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如何发展生态旅游,1什么是生态旅游?为什么要发展生态旅游?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与分析被认为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行业。然而,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协调旅游业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换句话说,如何使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是在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受到挑战时产生的,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游客的青睐,年均增长率达20% ~ 25% [1],反映了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传统旅游业给我省旅游区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尤其是一些梯级脆弱的生态区遭到了严重破坏。如何充分发挥贵州省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与环境保护的密切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对贵州省生态旅游的发展进行探讨和分析,促进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旅游的实践提供参考。一、生态旅游的科学内涵和特征生态旅游一词最早由墨西哥学者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并首次定义为对环境负责,不干扰自然区域的旅游。其目的是享受自然,观赏自然,促进自然保护,使旅游区的居民通过生态旅游留在社会中。生态旅游在1986年召开的国际环境大会上得到确认。此后,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各国的许多专家和学者根据各自的特点进一步发展了生态旅游的概念。例如,美国学者D . N . B . Lee[3]认为,理想的生态旅游系统包括:旅行者对所游览的地区有保护意识;当地居民在发展旅游业时充分考虑环境和文化需求;采取有当地居民参与的长期规划战略,以减少旅游业的负面影响;培育有利于当地社会发展的经济体系。Ralph Buckley [4]在澳大利亚的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基于自然的旅游、可持续旅游、生态环保旅游和环境教育旅游的重叠部分。澳大利亚联邦旅游部在1994制定国家旅游战略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以自然为基础的教育,涉及自然环境,并使其具有生态可持续性[5]。虽然至今没有统一的生态旅游定义(各国专家学者因研究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对生态旅游内涵的理解基本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基本对象是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区域(包括文化遗产),二是生态旅游的过程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为既定前提。第三,生态旅游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高度协调,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主要特征如下:一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特征。第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三,生活旅行与高国家和人民的素质密切相关,体现了社会文明和进步。二。贵州生态旅游资源概述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平均海拔约1100米。是一个内陆喀斯特山区省份,山川秀美,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贵州高原和山区独特的地质地理环境,形成了多样的自然景观和奇特的山水,构成了独特的区域喀斯特旅游单元。在全省654.38+0.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公园省”之称。(1)独特的喀斯特生态旅游资源贵州是中国最大的喀斯特省份,喀斯特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开发了一批最典型、最显著的喀斯特峰林、瀑布、峡谷、洞穴、地下河,构建了“奇山、美水、美石、奇洞”为特色的喀斯特旅游资源。全省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处(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红枫湖、舞阳河、兴义马岭河峡谷、荔波张江、赤水),其中7处为不同审美的喀斯特风景名胜区。贵州是名副其实的喀斯特旅游资源大省。奇峰、异石、山泉、瀑布、湖泊、池塘、洞穴随处可见,无不以喀斯特特色展现出贵州高原奇特、古朴、神秘的魅力。贵州有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桫椤、雷公山、范静山、习水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威宁草海、荔波茂兰、麻阳河),省级3个,地市级22个,县级96个。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中,有1种古生物遗迹、1种地质地貌、8种内陆湿地、118种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我省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是:一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次,类型和组合的复杂性;第三,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贵州是生物资源的宝库,品种多,价值高。全省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蕨类植物7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4种,二级保护29种,三级保护41种。全省记录脊椎动物921种,占全国种类的18.3%,其中鸟类421种,鱼类202种,哺乳动物132种,爬行动物103种,两栖动物63种。在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中,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濒危动物15种,二级保护72种。此外,还有19种为贵州特有或珍稀物种。根据相关文献,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在全国排名第四。(二)贵州优质的生态旅游气候资源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约15度。因为纬度低,很多地区的气候冬天不冷,夏天凉爽。最冷的是1月,平均气温在3到8度之间,最热的是7月,平均气温18。贵州地势起伏较大,地形也比较复杂,导致气温垂直变化显著。“一山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差异很常见。这些特点使得贵州不仅有“天然空调”的美誉,也是观赏同一季节气候垂直地带性差异的最佳地点。(3)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浓郁的高原气息和奔放的气息。在这个和谐的民族大家庭里,各族人民用无穷的智慧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民族心理,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全省少数民族传统节日400多个,集会场所1000多个;民族歌舞多姿多彩;民族建筑特色鲜明;全省文物、古迹的精华;有许多精美的民间工艺美术,人们常说的工艺美术产品有蜡染、刺绣、刺绣、漆器、陶器乐器、笛子等。三。贵州自然保护区现状贵州的自然保护事业受到省市领导、环保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多年来,我对贵州建成自然保护区的各个地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撰写了一批有价值的专著和调查报告,有力地推动了贵州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截至1996年底,贵州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9个,总面积289690(ha),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6%(表1)[7]。表1贵州自然保护区列表编号1自然保护区名称青岩池杉野铃黑叶猴桐梓柏青绥阳卧龙路镇大沙河路镇仙女洞赤水桫椤位置区重点保护(公顷)对象80青岩池杉黑叶猴及森林生态系统银杉、珙桐类型建立保护区主管时间县级林业部门六盘水市桐梓县、 贵阳市野生1984植物野生动物野生植物野生植物野生植物野生植物森林生态系统栖息地野生动物森林生态系统野生1985 1986 1984 1984 1984 1984 1984 234567 1698 2800市级县级县级国家环保 喀斯特地貌的柳杉、道真县4600地区的黑叶猴、道真县6907溶洞的桫椤群落、赤水县13300小黄茶等森林生态河口、银41990系、前锦江、松涛寺猴、珙桐等沿河治理黑叶猴的珍稀生动。4667县级对象与生境南亚热带河谷季风雨林南亚热带河谷季风雨林大鲵与生1986国家林业1986省林业10杜毅望谟县7200 1990腈林业165438。12册亨县黔西县,,黔西双江,5400 1000 1990 1986县级林业边界13草海威宁自治县12000高原湿地生态系统,黑颈鹤等。14 65438+.公山剑河鹅掌楸都匀螺蛳壳茂兰黔东南州剑河县都匀市47300 50 4500中亚热带森林和鹅掌楸水源涵养林及珍稀动植物山谷季风雨林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及野生生动植物古树中亚热带森林水源林及水源林及水源林。森林生态系统17荔波县21100 18罗甸县2975动物内陆湿地及水域水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野生植物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野生植物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水资源及水资源系统森林生态学1985国家环保1982 1988 1982地级县级林业环保林业1988国家林业1990县级林业19宽水绥阳县2447 1982县林业20 265448林业环保林业23贵阳19000 1992市环保24六盘水市石阡县1700 1989市水电25 27300 1992县林业系统26老林沟水城县170珙桐、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野生水绿色植物白冠长尾幼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1992县级林业27冷水河金沙县2830 1992县级林业28 29大开天威宁拓达麻江县威宁县760 4267 1 992县级林业由19998 根据对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的分析,有五个地方既是保护区又是对游客开放的某些旅游区。它们是茂兰喀斯特森林、威宁草海、金沙沟桫椤保护区、范静山和雷公山。它们约占我省已建保护区的17%。此外,贵州省经国务院批准的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无论是根据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规定,还是共同理解,都是国家公立公园,也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该受到特殊保护。因此,可以说贵州生态旅游已经起步,关键问题是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加强管理。四。贵州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贵州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大省的口号,并按照“完善西线、发展东线、规划南线、突破北线”的思路,重点建设东部苗侗风情旅游线路。同时,完善西线黄果树、龙宫精品旅游线的软硬件设施;南线重点培育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探险游和水族、瑶族风情;北线将开辟遵义名酒、赤水椽子生态游等项目;此外,东北线的范静山和西北线的草海也在开发范围内。尽管如此,贵州生态旅游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投资环境差。交通滞后是制约贵州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这也造成了一些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量大,旅游投资大于发达地区,门槛人口高。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环保设施,环境容量相对较小,旅游开发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二是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政府部门、旅游行业、游客和旅游目的地所在社区之间没有良性互动,无法保证旅游收入的一部分用于环境保护,保障社区民众的合法权益,也无法保证游客得到充分的环境教育。三是缺乏规划,盲目建设问题突出。景区景点遍布全省,各地都想抓住机遇尽快发展,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不顾条件和规划,一哄而上,投入大量资金开发不被市场认可的项目,不仅浪费,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四是旅游业急功近利,环保意识淡薄。一些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对生态旅游有明显的误解。他们简单地把发展生态旅游看作是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忽视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五是存在宣传力度不够、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全民素质相对较低等问题。第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布局较差。因此,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规划和布局不当,不仅不能挖掘民族文化的旅游潜力,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省,而且不利于促进文化交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五、贵州发展生态旅游的措施一是改善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质量。贵州大部分生态旅游区位于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保护区内交通、通讯、居住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因此,应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加强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在保护区的缓冲区外围(即保护商业区),利用“生态技术”建设“生态酒店”和“生态旅游厅”,以满足游客在保护区生态旅游过程中的需求。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生态旅游服务中心和生态环境监测站,为游客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提高生态旅游的水平和效益,促进自然保护区自身科研、教育和建设的发展。二是开展生态旅游规划研究。以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为主导,开展生态旅游规划研究。首先,要求规划师对每个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有敏锐的洞察力,对游客的行为有良好的控制力。要组织旅游、喀斯特、生物、环保、规划、文化、美学、民族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规划团队,保证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其次,要充分认识贵州各旅游目的地资源与环境的价值、特点和关系,根据资源的生态特点研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分区,针对不同类型的保护区确定相应的开发利用方式、强度和开发顺序[9]。最后,相关部门要加强引导,科学分流引导游客,避免生态旅游区超负荷运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三是建立旅游投资效益评价体系,比较替代产业的经济和环境影响。包括最低发展成本的评价和不同发展模式下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相关性的评价。评估其他产业的可替代性,比较不同产业之间的优劣,确定旅游业的产业优势。四是探索建立具有维持可持续发展功能的旅游管理模式。确定相关组织的职能、权力和义务;建立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的约束机制、环境补偿机制和管理制度,以取代目前旅游区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的管理模式。制定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景区规划、旅游营销、旅游区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旅游业健康高效运行。第五,加大生态旅游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自然保护意识。通过加强贵州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让生态游客和旅游专业人士了解贵州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初步了解保护区内的常见物种和保护物种,爱护旅游区的花草树木,不破坏和污染环境。加强各项环境管理法规教育,规范生态游客和当地居民行为。学习旅游职业者的环境伦理,会形成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和责任。在景区增设生动、科学、有趣的引导标识,提醒游客及时约束行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六是探索建立具有维持可持续发展功能的旅游管理模式。确定相关组织的职能、权力和义务;建立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的约束机制、环境补偿机制和管理制度,以取代目前旅游区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的管理模式。制定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景区规划、旅游营销、旅游区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旅游业健康高效运行。主要参考:【1】李江玲。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2]王建。旅游法原理与实务[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69.[3]转引自李江玲。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陆,王建军,生态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5]拉尔夫·巴克利。生态旅游的框架[j].生态旅游的框架[j] 1994。[6]李德宁,斯内彭格.旅游生态评价[J].哥斯达黎加1992。[7]《贵州环境状况公报》。贵州省环保局. 1999。[8]朱守谦。喀斯特森林生态学研究(ⅱ)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牛亚菲。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其实施方案。地理研究。1999.这篇感谢信是在导师陆先生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术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感染和激励了我。从项目开始到论文顺利完成,陆老师一直给予我悉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让我完美的交上了大学的最后一份答卷。向陆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此,我也要感谢每一位可爱的同学和尊敬的老师,他们一起快乐地度过了大学生活。正是因为有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和疑问,直到圆满完成这篇文章。学生:万雅芬2013四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