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班级文化建设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如果一个学生能始终保持快乐、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另一方面,如果学生经常处于心理失衡状态,就会造成心理障碍或导致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四个: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

(1)社会因素:社会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民族传统、宗教信仰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滋长,如一些黄色、淫秽媒体的出现,加剧了青少年的性需求与社会规范的矛盾;社会上“金钱至上”引发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剧了青少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那些缺乏社会经验和认同的学生误入歧途,失去心理平衡,产生一些青春期或人际关系等水的问题。如果一个学生的父母在香港做生意,从小缺乏心理关怀,只注重物质满足,导致其性格孤僻、内向、孤傲。后来因为一些事情,一时想不开,跳楼自杀了。

(2)家庭因素:家庭结构、氛围、父母管教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正常的家庭结构有助于学生保持平稳和谐的状态。如果家庭中父母一方不在或者父母双亡,学生往往会感到失落,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心理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给了他们一个属于自己的温暖港湾。在威权家庭中,父母和孩子无法正常沟通,导致学生性格孤僻、专横。各种家庭伤疤都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一些研究认为,父母不和对青少年的心理伤害比父母一方死亡更大。此外,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父母溺爱自己的女孩,这样的学生必然缺乏自立、自理的能力,很难应对挫折。如果他们遇到挫折,承受压力(比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可能心理有问题。

(3)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都=逃避?步步为营=逃避?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什么?/SPAN>。

l、学生教育结构和指导思想的影响。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在大多数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基本上都是为考试(高考)做准备,而真正进入大学的只有少数,毕业后还要面临就业这个大问题。因此,学生面临着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后进生,觉得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没有出路的悲伤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反映在学业上,就是对升学感到无望,产生厌学、逃学、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分为重点班和普通班。过于注重考试排名: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背心理规律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这样,学生长期处于智力高度紧张的状态,导致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2.学习压力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中,教师追求高分,家长把目光投向于成龙,所以他们想尽办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学习,如教师的困难教学和学生的分数排名,使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和担忧的不平衡状态。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他们在学校总是处于焦虑状态,考试焦虑、考试神经症、恐惧症出现。

3.师生关系的和谐和学生的影响。

在一个学校里,如果老师信任,不理解,轻易惩罚学生,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抵触,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在中学,老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和公正代表,希望得到学生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如果老师缺乏耐心、理解和爱,不能帮助学生,就会通过指责让学生失望。有调查发现,67.1%的学生觉得在老师面前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58.7%的学生认为老师不太关心自己,47.1% %的学生认为老师根本不关心自己。而学生又无法摆脱这种状况,必然会让学生情绪低落,对未来失去信心,产生负面情绪。

在小学,我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支持,但更希望在同学中有一种被接受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和信任。如果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融洽,就容易产生孤独感。

(4)自身因素;学生的一些特定因素,如外貌、能力、习惯等,都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他们的外表和能力处于更好的位置,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满足和快乐,这就容易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相反,外貌差、能力低、身体有缺陷或有不良习惯的学生,往往会自卑、焦虑,导致精神状态不健康。近年来,广州某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收到近千封中小学生想自杀的来信,其中超过六成的人因为身体上的一些缺陷或外貌能力不佳而产生这种想法。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了最成功和最健康的科学家、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他们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心理更健康的人会有更多的“巅峰体验”。所谓“巅峰体验”,是指你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欣赏文艺、或参与自然时,感觉非常奇妙、入迷、忘我、与外界融为一体的体验。这个时候,你的情绪是饱满的,高昂的。这种巅峰体验很难描述。马斯洛认为,心理更健康的人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相对独立性。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增强抵御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当今教育的挑战,因为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和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影响教育的因素也更加复杂。教育如果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难以达到规定的教育或培养目标。因此,教育应倡导民主,重视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顺应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特殊措施预防和克服学生心理偏差,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也是我们现在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因为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它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起点,也是后素食教育的归宿."比如,我国有识之士提出,德国有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成为新时期德育的重要途径。因为一些学生的不良品德和行为问题往往是在心态不健康的情况下发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良行为本身就有心理问题,所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将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1995 1杭大教育系利用《中小学生愤怒品质表》、《SCL -自评量表》、《瑞文联合智力测验》等常用测试工具,对浙江省武义贵定实验中学初中四个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心理测试。研究发现,学习成绩与智力有一定的关系,与心理健康中的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有显著相关。

有专家指出,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应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是指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前,对其进行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

第二种是心理咨询,重点是出现问题后的咨询。是被咨询者解决问题的一种自我要求。

第三种是心理治疗,重点是看到问题后的处理。通过咨询,了解他们的心理疾病,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心理康复。

针对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笔者认为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优雅环境,采取科学有效的政治教育手段,这比矫正问题要好得多。纠正问题无疑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是一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教育。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没有下过雨的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就像正常人做体育锻炼一样,是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也包括疾病预防。

如何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优雅的环境。

学校应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化氛围,包括:

1.静态的校园文化环境,如学校容量、校容校貌、各种设施设备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可以发展校园文化(走廊文化、班级文化等。),建设“花园”式校园,布置干净整洁、阳光宜人的教室,让学生生活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环境中。

2.校风、班风等动态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过去教师的传统做法,如低估学生自主、自理、自立的能力,是:在每一个细节上充当代理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班级措施和计划:偏袒成绩好的学生,歧视成绩差的学生,严重影响了良好班级风气的形成,也在无形中导致了一些心理问题。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学生,与学生交朋友,真诚地与学生交流,用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民主管理班级,平等与师生沟通,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营造宽松的班级氛围:利用晨会、班会、晚会、上课等时间引导集体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重在引导而非灌输,通过少先队活动、团队活动、墙报、黑板报等维护和促进舆论健康发展。;在适当的时候带领学生进行春秋旅行。这样既能让学生生动地学习知识,又能沟通师生心灵,在轻松的氛围中拉近师生距离,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这种动与静的结合营造了一种和谐向上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群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互敬互爱的班级氛围中形成合群合作的性格。

(二)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重在教学,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是一个好办法。所谓“渗透”,并不是生硬地加入心理健康的概念,而是结合各科教学,运用一些技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而“润物细无声”。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由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决定的,课堂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人格。人的心理素质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和集中表现。只有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开发人的心理潜能,才能丰富和展示人的个性。而且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主要受心理素质的中介和引导。马克思在论述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时,明确提出人的心理素质包含在内?quot精神的发展”。

而且作为课堂教学本身,它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发展上,还表现在良好的心理素质(兴趣、爱好、性格、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和社会心理素质(即情感、交往、处事等)的培养和熏陶上。).因此,它对学生的影响可分为潜在的和明显的,如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习热情的高涨;比如学生人格的升华,人处理事情能力的提高。前者对学生影响深远。通过课堂教学,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容易接受,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更强的学习兴趣,对自己更有信心,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愿意与人交往,更喜欢热爱自己的班级,学习成绩的提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学生也会更?quot后强度”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要做到自己心理健康,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教学时代,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话对成年人来说很平常。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如果不及时引导疏导,可能会发展成心理疾病。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目前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流于形式,很多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无法有意识地运用科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来帮助学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心理问题。有些学校以校医为角色,有些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仍然以教育者的身份照顾自己。学生太紧张了,不敢和他们说话或接近他们,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广泛的心理学知识培训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

(3)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一部分是理论部分,一部分是心理健康与健康的理论常识,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常识,让学生了解和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另一部分可以设置为实训操作部分,这也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实训活动包括角色扮演、相互提问、人际交往训练等。,让他们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手段来转移情绪,发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做到防患于未然。

目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倾向于课程化。有些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有些学校教给学生很多心理学的死知识,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名词和考试规则。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应该是以生活体验为主,而不是知识传授,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度地避免这种倾向,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适当开展一些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问题的有针对性的活动。

(四)设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和心理咨询信箱。

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虽然预防是治疗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但我们也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即许多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浙江9岁男孩徐剑和北京13岁女孩袁鑫,都是多年的优秀学生。由于他们脆弱的心理素质,其中一人过早结束了生命,而另一人自杀失败,将永远卧床不起。而且现代学生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了,学生开始带着拘束和羞涩进门,自然就走进了心理咨询。上海市青少年心理门诊的报告显示,近年来高中生单独来门诊进行心理咨询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类患者的数量达到了20%,这说明现代学生对心理咨询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

设立心理咨询邮箱,对于一些不擅长面对面交谈的同学来说,非常方便;或者有些同学羞于表达一些问题,有些同学碍于面子。心理咨询邮箱的建立可以方便这些学生,让他们的心理问题能及时发现,老师有针对性的解决。

(5)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其内容包括智商鉴定的分数、非智力因素的调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学习热情、学习方法、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等。),气质类型的调查,人格障碍的调查。这些案例要以档案的形式保存下来,以备日后的信息检索、方案研究和对学生的帮助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重在预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当然,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且三者的努力方向应该是一致的,对学生的作用会更大。如果三者努力方向不一致,影响就会降低。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三者努力方向一致,使个体形成统一的人格;三者努力不一致可能导致学生人格分裂。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学生捡到钱还给失主,老师夸他是个藏不住钱的好孩子,但家长骂他是傻逼,他就会无所适从,久而久之人格就会分裂。

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