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建筑论文

隋唐历时327年(581-907)。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之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文化也因此呈现出繁荣自由的景象。在这种充满活力的整体文化氛围中,唐代人民创造了真诚、豪迈、原始的建筑艺术风格,建筑装饰艺术也具有古朴、多样、精美的特点。五代十国(907-979)以后,由于事件的发生,经济处于萎缩阶段。虽然大部分建筑装饰艺术风格仍沿袭唐制,但粗糙,远不如唐代大方精致。作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柱饰也产生了富有时代气息和符合自身特点的艺术风格。通过综合分析我国现存的石窟、墓葬、佛寺中的柱饰实例,敦煌壁画、绘画中的柱饰形象,以及古代文献中关于柱饰的记载,可以看出此时的柱饰具有如下诸多特点。

1.此时彩画已成为柱饰的主要手段,在佛寺、宫殿等一些高级建筑中仍保留雕柱的做法,但并不普遍。其他的装饰手段,如用金银、织物、铜镜包裹柱子,在极少数建筑中仍有使用,但主要是作为彩画的一种风格存在,即用彩画模拟金银织物包裹柱子的形象,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柱子彩画风格。在唐代敦煌壁画中的大量建筑形象中,柱子上经常装饰着这种色彩斑斓的画。柱体中部约为整个柱体高度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上下以横线为界,就像织物包裹的效果(图2)。

2.外来文化的涌入虽然无法撼动隋唐时期相当完善的木结构体系,但给建筑装饰带来了丰富新颖的颜料色彩、装饰图案和构图方法,比六朝时期有所发展。此时流行的团花、莲珠、莲瓣、卷草等图案是外来图案与本土图案相结合的产物,都在柱彩画中有所体现[18]。中唐时期广泛使用团花于柱中,晚唐五代时期广泛使用卷草花卉图案。珠状图案一般用作水平丝带,将一根柱子分成几段,或用作腰带,覆盖莲花。莲花纹继承了南北朝时期雕柱的做法。柱头上覆有莲瓣,柱脚与有莲瓣的柱头相对应,柱身由莲花制成。

3.隋朝和初唐时期,柱子的形象比较单一。即使是重要的建筑,如宫殿、佛寺等,也多涂以丹、朱、哲[19]等红色系列,与白色大墙形成对比效果。在柱头、柱和柱脚也有轻微的装饰(图3)。中唐以后,廊柱彩画越来越丰富多彩,廊柱中部常绘以织物包裹的形象,以交错的团花图案居多,以横线为界。到了晚唐五代,柱的彩画更加华丽,柱身不再分成大致相等的几段,而是将整个柱分成三段[20],与北宋《筑法式》中的构图方法颇为相似。柱身上布满了花草图案,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绘画风格,有些人还画了天王像作为装饰[21]

4.隋唐五代时,柱彩画多以朱喆的颜色绘制,属暖色[22],偶有柱涂成黑色[23],但绿冷色柱彩画也有出现[24]。

5、柱子彩画已经广泛使用光晕技法[25],但光晕技法很少使用,也没有成熟的光晕体系。

6.彩画典型的构图方法“双断”[26]和“一整两断”也广泛运用在柱子上[27](图4)。

以上只是从国内非常有限的实物和文献分析得出的结论,难免有失偏颇,因为唐朝的建筑艺术对日本影响很大,在日本保存得很好。因此,对日本奈良、平安、镰仓唐式建筑柱饰的研究[28]可以弥补上述分析的不足。在上述总结中增加了以下几点:

1.此时,日本建筑的大多数柱子都涂有单一颜色,通常是朱红色或素木色,偶尔是黑色[29]。特别重要的建筑,如当时的弥陀殿中央四柱,往往装饰豪华[30],色彩偏暖,相当一部分倾向于蓝绿色和冷色[365,438+0](图5)。由此可见,在唐代,中国应该已经有了彩绘绿柱,为第四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日本建筑的柱子通常被由珠子组成的水平丝带分成几个部分。结合中国当地的例子可以看出,隋唐时期柱子上的横丝带很有特色。早期的水平条带由两排珠子组成[32];后期用上下线条围出花草图案,形成横花边[33]代替串珠图案;直到宋代,横带装饰才完全简化为线条。

3.水平环带将柱子分成几个部分。两条横腰带之间的区域画有圆圈,佛像坐在里面,应该来源于南北朝时期石窟寺中的龛柱。唐代除了在柱头、柱中间、柱脚画莲花瓣,将柱分成两半或柱身覆花外,还有这种将柱身分成多段,每段上画一圈,内坐一佛的构图方法。

综上所述,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柱彩画艺术经历了一个从隋初唐的古朴大方到中唐的绚丽精致再到晚唐五代的繁复粗糙的发展过程。隋代和初唐为初创期,柱式彩画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唐末五代国力衰弱,开启了宋代小雅的艺术风格。只有中唐时期的柱子彩画艺术最能体现这一时期的整体艺术风格,大方、自然、丰富、精致、华丽。四、宋元明清时期的门柱装饰

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建筑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宋代文人阶层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他们的审美情趣使得整个时代的建筑风格趋于精致美观,没有了唐代的恢弘气势。城市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许多世俗的东西融入到艺术中,统治宋代的理学使宋代的艺术风格更加严谨、含蓄、合理,但也失去了唐代的创造力。柱式彩画也受到宋代整体艺术风格的影响,呈现出典雅、古朴的特点。研究宋代柱彩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现存的原始实物;二是“营造法式风格”。通过分析唯一能找到的实物遗存,可以看出此时的柱彩画也是猩红色的暖色,有以下几种情况。

1,柱刷朱砂,偶尔柱头饰植物纹和云纹[34]。

2.柱头上绘有各种图案,以荷花为主,柱身红底植物图案[35];或者柱头与柱体连为一体,红地上绘有各种图案,主要是植物图案[36]。

3.莲花图案被绘成箍头[37]在绘有泥土和竹子的柱子上,在柱头和柱脚处(图6)。这种装饰继承了唐朝的风格,宋初也有,之后就很少出现了,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风格。

《建筑法式》系统总结了北宋时期不同层次的柱饰,让我们对宋代的柱饰风格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在《营造法式风格》中,描述了柱彩画具有以下特点:

1,《建筑法式》柱彩画,基本分为柱头、柱身、柱脚、柱身四个部分来区分和绘画,并以线条来划分。柱彩画只有五彩画、磨玉画、青绿叠边画三种高级彩画才有,且多为荷花,视觉上能使柱身与柱基平滑过渡。

2.柱头的长度与柱的量相同,而柱脚大多与柱头同高,其余为柱体,是柱子的脊梁。柱体通过重叠的晕线与柱头和柱脚分开。

3.柱头的图案为细锦、方胜等几何图案,以其静态来衬托柱体的主色调绘画。柱脚下的彩画只有彩衣和绿衣,图案与柱头基本相似。玉衣与柱身融为一体,直接落在柱上。但用丹粉、黄土刷装饰的柱脚与柱头相连,均涂有丹。

4.建筑装饰的层次性在柱子的彩画中体现得很明显[38]。

5.柱身彩画是柱身彩画的主要装饰部分,以五彩梳妆为例。柱头用细锦和奇花,柱脚只用细锦,柱质是青红莲花。这些是寝具,规则的几何图案和静态的图案,如莲花花瓣,以衬托柱体华丽和动态的装饰图案。柱为海石榴花等一等花纹,花纹中还夹杂着飞凤等鸟意象,以及龙凤化生等花纹。其中龙凤、化生等动物和人物是柱彩画的中心主题,柱体内的植物图案一般只起到限定和衬托的作用。其他几个档次的彩画也是如此。

6、柱彩画,除丹粉和黄土刷装饰外,基本彩画以青冷为主[39]。

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宋代后彩画的整体印象。

1,彩画是最主要的柱饰手段,雕花柱偶有出现[40]。其他的金玉、珍珠玉、锦绣风光几乎不再用于柱饰。

2.出现于唐代的蓝绿色、冷色调的柱彩画萌芽,在北宋时期已经相当成熟,并迅速达到顶峰,在《营造法式》中有所记载,但在《营造法式》中并无实例佐证记载,之后便迅速销声匿迹。

3.此时的柱彩画重叠晕圈已经有了明确的体系,不像唐代那样以晕染为主。

4.大约在十世纪和十一世纪之交,早期彩画的应用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柱子,它们继承了唐代的许多特点,然后向缤纷和奢华的方向发展。到了后期,逐渐发展到只在梁架上使用,柱子全部涂成红色而不涂色,使建筑彩画的艺术性和简洁性有了比较,强调了房屋的立体感,突出了屋檐下背阴部分的光、色、形的丰富变化,是彩画成熟的表现。

元是宋朝和明清的连接点,历史不到百年。其支柱彩画多为宋代传承,但又保持了自身的蒙古族文化特色。其强大的国力支撑了其建筑装饰的复杂与粗糙。元代大明殿的大柱也涂上了朱红色。大明殿两侧的附属厅堂,以“雕龙、香火、白玉”为装饰。广寒寺的柱子上刻着一条龙,使它“栖息于丹影之上”。[41]山西皇城永乐宫的三清殿、春阳殿、重阳殿的柱子上也涂有朱砂。可以看出,元代对柱子的主要保护和装饰手段是刷朱砂,但在统治阶段的宫殿中,柱子上有豪华的装饰,如金银铜等金属装饰品、玉石、木雕等材料来装饰柱子,但已经不是主流了。而柱子也不再青涩清凉。

从元代到明清,建筑的整体艺术发展到了顶峰。这时,柱子的彩画就发展起来了。北官做法,柱身未上漆,仅用土墨上漆。柱头的彩画只是作为额头的延续而存在,图案、颜色、额头统一考虑。所以建筑彩画仅限于屋檐下的架子部分。只有柱体质朴有力,才能在视觉上支撑起巨大的屋顶。实际上,柱距增大,柱体增大,截面积减小。如果在上面雕刻图案,会觉得笨重精致。

回顾中国古代柱式装饰的发展,可以看到春秋时期出现了绘画和用颜料作画,隋唐时期成为柱式装饰的主流,宋以后取得了统一的地位。在柱彩画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朱砂一直是基本色。除了早期(春秋时期)用不同的颜色绘制柱子外,只有《建筑法式》记载了大量的蓝绿色柱子彩画。柱子彩画经历了一个从早期的朴素到唐宋的辉煌,再到明清的过程,宋代是其顶峰。雕刻,支柱装饰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在秦汉南北朝时期最为盛行,后来逐渐衰落。但由于装饰作用较强,一直保存在宫殿、佛像等重要建筑中,一直处于衰落状态。其他的如玉石、锦绣料等,只出现在特别华丽的建筑中,从来不是柱饰的主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后期装饰前期与货架部分是一体的,后来逐渐分离,后期装饰的独立性逐渐表现出来。到了明清时期,两者完全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