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提供一篇关于“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议论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传统观点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矛盾的,经济发展必须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保护环境会限制经济发展。本文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但由于制度设计不当,导致二者相互制约。通过改革现有的一些环境制度,创新环境制度,可以为经济主体提供足够的激励,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联系起来,从而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生活相结合。本文分析了环境问题的成因和相关理论,并在结论中提出了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对策和建议。1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技术和制度哪个更重要?环境问题广泛而复杂,涉及技术、管理和制度。技术层面:研究污染控制和污染防治的有效技术、环境质量的标准制定、生态保护区的建立等;在管理层面上,如何按照既定的制度有效地组织和安排生产;制度层面:设计制度,合理构建相关主体的产权利益关系,如排污企业与被污染经济主体的关系。在环境和生态问题的研究中,曾有一场争论:技术和制度哪个更重要?多年的环保实践证明,制度是更重要的因素,好的制度会诞生好的技术。如果制度设计不合理,就会抑制高效环保技术的产生。目前我国治理污染的政策和体制比较单一,以排污费为主要形式。然而,由于收费制度本身的弊端,缺乏激励机制以及对企业控制污染的监督不力,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一直效率低下。本文的分析重点是从制度层面研究环境保护。政府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是制定有效的制度并确保制度得到执行。技术问题是市场经济主体在既定制度条件下自主选择的结果,没有政府干预。因此,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相互制约到相互发展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然导致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矛盾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担环境污染的代价,否则经济就会失去发展空间。在经济增长成为各国重要宏观经济目标的条件下,这种观点一度成为破坏环境的正当理由。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几乎都采取了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的方法。但这不能作为后发国家学习的模式。当时发达国家面临的环境资源状况,是现在无法相比的。当时发达国家是在资源禀赋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环境威胁是潜在的。然而,目前,经过数百年的世界经济发展,环境资源的供应相对减少,而对它的需求却在增加,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人类经济发展消耗的资源日益减少,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所以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已经行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源头:都是体制造成的。1.对国民收入的狂热追求和扭曲的GDP核算体系,可以追溯到福利经济学的早期研究。马歇尔在经济学文献中首次使用了国民收入的名称,但国民收入在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的理论中得到了重要应用,成为福利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庇古把福利解释为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可以依次衡量的,并且可以与金钱的尺度联系起来。客观上,国民收入的概念是用来衡量福利国家的。并提出了扩大国民收入规模及其有效分配和稳定三个福利标准。此后,庇古提出了分别考虑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私人成本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了外部性的概念。当一个人的消费或企业的生产活动对另一个人的效用或另一个企业的生产函数产生非原始的影响时,就会出现外部性。当这个企业不必承担其生产给社会带来的成本,即边际社会成本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