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宁碑文
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鲜明的例子。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伦理道德的彻底反对,走在了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画廊的前列。尤其是生而为死,生而为死的独特体验也是非常难得的。作者赋予这个形象什么特征,如何赋予她特征,都在后面的分析中涉及到。
1.封建社会环境对他性格形成的影响。任何人的性格形成都有三个要素。一是自然禀赋,二是我们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经历。后两者指的是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事实上,杜丽娘性格的起点很低。这是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中弥漫着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她家是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一个独生女,被视为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很关心。她的父亲杜宝是太守,出身儒生。他有强烈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他忠于职守,恪守道德准则。而她的母亲甄氏,是一位贤妻良母。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在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天白天长,困了就睡午觉,杜宝也会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他的花园,在礼服上绣了一对花和一对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会学坏。还为她安排了一个女仆和一个道士老师。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爱情并不是单纯的护幼的生物感,而是带有很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把女儿培养成封建社会要求的模范淑女。总之,要求她严格按照道德规范办事。她的环境是明代恶劣伦理环境的反映,所以她的环境比崔莺莺更可怕、寒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封建礼教在她身边无处不在。这种或浅或深的教育,给杜丽娘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2.作者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和走向家庭教育反面的独特过程,这种过程体现在她性格的发展变化上。这不仅表现在她对幸福婚姻的追求上,也表现在她对家庭,也就是社会对自己好的人生道路的抗拒上。与崔莺莺相比,她的反抗是非常不同的。迎迎对张生的感情建立在一见钟情的基础上,所以她追求的目标始终是独立的婚姻。甚至她的“赏珍”行为也不是出于年轻女性对异性的渴望,而是出于对张生相思病的怜悯。杜丽娘追求柳梦梅并不是为了婚姻幸福,而仅仅是因为随着女性青春期的到来,她从青春中觉醒,产生了渴望异性的本能。这种人生某一阶段的必然现象,促使她在梦中与柳梦梅过上了平静幸福的生活。她和柳梦梅的结合走了一条和莹莹不一样的路,先有欲望,后有亲情。因为她的觉醒是基于自然本能,她选择自己道路的行为比莺莺更典型,她的反抗更广更深,更有意义,也更反人性地压制了她的封建礼教。
她的叛逆性格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觉醒,二是追求,三是反抗。
她的性格起点不高。工作之初,她是一个美丽聪慧的女孩,有着贵族小姐的一般特征,温柔,温顺,稳重。她本人打算严格用伦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封建礼教。相对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她的封建正统性更强,所以从亲情的立场来看,她的性格起点远低于莺莺,甚至没有莺莺那种伤春的感觉。在《闺房》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她唱道:“廉布鲤鱼动,儒教老。”那些贤惠的女人都是古镜模特。你会懂一点书,做一个好奴隶。”虽然她对父亲邀请的陈亮亮先生有些厌倦,但这是对丈夫的冬季祝酒辞,而不是道德准则。春香上学时,陈亮亮威胁要打架,但她恳求她才放弃。春香暗地里骂对方是“村里的老牛,老狗”,她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原则批评春香。明明站在陈这边。这说明她此时在人格要求上还没有开悟,还很无知。这个时候,她脑子里除了封建礼教,什么都没有。但这也让她积累了比盈盈更多的能量。俗话说,物极必反。因为任何教育都无法改变人的生理特征。
游园梦标志着杜丽娘青年意识的觉醒。作品写得详细,这是三个因素* * *的结果。一是生理原因,二是古典文学中对爱情的诗意描写,三是大自然中美好的春光。美丽的大自然和古代文学中诗意的描写是外因,身体的成熟是内因。作品展示了这三个因素是如何作用于她的。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一个人的本我和超我能够达到平衡,他就被社会视为正常人。否则,你会患上精神疾病。而杜丽娘就是无法获得这种平衡。因为我对性本能的压抑太强烈了,远远超出了她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
生理原因是内因。她十六岁了。生理上,她已经具备女性特征,基本成熟。这是任何礼教和压制都无法改变的生理现象,再严密的监控也无法阻止女孩身体的成熟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变化。在这个时期,女性会对男女感情异常敏感。任何外部刺激都可能成为催化剂。封建礼教深知这一点,想尽一切办法加以封锁和压制,但违背了人性,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杜丽娘的父母这样做了,而且不允许她与外界有任何接触。她甚至不知道她家有个大花园,但是春香告诉她了。还邀请老师用伦理学来处理她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结果他们没想到,问题就出在《诗经》上。陈亮亮谈到了《诗经》第一章《关雎》。虽然他按照儒家传统把《诗经》作为教育的工具,按照石矛的注解做了牵强附会的解释,阐述了其中的微妙含义,但诗中的爱情描写却不是一两个腐儒所能辨识的。这首美妙的情歌激发了杜丽娘的青春意识。春香直言不讳,说“读毛诗第一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弃书叹道,‘圣人之情尽在此。".今天和过去是一样的,不然呢?”“在用来压制人性的儒家经典中,有启迪人性的因素,这是绝妙的讽刺。当然,这只是一种朦胧的春日抑郁,并不是有意识的追求爱情。没有其他刺激,是不可能马上爆炸的。随后去公园是直接的诱因。春香这时要她去园子里,她因为主人的禁令拒绝了,但春香说主人不在家劝农民下乡,正是出去玩的时候。杜丽娘终于生平第一次去了他的花园。而“万紫千红”的美景让她立刻找到了春光、春情和青春的交汇点。”天啊,奴年已经28岁了,我还没有结婚,我突然很佩服春情。你如何在晚上接待客人?你真是浪费青春。时间就像一个缺口。“她像一棵娇嫩的小草,在春风和雨水的滋润下破土而出。爱是人的本能,是理智无法压制的。她的觉醒是人性的觉醒。这就是她前意识中被压抑的性欲,正在突破超我的局限,跃跃欲试。身体成熟是基础,外部触发是条件。
在这里,作者以惊人的艺术洞察力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女孩在花园中醒来的瞬间。第一,我从春光迷人的美景中发现了自己迷人的美,心中波涛汹涌。在第十一部《惊梦之梦》中,杜丽娘要去春游了,先打扮一下。这时候我看着镜子,进入了恍惚的状态。我显然为自己的美丽感到自豪,但我很尴尬。打扮是给人看的,但她说:“短短三个春日的好处,谁也看不出来,不必提防落鱼鸟。”我怕我会以花为耻,闭上眼睛。“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典型的青春期少女的心理状态。正是当一个年轻的女孩处于爱情的种子时,她具有爱美的天性,所以她为自己的美丽而自豪,但她也珍惜自己,并害羞。
后来就联想到自己的青春被埋没的自然之美。大自然的繁荣和对春天的抗争让她眼花缭乱,也提醒她自己像囚犯一样被囚禁。在阴暗的环境中,在内室中孕育,对没有人认识她有着强烈的不满。美丽的春光并没有给你带来兴趣,反而增加了一段痛苦,这就是所谓的讨厌的春光。这就是古人常说的春天的感受。她心血来潮,失望而归。外界的刺激诱导她清晰地向往异性的爱,发出一种生命如叶的感觉。在大自然的催促下,潜伏的朦胧的爱情意识终于有了明确的方向,最终意识到抑郁的原因在于缺乏异性的爱,男女之间对爱情的追求也是自然而然的。
像剥竹笋一样,作者详细地描述了杜丽娘青年觉醒的过程。
杜丽娘人格的第二阶段是她不择手段追求的时期。在她的作品中,她从做梦到结婚,从做梦到感觉,从感觉到死亡,从死亡到复活。
杜丽娘与环境和他的封建伦理意识的真正冲突始于一场梦。她怀着对异性的渴望睡着了。于是,梦中幽会的场景自然出现了。按照生活和性格的逻辑,作者在幻想中让杜丽娘与柳梦梅结合,发生了一场为道教徒所不齿的“性交”。在梦里,她遇到了一个男人,并大胆地向她求爱。她勉强接受,护花使者出现,暗中保护她。作者在写作的时候,笔墨非常大胆,通过花神之眼描述了两个人做爱的详细过程。这是她性格的第一个高潮。在梦里,她发泄了长期积累的燃烧的欲望。理学认为男女之间不应该有爱情,这种爱情的动力应该用礼来压制。不允许放下欲望。对于女性来说,对性欲的追求尤其罪恶。在作品中,一个少女这种本能欲望的觉醒,被积极的笔墨完全肯定,可见作者以情说理的倾向是多么强烈。这种鲁莽是对新儒家的大胆挑战。
然后,作者用浪漫的方式展开了一个奇怪的情节。杜在梦中固执地追求异性,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不敢公开表露自己的欲望,所以她在现实生活中与环境和个人封建伦理意识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只能以殉情的方式死去。她故地重游,试图找到她的旧梦,但伊拉克人已经看不见了。于是她亲手画了自己的照片,放在盒子里,然后就病死了。按照她的遗嘱,父亲将她安葬在柳梦梅梦寐以求的花园里,并将装有照片的盒子放在坟前。柳梦梅路过这里,看到这张照片,一见钟情。于是杜丽娘的鬼魂来见他。正因为这份真情没有泯灭,感动了哈迪斯,使她起死回生,破棺而出,嫁给了刘。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段恋情荒诞不经,难以想象,但从凝聚作者感情和信念的角度来看,却是真实的。正是在这里,她对个性特征的执着追求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这种追求甚至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可见其有多强烈。作者在《牡丹亭》中说。题记”,“难道天下女子多情不如美人?梦见那个人病了,病得很均匀,用手绘描绘出来传给世人然后就死了。人死了三年,才能重获生机,穷乡僻壤寻梦的人就诞生了。如丽娘,是情人的耳朵。不知道怎么回事,活人可以死,死人可以活。生而不能死,死而不能复活的人,是没有感情的。“在这里,爱成了一个超验的对象,被神化了,它可以脱离肉体,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永恒性和支配性。
不屈的反抗是第三阶段杜丽娘性格的突出特征。这也是她性格完成的阶段。如果只有前两个阶段,作品的主题就不完整。因为我只是写了爱情和它的巨大能量,却没有写爱情对理智的积极影响和赢得理智。她复活后回归现实,但在现实中却失去了在幻想中获得的自由,再次被封建礼教束缚。她要求父亲承认与柳梦梅的关系,但不仅没有成功,父亲甚至不承认女儿,认为女儿已经死了,再也不会复活。从对父亲抱有幻想到坚决与父亲抗争,她的性格达到了顶峰。我宁愿不做阿杜家的女孩,也不愿离开柳梦梅。在封建社会,一个女人的性格发展到这个高度,确实难能可贵。最后皇帝做了决定,赋予他们的婚姻合法性,并强迫杜宝承认他的女儿和女婿。作者在想象中翻转了现实中情感战胜不了理性的事实,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在这个阶段,虽然她的情感和理智表面上看起来达成了妥协,但这种妥协是建立在情感胜利的基础上的,理智是输家。只是靠着这样一种陈腐的形式,她才勉强维持着自己的脸面。当然,从这个结局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爱”,说到底只是相对意义上的,而不是压倒性的、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