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斌对法医学的贡献
65438至0983,李胜斌毕业于原上海医科大学医学部。他当时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却被错误地分配到了法医专业。“法医学也是医学的一部分。”经过慎重考虑,李胜斌接受了分配,进入了Xi医科大学法医系。第二年,学校送他去中山医科大学学习。在中山大学读书期间,他读到一篇关于DNA技术的文章:怀曼和怀特在《美国科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人类高度多态位点”,他立刻被吸引住了。后来他翻阅资料时发现,1985年,英国遗传学家杰弗里斯建立了“DNA指纹”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世界首例DNA亲子鉴定。这两个无意中读到的文件,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立刻意识到,原来看似枯燥的法医学,其实包含了这么多有趣的科学秘密!
80年代中国科技发展落后,没有法医鉴定的相关学科理论,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没有英文文献。对于当时的医学科研人员来说,书本上的很多实验实际上是无法操作的。现在的科研人员很难想象当时中国科学界的尴尬处境,但糟糕的科研条件并没有阻挡李胜斌前进的脚步。他的求知欲近乎痴迷,克服重重困难,开始了DNA研究的艰辛历程。从中山大学回国后,在中国著名法医学家刘明俊教授的指导下,李胜斌完成了他的第一篇论文《DNA的多态性》。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人类DNA多态性的本质是染色体DNA中的核苷酸序列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发生了变化,即个体DNA片段和DNA序列之间的差异是终生的。从理论上讲,除了同卵双胞胎,全世界50亿人的遗传标记都不一样,但是血缘亲属有相同的部分。在这篇文章中,他还讨论了DNA的研究进展、应用前景和标准化的迫切需要。他认为DNA多态性和分析技术在生物证据鉴定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将给法医学带来巨大的变革。这篇论文拉开了李胜斌法医DNA科学研究的序幕,让他看到了另一个前途光明的村庄,当时他才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