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环保定理的现状或历史演变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环境条件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给人类带来灾难。这是一个环境问题。洪水、干旱、风暴、地震和海啸等自然因素自世界之初就存在。对于这类环境问题,人类可以采取措施降低其负面影响和破坏力,但难以阻止。这里所说的环境问题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是指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或大规模工程建设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植被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地退化、大规模开垦草地造成的土壤沙化、滥采滥挖和过度捕捞造成的珍稀物种灭绝等。后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指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向环境中排放大量污染物,降低环境质量,从而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他说,具体来说,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主要是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对大气、水、土壤和生物的污染。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和其他由物质引起的污染以及由物理因素引起的污染,如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或电磁辐射污染。
环境问题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整个阶段。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环境问题的类型、范围和程度并不一致。根据环境问题发生的先后顺序和严重程度,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人类出现到工业革命,是环境问题的早期阶段;从工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洞,是现代环境问题阶段;从1984开始,南极臭氧洞的发现引起了世界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这是当代环境问题的阶段。本章将按照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来概括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第一节环境保护的萌芽时期
一、工业革命前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农业革命。农业革命前,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历史性转折。这一伟大转折的标志是能够使用“制造工具的工具”,其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火。据中国科学家考证,元谋人遗址中有大量木炭屑、烧焦的骨头等遗物,是人类最早使用火的证明。这说明人类大约在654.38+0.7万年前开始使用火。人类能够利用火作为外部能源,结束了自然奴隶的历史,从被动适应环境转变为主动改造环境,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征服和控制自然的过程。
随着火的使用和工具的制造,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导致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有学者认为,在史前社会,许多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如野牛,可能与人们的过度狩猎有关。旧石器时代晚期。猛犸象和毛犀牛的消失也可能是同样的原因造成的。但在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始终很少,人类活动的范围只占地球表面很小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总的来说,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很小,只能依靠自然环境采集和狩猎自然动植物为生。此时,环境问题虽已出现,但并不突出,地球生态系统仍有足够的能力自行恢复平衡。所以在农业革命之前,环境基本上是按照自然规律变化的,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附于自然环境的。
农业革命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爆炸,从654.38+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末期的532万,到2000年前后的654.38+0.33亿。人口大大增加了,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增加了。二是人们学会了驯化野生动植物,有目的的耕作和驯化成为人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从而保证了人类的食物来源。随着农耕作业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力量和作用越来越大,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主要大规模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收成。再加上刀耕火种等落后的生产方式,大量开垦的土地生产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大片良田逐渐贫瘠。为了满足农业灌溉的需要,水利得到了发展,但也经常造成土壤盐碱化和沼泽化。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历史上,农业文明的不当发展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诞生在尼罗河谷的古埃及文明可以说是“尼罗河的礼物”。历史上,每到夏天,河流上游富含无机矿物质和有机物的淤泥就会泛滥,给埃及留下薄薄的一层泥沙。量不会堵塞灌溉渠,影响灌溉和泄洪,但足以补充从地里收获的作物吸收的无机矿物质养分,几乎完美地满足了农田对有机物的需求,使这块土地可以生产大量的食物来养育在上面出生的大量人口。历史学家认为,正是这种无与伦比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埃及悠久灿烂的文明。然而,由于尼罗河上游地区的持续砍伐、过度放牧和开垦,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尼罗河泥沙逐年增加。埃及再也得不到那片珍贵的沃土,昔日的“地中海粮仓”也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如今已成为地球上的贫困地区之一。
美索不达米亚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今伊拉克)之间,是著名的巴比伦文明的发源地。公元前之前,这里曾经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和肥沃的田野,丰富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灿烂的巴比伦文化——“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和60位数的计时...巴比伦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亚著名的商业中心,巴比伦国王为贵妃建造的“空中花园”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然而,巴比伦人在创造灿烂文化、发展农业的同时,由于无休止的耕种、过度放牧和肆意砍伐,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最终将这片肥沃的土地变成了饱受沙尘暴蹂躏的不毛之地。漫漫黄沙让2000年前的巴比伦王国从地球上消失了。今天,这片土地所供养的人口比汉谟拉比时代的1/4还要少,而辉煌的巴比伦城直到近代才被考古学家发掘出来,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与古埃及文明和巴比伦文明齐名的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历史与美索不达米亚相似。4000-5000年前,这里的农业非常发达。人们利用印度河四季充沛的河水和一年两季的洪水,种植了丰富的农作物,盛产小麦、芝麻、甜瓜和棉花,是名副其实的粮仓。然而,肆无忌惮的开荒和无休止的毁林造成了温德亚山南麓和喜马拉雅山的大量水土流失和淤积,破坏了生态结构和平衡,土地荒漠化已经出现,过去的良田逐渐变成了广阔的沙漠。今天,它是一个面积为65万平方公里的沙漠。
地中海地区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间,地中海的每个地区都呈现出一种进步和充满活力的文明。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突尼斯、阿尔及利亚、西班牙、意大利、西西里岛、南斯拉夫、希腊、克里特岛和土耳其曾是世界上最繁荣进步的地区。现在除了少数发达国家,在二十世纪全部成为世界落后地区,很多国家的人口只有以前人口的一半或者1/3。地中海国家的文明兴衰过程基本上非常相似:起初,文明在漫长的时间里崛起于大自然创造的肥沃土地上,并持续进步了几个世纪。随着开垦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坏,生产性表土开始被侵蚀剥离;然后连续的种植和淋溶消耗了大量作物生长所需的矿物质养分,于是产量开始下降。随着土地生产力的枯竭,它所支撑的文明开始衰落。
玛雅文明是一个古老的华裔文明,发展于低地热带森林(今危地马拉)。公元250年,玛雅文化、建筑和人口都达到顶峰,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200-500人。然而,由于生态破坏和人口增长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到公元800年,玛雅文明开始走向衰落,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这片曾经繁荣的土地几乎灭绝。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4000多年前,这里森林葱郁,水生植物丰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据记载,在周代,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3%,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秦汉以来,黄河流域的森林被大规模砍伐,加剧了水土流失,增加了黄河泥沙含量。黄河的含沙量在宋代达到50%,明代增加到60%,清代进一步达到70%,这使得黄河的河床越来越高,有些河段高出地面很多,形成了“悬河”。遇到暴雨,河水决堤泛滥,黄河成了名副其实的“河灾”。与此同时,该地区的沙漠面积日益扩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农业社会,生态破坏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并且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恩格斯在考察了古代文明的衰落之后,针对人类破坏环境的恶果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砍伐了所有的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今天这些地方会变得贫瘠,因为他们失去了森林和积聚、储存水的中心。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砍伐了山南坡的松林,在北坡被精心保护。他们没想到,就这样破坏了他们所在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基础。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样做,山泉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干涸了,到了雨季,更凶猛的洪水倾泻在平原上。”因此,恩格斯告诫人类:“我们不应该过于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在报复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个结果经常被取消。”“因此,我们必须永远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外国,绝不像站在自然之外的人——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大脑,属于并存在于自然之中;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是,我们比所有其他动物都强大,能够理解并正确应用自然法则。”
另外,在农业社会,尤其是农业社会末期,已经出现了污染问题。据考证,几千年前,由于我们祖先的取暖和炉灶设施非常简陋,洞穴内烟雾弥漫,令人窒息,人们纷纷逃到洞穴外。而且因为食物腐烂发臭,很没意思,就搬去了别的地方,没有回来。有人认为这是人类社会空气污染史的开端。但总的来说,在农业文明时代,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污染问题只是在一些人口集中的城市比较突出,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比如公元前18年巴比伦奴隶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禁止鞋匠在城市中居住,以免污染城市的生活环境;14世纪初,英国议会颁布法令,禁止伦敦制造业在议会会期烧煤,以保持大气清洁。
二、古代西方环境保护的起源
人类作为一种“会思考”的高级动物,在发展的同时也一直在不断反思这种发展。这种反思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初,通常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希腊文明首先在肥沃的土地上发展了农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元前八世纪中叶,希腊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明显出现了人口压力的迹象(主要指食物供应的压力)。这个时候,希腊大部分比较好的土地已经开垦种植,一些坡地森林也被砍伐。在接下来的三个世纪里,人口不断增加,对耕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古希腊人逐渐将他们的耕地推到山坡上,那里曾经是林地或牧场。然后,为了弥补牧场萎缩带来的损失,他们过度放牧剩余的牧场,砍伐更多的森林来扩大牧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所有的耕地都种上了庄稼。结果,不幸也降临到古希腊人身上。大部分土地在冬季被暴雨侵蚀,耕种的山坡和砍伐的林地上的表土很快被侵蚀流失,草原和牧场也因过度放牧而遭到破坏。
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一些希腊人开始觉醒。公元前590年左右,冷沦已经意识到雅典城邦的土地正变得不适合种植谷物,他强烈主张不要继续在坡地上种植农作物,而提倡种植橄榄和葡萄。几年后,为了鼓励种植橄榄树,古代雅典的暴君庇西特拉图给雅典的农民和地主发放奖金。然而,为时已晚。当时雅典的破坏和水土流失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悲惨境地。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警告说,人类的发展要适应环境的承载能力,人口要保持适度规模。柏拉图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地揭示了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今天繁华的地方明天只会留下一些“荒废的古寺”。他在《对话录》一文中,生动地描述了从希腊繁荣初期到他生活的时代(公元前427-347年)雅典土地的变化:“以前富饶的土地现在只剩下一株病秧的骨架。所有肥沃松软的表土都被冲走了,只剩下光秃秃的骨架。很多荒山现在都是耕地,眼前的沼泽地曾经是一片肥沃的平原;那些山丘曾经被森林覆盖,出产丰富的畜产品,但现在的食物只够蜜蜂吃。而且当时每年的雨水滋润了土地,上层的土壤不会流失,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从光秃秃的地面冲到海里;当时土层很厚,吸收雨水,把水储存在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土壤中;土壤中吸收的水分汇聚到各处,汇成奔流的山泉和潺潺的溪流。一些古老的寺庙,现在已经荒废,位于喷泉曾经涌出的地方,这证实了我们对土地情况描述的真实性。”
如前所述,地中海周边国家的文明兴衰非常相似。过度耕种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也是继古希腊文明之后古罗马文明崩溃的重要原因。罗马人在掠夺性种植的过程中,也注重水土保持。他们修建了水坝和水库,在冬天收集雨水用于夏天灌溉,还修建了梯田和灌溉工程。但这些水土保持工程最终都因各种原因,如废弃或缺乏维护等,而销声匿迹。在罗马和中国的后期,公元前60年左右,哲学家和诗人卢克莱修就已经意识到了意大利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枯竭的严重性。他指出:雨水和河流在侵蚀耕地,侵蚀土壤,造成水土流失,随水流入海洋;土壤肥力耗尽,地球正在死亡。为了养活自己,农民不得不开垦更多的土地,更加努力地工作。国力也在下降。与卢克莱修几乎同时代的另一位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曾经讨论过罗马在前10年间与之激战四个世纪的沃尔舍、阿奎安和赫尼查军队的口粮和给养从何而来,因为在李维生活的那个时代,这些地区的土地极其贫瘠,只能勉强养活几个人。虽然李未能从自然环境的破坏中找出原因,但也说明当时的有识之士一直在探索人类如何利用脚下的土地生存下去。
西欧文明,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精华,也是建立在一片保留了原始生产力的土地上。总的来说,西欧的生态环境并没有遭到严重破坏,威胁到西欧文明的延续。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西欧大部分地区的气候非常有利于土壤保持,适合农业生产,尤其是那些毗邻大西洋和北海的地区,具有典型的海洋性气候,有助于农民恢复肥力;另一方面是因为西欧人民长期以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不畏艰难困苦,实施了各种适用的措施,强化了其文明赖以存在的自然基础。例如,西欧的农业生产一直分布在大部分良田,大面积的林地从未被砍伐:现代轮作制起源于14至15世纪的西欧低地国家。
西欧的农业生产并没有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但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的城市带来了污染问题,尤其是人口集中的大城市,有些污染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可以说,现代西方文明从一开始就尝到了这种文明带来的苦果,虽然与以往文明产生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味道不同。所以,严格来说,现代西方文明从一开始就不得不面对环境污染的挑战。例如,烟草的污染出现在12和13世纪的西欧。当时,在“煤炭文明”之花盛开的英国,烟尘横行,成为公害。英国爱德华一世(1272-1307)和二世(1307-1327)期间,煤烟污染被曝光,出现了抗议煤炭“有害气味”的活动。理查时期(1413-1422),鉴于煤燃烧产生的烟尘和气味,限制了煤的使用。1661年,约翰·伊万林写了一本关于伦敦烟雾的名著《驱逐烟雾》。其中,对伦敦烟雾的描述是这样的:“地狱般的黑色煤烟从烟囱、酿酒厂和民宅的石灰窑中冒出。伦敦就像西西里的埃特纳火山,像是火与冶神(罗申)的宫廷,就像是地狱的旁边。.....这座辉煌的古城,从木头到石头,一直用大理石建造,就连遥远的印度洋也被它所主宰。但由于被淹没在煤炭散发出的浓烈烟雾和硫磺中,恶臭和阴霾出现了。.....疲惫的伦敦游客,在看到伦敦的街道之前,首先闻到的是几英里外传来的难闻气味,那是玷污城市荣誉的有害煤烟。.....在伦敦,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像岩石一样坚硬的石头和铁,现在因为煤烟的腐蚀而变得破旧不堪。.....伦敦居民持续呼吸污浊的空气,这损害了他们的肺部。在伦敦,有许多人患有粘膜炎、肺结核和感冒。”然而,这些呼吁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工业革命后,各种污染相当严重,人们才逐渐醒悟,采取各种措施防治环境污染。
三、中国古代环保的起源。
中国历史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活动对森林、水源、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这种思维往往是无意识的,甚至是迷信的。比如在古代,人们曾经和神灵一起祭祀山川。《诗经》中有“诸河流怀柔,江河流乔岳”的说法。这在《论语》中有解释:九洲以山川著称,是物质资源产生的地方,要有牺牲。这说明当时人们推崇山川的原因并不完全是迷信。但主要是因为山川是资源的产地。
自周朝以来,人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开始自觉保护自然的生物资源,反对过度利用或肆意破坏。西周颁布的伐祀令规定:“不毁房屋,不填水井,不砍树,不动六畜。非今日者,死而不赦。”这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动物的法律,极其严格。西周时期周边政府对人口居住环境的调查和保护包括在内。《周杂地官》规定,大司徒的职责不仅是掌管天下地图和户籍,还要“以土适之法辨名物,以房知其趣,以富民,以爱护鸟兽,以爱护花草树木,以做任何土工。”也就是说,大司徒的职责包括调查动植物的生态状况,分析它们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保护山川河流鸟兽等动物,使它们正常繁衍,保持良好的状态,最终使人们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
先秦时期,人们对生物资源的保护逐渐从无意识、模糊的阶段发展到有意识、明确的阶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对生物资源的保护有了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规定和广泛的范围,并且始终与经济发展相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时百家争鸣对生物资源保护的认识不一,导致了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从而促进了资源保护思想的深化和完善。其中,春秋时期齐国人管仲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管仲是齐国亲戚。他从发展经济、富裕强兵的目标出发,十分重视山川治理和生物资源保护,形成了一套保护思想。他认为山川是“自然财富的来源之地”,是自然财富的本源。政府应该爱护山川。“君子不能守其山河一草,不能为天下之王。”换句话说,保护不好山川的人不配做国家的领导人。管仲在总结历代帝王处理山川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并实施了保护生物资源的方针。他主张用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建立机构治理山川河流。他认为,保护生物资源不是封闭山川,不让人们利用,而是按照规定的季节开放,有计划地利用。他说:“春政不能不使其永存,夏政不能不使其衰”,体现了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使其正常增殖的思想认识。他把保护生物资源与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结合起来,成为强兵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采取的许多措施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此外,管仲还十分注重环境卫生,甚至对水井的清理也很重视。《钟匡篇》曰:“公与管仲甫饮之,掘新井无柴。”这也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用柴火覆盖水井,以保护饮用水源的清洁。
先秦时期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并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得到发展。秦汉时期,保护生物资源的行动从自发阶段进入了相当自觉的阶段,在理论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系统总结了先秦时期的环境保护政策,其中一系列关于生物资源保护的具体规定体现了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特点,是对古代生物资源保护政策最完善的阐述。
唐宋时期仍然非常重视环境治理和生物资源保护。到了唐代,不仅将山川、园林、狩猎作为政府管理的范围,还将城市绿化、城郊寺庙中的神社、吴越名山等纳入政府管理的范围。同时,河南京兆和杜尔郊区的300英里被指定为禁伐区或禁猎区,其管理范围超过了先秦时期。宋朝尤其是北宋也非常重视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并且注重立法保护,甚至重申禁止以圣旨保护。同时还下令县官甚至乡镇长等基层官员对违反禁令者进行侦破和抓捕,可见其严肃性和执法的严格性。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湖泊周围开荒造成的蓄水排水问题和乱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可见当时的有识之士对正在出现的环境问题相当敏感。
明代对山林河流的保护,一直到仁宗(公元1425-1426)都是由前代的相关条例来控制,范围相当广泛。到了仁宗,为了缓解“劳力旺,征收有点急”的困难局面,减轻百姓负担,开始放弃或部分放弃管制措施。“山场、园林、湖沼、窖冶、果树、蜜官皆禁,为民所知。”由于禁湖,许多湖泊被偷变成了田地,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一些人为的自然灾害。据《明代河渠志》记载,明英宗巡抚周忱曾指出围湖造田的恶果:“故山溪涨,遂泄之。近者筑圩田以遏湖,每次止洪,必害民。”明代禁止山林河流,虽然有一些不合理的原因。但确实是保护上的倒退,对环境危害很大。
清代人口激增,东北、西北、江南等地的许多草原或山地被开垦为农田,导致草原退化、沙漠扩张、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环境进一步破坏。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中肯的警告,目前的弊端。清代散文家梅增亮对安徽宣城的水土流失情况及原因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指出开垦山地造成水土流失,影响平坦农田。然而,所有这些警告并没有引起清朝的重视,不合理的填海工程仍在继续,给中国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中国长期以来对生活环境进行管理,以防止人口集中造成的局部环境污染。殷商时期,禁止在街上倾倒生活垃圾,视之为犯罪。《韩非子·内藏论》所载:“殷之法,弃灰以正法者,必断其手。”可见当时人们已经禁止乱扔垃圾破坏环境。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法治,也规定了“踏六尺者罚,弃骨灰于道者罚”的法律。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建立了管理川泽法令的机构,如虞、于衡、于衡的吏部等。,而且还配有一定级别的官员,如博士、博士、外交部长、包工头等。这些机构和官员的职责通常包括狩猎、伐木、捕鱼、管理花园和负责某些材料的供应。据《史记》和《尚书》记载,中国最早的关羽产生于顺帝时期。当时,洪水和野生动物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是主要的环境问题。舜通过部落联盟会议任命伯夷为关羽。除了协助大禹治水,他的主要任务是管理植物、动物和鸟类,特别是赶走伤害人类的野兽。《尚书·尧典》对此是这样描述的:“皇帝说,‘如果土地给了植物、动物和鸟类呢?’他说,“是的!”帝曰:‘于!辅导福利,你担心我。”伊叩头,向朱、虎、熊、毕。帝曰:‘于!去吧,你们和谐。”“大概是说,在一次会议上,舜要选拔管理山川树木鸟兽的官吏,大家推举易为职,舜同意了。伯夷连忙叩头拜谢,并想把这官职让给朱、虎、熊等几位。舜说:“好,就让他们和你一起干吧!”“伯夷在这个位置上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被尊为‘百虫将军’。
第二节环保的兴起
一.工业革命后的环境问题
18世纪的工业革命,曾经给人类带来了希望和欢乐。因为工业化的兴起,城市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人口死亡率一直在下降,平均寿命一直在增加,更多的人享受到了城市生活的便利,更多的儿童能够进入学校接受更多的教育。诚然,人类发展再次摆脱了“黑暗中世纪”的阴影,人类文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埋下了潜在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