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合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成绩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紧紧依靠市场,围绕市场需求办学。在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打造特技队、培养特长生、办品牌学校”的办学理念;二是坚持把学校打造成“在全区有较大声誉、在全市有核心影响力、在全省有重要地位”的办学目标;三是坚持“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服务三农,通过职业教育富民;适应市场创新专业,走内涵建设之路,强化学校发展战略,培养了大批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做出了积极贡献。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质量是生存之本。我校可以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牢牢把握以质量为中心,加强内涵建设,大力实施“2223”工程。

1.确立两个定位:既要办好各级学历教育,又要办好各类短期培训班;既培养面向社会、走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又注重培养能够继续深造、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2.实现两个转变:从单纯追求学生数量的增加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向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加办学效益转变;从单一追求办学条件的改善,到提升办学水平,拓展服务功能。

3.落实两个重点:一是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二是毕业生就业创业。

4.狠抓三项工程:以学生为主体,狠抓“质量工程”;以教师为主导,狠抓“样板工程”;聚焦教学,狠抓“质量工程”。

由于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目标明确,办学特色鲜明,学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跨越式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从一所普通职业学校成为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学校从一所农村职业学校晋级为现代职业学校队伍。师资队伍的结构和素质是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我校一直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采取“外部引进、内部培养、鼓励深造”等多种形式,努力培养一支基础知识广、专业技能精、教育理论新、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1,外部引进,师资来源“四源齐头并进”。一方面,主动联系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聘请专家教授加入我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第三,从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中招聘,补充新鲜血液。第四,筑巢引凤,种树引凤,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高技能人才充实专业教师队伍。

2、内训、师资培训“四位一体”。一是统筹安排,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出国培训、“四新”培训、国家级、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三年来,每年组织近70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其中参加省级以上培训40余人,参加境外培训11人;第二,所有专业教师都经历过企业实践培训,从生产和服务一线带回大量经验;三是开展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有定位,讲求实效。通过不离校、不离职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四是加强自学,让教师在自学中提升自己,发挥自己的独立潜能。

3.鼓励深造,在职业成长中做到“四个同时”。我校以课程改革为动力,以专业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加强专业培训,通过多种方式搭建教师成长、提高和发展的平台,逐步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教学业务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和课程改革能力,实现了“一师多能”的积极效应和“四能并举”的发展目标。

4.建立机制,实施培训“四大工程”。实施“名师工程”,培养领军人才;实施“双师工程”培养技师;实施“蓝色工程”,积累后备人才;实施“课改工程”,培养课改精英。同时借助名师工作室平台,充分发挥高水平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学校建立了由李传山、朱等南京市学科带头人领衔的“大师工作室”,建立了校内优秀教师合作互动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更好更快发展。

5.教学科研促进教师自我发展。三年来,学校建立健全了相关的教研制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学校2名教师被聘为江苏省中心教研组成员,6名教师被聘为南京市中心教研组成员。学校已完成一项国家课题,正在研究一项省级“十一五”课题和一项市级“十一五”课题;三年间,全体教师有216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在江苏省第四届、第五届职业教育创意论坛中,9名教师获得一等奖,39名学生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学校连续两年获得江苏省优秀组织学校奖。自2007年以来,已有6名教师在江苏省技能大赛中获奖,在江苏省三次创新大赛中,有21名教师获得创新作品一、二、三等奖。我校认真落实《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坚持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动力。由于全面推进,实施效果良好,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课程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紧贴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校坚持科研引领、专家指导,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科学规划、指导学校专业建设发展。当时我校有四大专业群,包括13专业:一是根据长三角地区机械与数控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主导专业,成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二是根据当地电子行业的需求现状,建立以电子应用技术为主导专业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第三,根据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市场趋势,建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群;四是根据区内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和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迫切需求,建立以会计和电子商务为双龙头专业的经贸专业群。在这四个专业群中,要重点建设龙头专业,做大做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树立精品意识,建设品牌专业,做强主体专业。由于加强专业建设的力度大,效果好,电子技术应用和机电技术应用两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示范专业。

2.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天赐中国国宝”的主产地是南京六合,六合自古就有“雨花石之乡”的美誉享誉海内外。六合的雨花石产业已经越做越大。当时六合从事雨花石生产的企业和公司有200多家。加上全国各地销售雨花石的个体工商户和代理商,总数超过1,000家,年销售收入不低于3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此外,加工产品的生产,如施宇华手工艺品和珠宝已逐渐成为一个宏伟的景观。为擦亮“雨花石之乡”,充分挖掘雨花石千百年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以文化助推六合雨花石产业,培育扶持六合区龙头企业,开发深加工产品,将雨花石产业打造成六合区特色产业、招牌产业、支柱产业, 我校邀请南京市、六合区雨花石协会的领导、专家召开论证会,联合“与开发生产雨花石工艺品的企业”。

3.不断加大课改力度,课改工作稳步推进。我校以《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为指导,建立了以能力为标准、以专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健全了课程改革组织机构,成立了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指导各专业课程改革小组的工作,并拨付专项经费,保证课程改革的经费需求。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坚持专家指导、科学研究,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课程改革方案,坚持边试验边推进,逐步深化的原则。坚持深入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以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整合课程内容,大力推广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等实践导向教学模式,构建“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设选修课,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的培养,以综合素质和技能为基础确定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文化课课程改革结合专业教育,强调“必要”和“足够”原则,加强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专业课课程改革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构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

学校的课程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电子技术应用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获南京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一等奖,数学二等奖。2008年6月5日至10月,我校成功举办了南京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为全市兄弟学校提供了生动的经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被认定为省级课程改革试点,2009年2月,学校被认定为全省首批课程改革试点学校。

4.加强技能训练,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制定了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的制度和管理办法,以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鼓励师生刻苦训练,提高技能。学校不仅非常重视省市级技能竞赛,也非常重视更多学生和专业教师技能水平的提升,明确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标。近两年来,学校每年都举办技能节,努力确保技能大赛覆盖全校每一个专业、每一个专业老师、每一个学生,在学校形成“学专业、展才能、练技能、显风采”的良好氛围,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技能培训的管理机制和选拔机制。当时,在三年的时间里,我校师生在各种省级教学、技能、技术创新竞赛中获奖69项,在全市乃至全省产生了很大的反响。2007年,在首届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中,* * *获得六项一等奖。我校沈明老师设计的创新作品获得大赛一等奖,这也是南京市唯一的一等奖,学校被授予“优秀组织学校”称号。2009年,在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赵、等一批学生获得电工电子光电综合设备组装与调试一等奖,李嘉树、孙、郭发军等老师获得电工电子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二等奖,在南京市五个郊县中名列第一。

5.扩大国际交流,提高生源规格。我校积极拓展办学空间,努力让更多师生出国深造,提高就业质量和成才规格。近年来,我们学校派了许多学生去澳大利亚和日本深造。2007年,楚、宋文山、、郝晓燕、、、焦慧等8名学生通过了严格的心理测试、档案筛选、个别面试等程序。考试合格后,他们前往日本米优奇化学株式会社学习和工作。2008年,王蒙顺利通过雅思考试,赴澳大利亚留学,成为南京第一个出国深造的中职生。学校一直把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作为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学校逐年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导向,产教结合”的理念,打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集教学、实训、鉴定、产学研为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

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综合办学能力。作为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职业学校,在市、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实训基地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高要求,投入巨大。机电实训楼、电子实训楼、多功能活动中心相继建成。建成了两个省级实训基地——数控实训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训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训基地的培训项目覆盖了学校的所有大类。还建设了南京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六合经济开发区人才培训基地、六合区中小企业培训基地。各实训基地实训实验设备设施齐全,数量充足,现代化程度高。与企业在这方面使用的设备相比,符合先进性和实用性的要求。

2.实训基地建设各具特色,产、学、研有机结合。我校实训基地实行产教结合的模式,使消费性实训转变为生产性实训,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除教学、培训、生产外,实训基地还建有劳动部门批准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设备设施与国家、省、市技能竞赛和技能鉴定相匹配。2006年,我校是南京市高技能人才竞赛的主办方之一。2008、2009、10,我校连续三年承办南京市省级技能大赛。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了我校办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快速发展。

3.学校每个专业都有对口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践基地数量达到16。学校和实习单位* * *制定实习计划,实习单位安排有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负责学生实习,做到定岗、定教师、定期考核和轮岗。同时,要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选派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做好实习期间的管理和相关服务工作。建立学生实习管理档案,学校定期检查实习情况,加强对实习生的实习安全教育,保障学生实习工作的正常开展。学生实习效果极佳,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

4、校企合作,坚持产教结合。学校根据市场需求,与当地多家企业联合办学,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实行“订单式”培养和“定向”培养,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不断推动校企合作向“宽领域、多模式、深层次、紧密型”方向发展,实现招生与招聘、教学与生产、实习与就业同步,形成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同步。企业为学生实习培训、就业创业提供平台,学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双方互动共赢,互惠互利,充分发挥了教育功能。学校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提升学校实力和社会竞争力。

1,积极实施信息化建设。学校始终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又一重要因素。学校校园监控系统、有线广播系统、校园通信系统、校园局域网设施先进,功能齐全。

学校以创建数字化校园为目标,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建立了高质量的校园网络系统,建立了校园网站、百兆光纤电信接入、千兆光纤主干、支持百兆主干的办公区、千兆接入桌面,网络终端数量与学生人数之比达到1:6以上,覆盖全校办公区、教学区、训练区、生活区、体育区等。

学校有1200台电脑,每个老师有一台电脑(笔记本)。100%能独立制作开发多媒体课件,能使用电子教室等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教学。

2.学校图书馆为南京市合格图书馆,纸质图书11.2万册,生均31册;3.9万本电子书,平均10.8;有52%的专业书籍,各科都有配套的多媒体视听资料。阅览室座位310个,电子阅览室100个。图书馆已成为师生的第二课堂和精神家园。

3.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体育卫生设施投入,努力改善和增加学生生活和活动设施,切实提高师生文化素养和健康水平。在学校管理上,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导向、以能力为导向,认真贯彻《江苏省职业学校管理规范》,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取得了显著的管理效益。

1,教学管理,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校长全面负责教学管理,分管校长具体负责,形成了教学管理办公室全面协调、专业办公室注重专业建设和管理的管理体制。通过教代会形成了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各部门职责明确,权责分明,分工协作,精干高效,形成了整体教学工作有序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管理效果。二是加强教学过程管理。通过教育管理办公室、专业办公室等教学职能部门,完善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监控体系。实行学校管理者每日教学巡视制度,全天监控教学情况。教学管理部、专业办公室、教研组、备课组全方位管理,保证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教研组、备课组每学期正常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教研室、专业室对教研组开展的活动进行检查记录,期末对教研组开展的教研活动进行量化评分,评选出“先进教研组”和“先进教研组组长”。每学期组织两次对教师认真执行教学五条的检查,定期开展学生评教活动,期末根据过程管理记录对所有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量化评分,评选出“优质教学奖”。三是积极关注教师成长,开展“我校优秀青年教师”等评选活动,加强名优教师考核管理,建立教师专业档案。四是开展有自身特色的校本研修。双周教职工大会以专题校本培训为主,教育管理办公室和专业办公室根据各专业学科特点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由于加强教学管理,狠抓教学质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逐年提高。在那三年中,96%的毕业生获得了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以上证书或相关行业资格证书,超过10%的毕业生获得了两个以上相关证书。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5%左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8%。

近年来,我校在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同时,努力做好综合高中的升学工作,对口单招考试本科上线率不断提高。2006年,我校高三单招班200人,本科录取73人,上线率36.5%。2007年600分以上考生23人,本科人数达到全市第二。陆传来获全省建筑学专业第一名,石明霞获全市旅游专业第一名。2008年,综合高中251名学生参加考试,取得了南京市本科人数、本科升学率、800分以上高分人数三个第一。其中,建筑专业学生朱和机电专业学生涂玲玲分别以总分895和835分获得南京市前两名。2009年,在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中,我校的本科招生人数和率、技能考试通过率均位居南京市第一。

2、学生管理,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学校本着管理与教育并重、管理与服务并重、学生个性管理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规范三级管理体系运行,建立健全各项学生管理制度,通过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通过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构建一个立体的德育网络。第一,突出时代特征,追求德育创新。把握时代脉搏,创新德育内容;贴近学生需要,德育形式生活化;注重提高实效,在德育管理中求实;坚持科学态度,细化德育评价。在求新、生活、实事求是的过程中,不断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第二,立足学校实际,提高学生标准水平。学校坚持“示范引领、底线约束”的管理理念,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制定了《六合职教中心学生管理手册》,进一步明确学生行为规范要求,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行为规范教育培训。学校组织开展了“五星”(遵纪守法之星、卫生之星、学习竞赛之星、文明礼仪之星、特色和谐之星)班集体、文明宿舍、校园十佳学生、三创新学生评选等活动,以此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三是坚持教育活动各环节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统一,使教育各环节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扎实开展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学生活动有载体,形式多样。学校举办了广场书画大赛、课堂文化大赛、课本剧大赛、班级排球大赛、演讲大赛、职校形象大使大赛、师生对话活动、校园歌手大赛、班徽设计大赛等一系列活动。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校开展的“教学做练周”德育活动,践行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命教育思想——教学做练合一”的思想。“教学做练周”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从生活中学习的实践空间。在教学做实践周活动中,学生不仅模范遵守学校管理的各项规定,还参与学校的规范管理、纪律管理、生活管理、环境管理,使学生以学校主人的身份参与学校的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强化礼仪、习惯、自主、自律、劳动观念、服务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热爱学校。

3.物流管理,强调服务意识的增强。学校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卫生防疫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和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学校财务、卫生、校园及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管理的要求和规定,建立健全各项后勤管理制度,努力从饮食、日常生活等各方面为教育教学、科研、生产、生活提供优质服务,保障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转。多年来,学校后勤服务一直深受师生的好评。学校被评为南京市绿色学校,学校食堂也被评为南京市a级学校食堂。学校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将知识、技能、价值观与就业岗位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行为规范。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三创”能力的培养,形成了组织严密、氛围浓厚、保障有力的“三创”能力培养和跟踪服务体系。学生不仅了解了专业内涵,培养了专业兴趣,还拓宽了就业领域。

1.加强职业文化建设,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学校经过2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那些年,学校在秉承团结进取、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厚文化的同时,积极倡导以“厚”为核心的新一轮学校文化建设,打造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成为全省首批廉洁文化示范点。学校高度重视专业文化建设,教学区和实践区实现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学校课程建设突出对学生职业文化、职业道德等“软技能”的培养。班级管理注重与企业的融合,引入5S管理等管理理念和方法。

2.加强“三创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校立足区域经济,根据六合区域经济特点和企业需求,弘扬“三创”新江苏精神,扎根地方经济,不断创新求变,在变化中求发展,在变化中创特色,实现了高质量办学的目标。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三创”能力的培养。学校成立了“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建立了“创意艺术工坊、美源回收公司、快乐城堡影视放映中心、新起点网店、换爱租赁中心、苏鑫家电维修中心、乐毅洗衣中心、阳光天使报刊亭、青苹果视觉艺术工作室、速域网络服务中心”等10个服务项目,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开展了职业生涯设计、创业实践训练和勤工俭学实践活动,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毕业生许多学生被表彰为省先进个人,许多毕业生走上了成功创业的道路。学校荣获南京市首届“三创”主题德育活动荣誉奖。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培养,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双轮驱动,与齐飞竞争”的发展战略。近年来,学校围绕职业教育富民主题,积极适应和服务六合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两个率先”,科学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坚持面向市场,以职业教育为己任,服务农村和企业,不断拓展培训空间,适应各类培训对象的需求,积极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做好各级各类培训工作。分别与区农林局、区劳动局、区民政局、区中小企业局、区商务局签订培训合作协议,深入广泛开展企业职工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富民工程培训、城市新市民培训、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等。,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年培训3766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年均培训600余人次。我校还积极倡导成立“一校百村合作组织”,加强校村合作联系,实施职业教育与村组、村民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功能,实现职业教育富民目标。由于在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方面成绩显著,学校被评为南京市劳动力转移先进单位和南京市“促进就业、帮助致富”先进集体。还被认定为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基地和国家职业技能培训考核站。

我们学校也是南京市经协办对口支援办公室的办学点。在办学实践中,实行东西结合,招收陕西省商洛市优秀贫困学生,教育扶贫。这个班级被命名为“商宁春晖班”。从2002年开始,通过学校的培养,多批陕西学生前往上海、苏州等地工作。“商宁春晖班”的成功,实现了“学为一人,脱贫致富,带动一方”的办学效果,对于改变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农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做法不仅与江苏、陕西两省省委、省政府“以智力扶贫为突破口,着眼长远,积极培育更多苏陕扶贫协作模式”的精神和要求完全一致,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为两地交流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我们坚信,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厚爱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在新的发展征程中,一定会更加坚定地前进,发展得更快,一定会为职业教育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北朱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