出来,葬在中国。1684年4月,台湾省(当时的台湾府)正式纳入大清帝国版图,隶属福建省,由台湾县、凤山县、竹罗县组成。总的来说,郑政权只在台湾省存在了二十多年。但由于其特殊的背景,不仅受到台湾省史家的重视,也引起了中日两国史家的关注,提出了各种有趣的观点。
[编辑本段]保护海外华人
从1647年至65438+10月,郑成功在出使中国大陆东南部期间,多次帮助明族和明人渡海定居台湾和东南亚。反清时期,郑成功为准备军饷,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当时,荷兰人经常抢劫郑和华侨商船。多次派水军袭击荷兰船队,并从1656到1660两次警告荷兰人,除非荷兰人停止抢劫中国商船,否则郑不与荷兰通商。此外,郑成功要求中国商人接受付正令牌和“国兴业”的旗帜,以帮助保护中国人在海外做生意的安全。当时确实有不少海外华商采用了这一法律,能够安全出海经商。郑成功纪念馆《发现台湾省》卷一;英联邦杂志编辑;英联邦杂志,第8-45页;
郑成功的台湾省时报;陈锦昌;徒步旅行;ISBN 957-29670-2-9
《郑志龙传》;陈文德;远流:ISBN 957-32-3482-3
郑成功收复了台湾省。
郭应秋《李定国年谱》
顾城的《南明史》
[编辑此段]我多次试图捕捉菲律宾。
1565年,西班牙殖民菲律宾,菲律宾的名字来源于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名字。1603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第二次屠杀菲律宾华侨和华商,死亡人数达5万多人。
在了解到菲律宾华侨的情况后,1657年,郑成功写信给爪哇巴达维亚的一位华侨,要求他停止与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宾的贸易。郑成功曾多次表达对菲律宾华侨的关心,并提议带领军队进攻菲律宾以惩罚西班牙人。
1662年,郑成功攻陷台湾省后,派使节赴菲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杀害、掠夺华侨的罪行,并命令其改过自新,俯首称臣。然而西班牙人居然在马尼拉第三次屠杀华侨。
郑成功听到这个消息后怒不可遏,决定出兵征服华侨,为他们报仇雪恨。一方面,他向从菲律宾逃到台湾省的华侨提供养老金和安置。另一方面,他组织军队筹备,派人暗中联系菲律宾华侨,让他们可以在家,但他没有出兵。他得知儿子郑静在厦门与奶妈陈通奸,勃然大怒。他命令郑泰杀死郑静。郑泰不服从命令,因为他无法忍受,患了疟疾,不久于6月23日去世,1662。
后来,郑经还准备在1670和1671两次派遣舰队攻克马尼拉,但最终都没有出兵。
[编辑本段]评价
郑成功接受了他父亲的军队,他的大多数成员都是小偷。因此,郑成功一直是“强人统治”和“严刑峻法”,很少接受下属的意见。但他的文人背景也能让他以德服人,同时帮助他经营事业,创造比他父亲更好的局面。
因为郑成功是汉人混血儿,日本人也把他视为大和民族的英雄。现在日本平户(今长崎县平户市)的海边有一块“生日石”。据说郑成功出生在这里。日本作家左卫门曾写过一部名为《国姓叶赫占》的纯玻璃剧,风靡一时。是伟大的英雄
日本占领台湾期间,日本人拆毁了大量汉庙。不过,位于台南的延平郡王庙幸运地保存了下来,它是清朝为祭祀郑成功而设立的。此外,旁边还建了一座风楼“开山祠”,也是供奉郑的,形成双庙格局。直到战争结束后,开山祠被拆除,原来的福建式建筑被翻修到北方朝廷。
中国视郑成功为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省的民族英雄,日本视郑成功为日本后裔治理台湾省的第一个范例,台独分子则视郑成功为汉人脱离中国统治,移民台湾省,建立新世界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