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古诗的介绍与翻译

饮酒,其五金与陶渊明

盖房子是在人类的领地,没有车马的噪音。

问你能做什么?心远非以自我为中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天气一天比一天好,鸟儿也回来了。

这话有道理,想分辨也忘了说了。

这首饮酒诗是陶渊明仅存的116五言诗中最能代表其个人思想的。有20首关于饮酒的诗,这首是最好的一首。其实这首诗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并不出名,也不被人欣赏,因为在那首诗里。

所谓“造屋在人文环境,但无车马。”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人类环境中的生活是“嘈杂”和无奈的;第二,作者的“身处人情环境”不同于别人的“身处人情环境”,没有车马喧嚣。然后作者把视角放到第三人称的视角,问:“为什么别人都避开车马噪音,你就能做到这一点?(问何俊能儿)“答案是:“远离喧嚣,当然车马的烦恼会少一些,然后好像连原本在‘人文环境’的住所也变得偏僻了。”

然后描述了在这样的心境下,生活也是宁静的,无忧无虑的,这是全诗最被称赞的部分。它用两个地方,两个动作,画出了一个脱俗如仙又不失趣味的意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里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好,鸟儿也在归巢。这里面有真正的意义,但我忘了我想说什么。”山里的天气,无论是早晨还是黄昏,都让人神清气爽。夕阳下,在这样清爽的天气里,鸟儿们一起回到森林里,然后承担起上文所述的悠闲采菊、远眺南山的生活。笔者觉得,这里似乎有生活的道理,但细细追究,也没什么。

这首诗很美,美也很美。全诗没有生硬之处。是一幅完全自然不自觉地描述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却连作者自己的存在都忘记了的画面。这是一种自我的缺席,是对“天人合一”的最好诠释。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没落了。也断断续续做过官,但靠山不硬,脾气特别嚣张。他最后回到家乡做了一名隐士。《饮酒》诗一组20首,写于他隐退之初,大体表达了醉酒的快感和对人生的感悟。这篇文章是最著名的。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人生的价值,否则就会处于焦虑和不安之中。社会总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大多数人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依据。在陶渊明的时代,权力、地位和名誉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明白,要得到这一切,必须尽力去获得,去竞争,去假装。性是不可缺少的。这里没有尊严。他既然愿意退出官场,就必须否定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新的解释。

这首诗的前四句,表现了一种隐逸的态度,即对权力和名望的否定。开头说他的住处虽然建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噪音。所谓“嘈杂的车马”,指的是有地位的人拥挤的场景。陶渊明也是名门后裔,却和那些在世俗中沉浮的人无关,门庭冷落。然后归结到这四句话的核心——“心离自己很远”。精神上,我们对这个名利世界采取了疏离、超脱、冷漠的态度,生活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远离内心”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背离,必然导致与在这个轨道上奔波的人们的分离。

那么,排除社会价值尺度,人在哪里可以确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涉及到陶渊明的哲学了。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一方面强调修身、节俭、无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存在于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中,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因为人把自己和自然割裂开来,在虚无缥缈、毫无价值的权力、名利中竞争和追求,人生才充满焦虑和矛盾。所以,只有回归自然,才能获得完美的人生。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歌里,就成了论文;真正的诗歌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所以接下来的四句话,作者还是写人的活动和自然景观,把哲学置于意象之中。诗中陈述他在园中随意采菊,不经意间抬头迎南山(庐山)。“悠然见南山”既是人的一种轻盈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有一种* * *的旋律同时从人们的心中散发出来,达到顶峰,融合成一首轻音乐。所见的南山,被一层薄雾包围着,在夕阳的照耀下,呈现出难以形容的美丽,而一群群的鸟儿正一起飞回山中。这就是自然的平静和完美,不会像世俗的人那样焦虑,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之外的东西。这位诗人似乎完全消失了。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生活的真谛,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意义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基本上是对生命的感受,逻辑语言不足以表达其精妙和完整。

陶渊明的诗大多字面浅显,看似浅显易懂。但是内涵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年轻人来说,有很多东西恐怕要等到生活阅历丰富了才能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