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3000字的作文,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急!急!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发展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一思想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科学精神,是一种具有内在凝聚力的文化。它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中国古代对外交流虽然受到限制,但却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文化的兼容。中国传统文化突出理学知行合一的学风。它以研究天人关系为出发点,落脚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英雄情怀。俗话说,慷慨则济世,贫穷则独善其身。这影响了几千年来博览群书的人的价值观,成为影响文明进步的无形之手!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国的文化也一直注重现实生活。孔子曰:“不知生,不知死”,经典曰:“君子以自强不息,得天之助。”正是这种人生哲学,培养了中华民族敢于对自然和社会的一切伤害和不公进行顽强的抗争。中国人自古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生活中的幸福是自己创造的。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观念,中国的儒家文化“行近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多于知”的认识论思想,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是完全契合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世界,鄙视贪婪庸俗的欲望。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于塑造现代人格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我觉得最珍贵的还是爱国。爱国是对自己千百年来建设的祖国最深的感情。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道路,才能繁荣富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团结互助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孟子曰:“老人老,青年少,青年少。”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氛围,社会才能充满温暖和谐,才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以上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然而,时间切换到了现代。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中国人开始怀疑自己的器皿。甲午战争中甲午战争的惨败,让国人对自己的制度产生了怀疑。巴黎和谈的屈辱,让中国人开始怀疑自己的思想!存在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此时,中国之魂经历了第一次浩劫。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个衰落期是新中国成立后。文革和改革开放的十年浩劫加速了传统文化的衰落。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传统文化因未能“与时俱进”而大受冲击。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后,中国引入竞争机制,传统文化不适应市场经济,竞争力下降,更受冲击,衰落加速。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征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是一个具有她或他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的有机生命体。一种文化是否有生命力,取决于它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民众,是否能与现实生活和历史进程相呼应。

很多人有一种错觉,认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普通话还在,关于中国的知识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会稳定存在。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活的,但会被我们遗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着无子女和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危机。新文化运动、“文革”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事实上,传统文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猖獗的西方文化所取代,其剩余部分正在被全球化进程所席卷。现在基本上没有以群体的形式自觉继承儒家道统或文化精髓的后人了。像儒家思想,影响曾经那么根深蒂固,但是不到一个世纪,它的传承群体就消失了。

但是儒家思想乃至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还活在人们心中吗?情况似乎是:虽仍有残余,但已岌岌可危。经过白话文运动和以拼音为目标的简化字变革,再加上民国以后学校禁止读经和语文教学西式“科学化”的影响,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能直接进入传统文化的语言世界,也就是能直接阅读传统经典,用古文写散文和诗歌。目前,传统语言只能以“成语”和“语录”的形式留在人们的话语中。唉!看看其他国家的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印度人为复兴梵语这一早已消亡的古文字付出了巨大努力。法国政府不惜重金维护纯正法语,对抗英语话语霸权。为什么中国人对龙脉语这种维系他们祖先文化的语言如此无情,必须铲除它?阅读和体验了多年的通俗文学和英语,一旦阅读古代文学,理解的清晰、亲切和丰富让人喝下仙酒。中国人的年龄、丰富程度和灵性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破坏它比砍伐原始森林、把草原变成沙漠还要罪孽深重。

最近韩国申遗、法国拍卖圆明园文物等事件开始动摇国人的文化大厦。有人认为端午节是中国自己的文化符号,韩国申遗很荒谬,但这些看似荒谬的做法却是一个警钟,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受到围攻。看来弘扬传统文化刻不容缓!

但是,在高喊抢救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回答“需要弘扬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这个老问题,即扬弃传统文化。只有对旧的东西进行解释、鉴别、筛选、选择、改造和提升,才能完成对历史垃圾的清除,弘扬文化的精髓。著名学者朱说:“传统文化应该用普世价值来检验。所谓普世价值,就是爱、民主、自由、平等、正义、公正、教育等全人类公认的核心价值。任何符合这些普世价值的传统文化都是可以继承和发扬的。相反,任何违背这些价值观的东西当然都要被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是博大精深的,想要一下子就熟悉或者说谁知道,肯定是不现实的,也是苛刻的。所以最近的“小学京剧”和某专家所谓的“论语100遍”之类的东西,才会招来这么一顿大骂。

因此,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大学生的积极配合,因为他们是弘扬和扬弃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

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很大,长期以来形成了民族同心原则和主要思维方式。就儒家思想来说,修养、仁、礼、信、义、诚、忠、孝、自省、慎独,勿以小恶而为之,勿以小善而为之。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有道”。所谓“道”有两个特点:一是所有人都遵循礼仪制度的规则,上下有序,各就其位,各说各的话。第二,不要让礼仪的“分离”打破对立,社会道德规范基本一致。在教育学生时,我们可以用“道”的思想来加强学生在遵守基本社会生活规范方面的良好行为、礼仪和礼貌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大学生除了培养正确的社会公德意识,还可以丰富完整的校园文化氛围,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各种校园活动中,如读经、练礼仪、赏音乐、画妙笔等。学生喜闻乐见,可以广泛参与。他们印象深刻,潜移默化。通过深刻体味浓郁的文化氛围,将文化活动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最终内化升华在每个人身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包含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追求;社会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把握现实,面向未来的胸怀和眼光;兼顾义利的价值取向;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宽容合作、互助奉献的精神。大学生正是要树立这样一种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文化精神!有了坚实的人文底蕴,精神支柱就会牢固地建立起来,而精神支柱的正确建构对崇高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罗素曾说,“中国文化的力量在于其合理的人生观”。这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概括。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是道德教育。在中国整个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贯穿始终。扬善抑恶,追求崇高的思想道德,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陶冶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也一直是大多数思想家所追求的。在与人相处中,既要有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又要有设身处地、爱人如己的宽广胸怀。只有“与天地和谐”,才能算是一个高尚的人。这才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应有的境界。我觉得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传统文化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非政府组织。有必要制定保护、发展和复兴传统文化的战略路线。要加强宣传,清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和复兴的观念瓶颈。打击以传统文化为名宣传封建、西方落后意识和价值观的行为,大学生要对传统文化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西方浮华思想的诱惑,摒弃传统文化。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坚持理解传统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意识的侵蚀。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认同率。自觉学习、普及、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做到“建功立业”。

这个国家逐渐向世界开放,开阔了大学生的心胸和视野。中国的快速变化也让成长中的大学生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西方同化。得知国家灭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民族失去了中华之魂,失去了千百年来相互传承的核心价值体系。拿起中国人的精神食粮,比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重塑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比GDP增长的高能耗更有意义;抛弃传统的精神文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精神,学习我们祖先的优秀品质和天人合一的精神,比盲目的复制和吸收西方文化更有意义!