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前言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程度的日益严重,特别是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监测取得了快速发展。环境监测自诞生以来,已经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纵观其发展历程,环境监测大致经历了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环境污染监管和环境质量监测三个阶段。特别是发展过程表明,环境监测越来越重视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事前预防,越来越科学化。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环境监测在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环境监测在配套技术水平、监测管理、人员素质、经费投入、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使得我国当前环境监测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下文中,笔者分析了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解决当前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二、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监测手段相对落后。
我国的环境监测手段相对落后和陈旧,不同类型的污染物通常采用不同的采样和分析方法,但这些方法明显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例如,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开展了对POPs的系统研究。虽然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和高校也开展了POPs背景污染的相关研究,但研究的环境介质和地理范围明显不足。目前,中国的环境监测部门还无法开展POPs的常规监测和调查,主要是因为中国尚未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并统一颁布实施的标准化监测方法,中国的环境监测部门在设备、人员和投资方面还不能满足要求。目前,对POPs的研究成果还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POPs在中国生物、土壤、大气和水体中的污染程度,因此无法对POPs污染的来源及其危害程度进行相关的分析和研究。
2.应急监测技术仍不系统。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部门没有完整、系统的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导致重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环境监测部门难以做出及时有效的响应。现有的标准监测方案在环境污染的动态监测中,尤其是在现场监测中存在着较大的不匹配,环境监测和监测结果分析的成本较高,缺乏经济性。应急监测设备和仪器也相对落后,部分应急监测设备和仪器需要采用不规范的方法进行监测,获得的监测数据只能进行半定量和定性分析。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制约了应急监测技术的系统化,即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环境监测部门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3.监测结果不全面
我国环境监测结果不能全面反映环境污染状况的原因体现在监测指标、监测要素、监测频率和评价方法四个方面。
(1)监控指标。
目前,我国实施和采用的环境监测指标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环境状况。究其原因,一是环境监测项目没有体现针对性,存在重复监测的问题;其次,遗漏了一些可以代表污染情况的有害参数,耽误了应该添加的污染指标。如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目前已对特征有毒污染物进行了有效控制,但我国环境监测的有机污染控制指标仍采用非特定指标(如非甲烷总烃、石油类、化学需氧量等。).现实生活中,环境监测部门颇为尴尬的是,根据目前的监测因素和指标体系评价,环境质量明显“好”,但群众的实际感受却是“差”。
(2)监控要素。
目前,我们仍然没有对生物、大气颗粒物、固体废物、沉积物和土壤等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因此很难真实反映环境现状。
(3)监测频率。
目前环境监测的频率明显偏低,导致所获得的环境监测结果缺乏必要的连续性,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当前的实际环境状况,造成环境管理的被动性。
(4)评价方法。
在环境监测结果的评价中,通常采用检测值与控制标准值对比分析的方法,以是否超标来判定环境评价结果。这种环评方法不仅没有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深加工,而且浪费资源,缺乏对检测数据的背景和相关性的分析。
第三,解决方案
1.研究突发污染事故快速监测技术。
第一,采取各种应急和预警手段。现场快速分析是应急监测的手段之一。应急仪器包括移动监测车在应急监测“实战”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建立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法标准,或者掌握应急仪器发布的数据与经典标准方法的差异,提高实际应用中对上报数据的把握。
第二,有科研实力的环境监测站可以联合开发廉价实用的快速检测仪器,有经济实力的环境监测站可以采购进口设备,但加快引进国外技术和国外仪器国产化才是环境监测仪器发展的出路。
2.规范监测方法。
基于许多有毒污染物可以在环境中积累、迁移和转化的事实,有必要发展和规范多环境介质(水/悬浮物/沉积物/大气/土壤/生物界面)中污染物的监测方法,以便于污染调查和研究。对于目标有毒有害污染物,除了国际上普遍关注的POPs外,还应关注本地特征污染物和目前尚未关注的新污染物,如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等。
3.科学监测
第一,制定合理的监控因素。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污染源产生的有害物质种类和浓度,选择危害大、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对象,删除长期未检出或低于标准值的项目。
第二,加强自动连续监测。研究多种常见污染物在线连续自动监测仪器,加强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联网和数据共享。
第三,重视生物和毒理监测。除理化监测外,应逐步将生物监测和环境毒理学监测纳入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利用生物毒理学检测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
第四,有效评估监测数据。在获得大量可信的环境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深度加工,研究监测数据本身的背景和相关性,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
四。结束语
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进行环境决策的重要信息源,也是环境管理和保护的重要基础手段。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环境质量现状,掌握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和趋势,明确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总量,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和环境保护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